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了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测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了两系统评价指标的权重,综合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解析了2006-2017年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呈逐年增长态势;在时序上,北京两系统同步发展,天津、河北科技创新系统存在滞后;在空间上,各地区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线性拟合显示,北京耦合协调态势良好,天津耦合协调趋同且潜力巨大,河北协同效应不明显;未来天津、河北两地区应重点考虑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带动地区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动力机制。本研究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例,围绕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两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选取相关指标数据,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协调度模型,对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系统耦合度、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存在一定的协调发展关系,但区域内差异较显著;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的市州数量偏少,处于失调阶段的市州数量过多,整体协调度水平较低,耦合互动关系不够完善优化,协调作用不明显。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情况,促进旅游业升级创新,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甘肃省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相协调、健康趋势发展,将是甘肃省一项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3.
构建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模型对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6年,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有较大提升,且存在显著的耦合互动发展关系;乌兰察布市新型城镇化滞后的年份较多,但在2014年之后,旅游产业开始出现滞后;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小幅度的上升趋势,呈现向协调发展趋近之态势.从静态角度来看,2者耦合协调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等要素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性;从动态角度来看,各因素对乌兰察布市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空间城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经济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区域创新与科技服务业之间的协调情况,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首先在厘清区域创新与科技服务业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创新水平与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两大系统指标体系;然后基于2011—2020年华东地区各省(直辖市)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对华东地区两大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华东地区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情况及其驱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来华东地区创新水平与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耦合度保持在较高水平;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各地区之间差异明显,表现为西低东高的空间格局;创新环境、服务平台、资本投入、科技服务业集聚对两大系统协调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此,各地区应强化各省(直辖市)间的联系,积极打造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促进区域创新水平和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两大系统的均衡发展。本研究结果可为华东地区及其他地区提升创新水平和高效发展科技服务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该文运用Dagum基尼系数与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对2010—2017年的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绿色发展福利时空差异与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发展福利水平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各区域间呈现出三极化格局,其区域间差距是影响总体差距的最主要来源; 各类因素对不同水平的城市绿色发展福利存在显著差异,在低水平城市中,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是促进绿色发展福利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2者与环境规制的交互作用均显著为正; 在高水平城市中,经济发展与环境规制是促进绿色发展福利水平上升的关键因素,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交互项显著为负,其与社会福利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根据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内在联系,结合黔东南州的实际情况,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建立了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对黔东南2006-2015年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10年间黔东南州旅游业、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出显著上升的态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机理,并提出了促进黔东南州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新形势下,进一步厘清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科技需求以及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路径,对于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规律认识科技进步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基础,科技创新加速了人类  相似文献   

8.
基于长江经济带九省两市2007—2018年数据,构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论分析二者互动机理,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的时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同向上升趋势;二者耦合协调度从西向东逐步增加,研究期末整体呈高度耦合协调;研究期内长江上游、中游、下游省市内部差异基本无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9.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Tobit模型,测度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四省区2010—2019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四省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在研究期内大体处于上升态势,但水平偏低,且在研究期末除甘肃外,其余三省区均为生态环境滞后;2011年后,四省区耦合度值一直稳定在0.98左右,差距不大,耦合协调度在0.10~0.44之间,协调类型由低度协调过度到中度协调;科技投入、政府能力和产业结构有利于耦合协调度的发展,且科技投入效果最为显著.西北四省区应当继续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与环境相适应,着重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以促进二者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长江经济带九省两市2007—2018年数据,构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论分析二者互动机理,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的时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同向上升趋势;二者耦合协调度从西向东逐步增加,研究期末整体呈高度耦合协调;研究期内长江上游、中游、下游省市内部差异基本无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水平,以黄河流域内的7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模型,并结合时空演化过程分析了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发展格局,最后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未来5年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部分城市群出现轻度波动,耦合协调特征由失调、濒临协调转化为勉强协调、初级协调;最后通过预测未来5年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发展过程,推断城市群均处于显著提升状态,且逐步达到初级协调阶段.针对目前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10-2019年黄河流域9省域61个地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揭示地区差异及来源,将空间马尔科夫链与空间杜宾模型相结合,探讨地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态演化过程、俱乐部趋同特征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各地市高质量发展随着时间演变呈上升趋势,但上游和中游高质量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下游高于上中游、省会城市高于周边城市”的特征;造成地区差异的来源中,区域间差异的贡献最大且正在扩大.(2)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佐证了各地市高质量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邻域环境等级的提高对低水平俱乐部拉动不明显,对中低水平俱乐部具有促进作用.考虑空间因素后,黄河流域各地市高质量发展依然具有稳定的俱乐部趋同特征、马太效应、阶段性特征.(3)黄河流域各地市高质量发展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城镇化水平是重要驱动力,政府干预具有关键作用,创新是核心要素,会通过“示范效应”带来的空间溢出促进邻近城市高质量发展.基于实证结果,提出加强区域战略合作、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相互关系为主线,以新疆2005-2014年间二者发展的交互作用为研究对象,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了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的五个方面共29个指标,并构建新疆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耦合关联模型,定量评判了新疆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交互作用的关联耦合程度。结果表明:(1)新疆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05-2006年为严重失调阶段,2007-2009为失调阶段,2010-2014年为协调阶段;(2)新疆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趋近于线性上升态势;(3)2010年以前新疆属于旅游业发展滞后型,之后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在此研究结果上提出新疆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1)结合新疆区位及资源优势制定合理的新型城镇发展规划;(2)注重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促进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共同发展;(3)加强生态旅游模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综合运用计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0—2018年内蒙古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格局及驱动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安全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但仍表现为"弱势型"占主导类型,空间不均衡性较为显著;2)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但整体水平偏低,勉强协调和中度失调占主导类型,具有较大上升空间,两者耦合协调度表现为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空间差异表现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3)生态安全和新型城镇化耦合格局分异较为显著;4)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演化的驱动因素渐趋复杂,东、西部地区驱动因素日益增多,城市驱动因素各异,但大部分城市都受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新型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完善宁夏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政策体系同时推进两大系统协调发展,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民族地区实际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宁夏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指标体系,选取2000—2014年基础数据并应用改进的熵值法、综合指数、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等模型分析了宁夏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4年宁夏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均处于不断上升的发展态势,但U1>U2,表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始终优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属于新型城镇化滞后型;耦合度C呈现波动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耦合度值由0.494 93下降到0.479 09又上升到0.482 04后又下降到0.470 09;而耦合协调度由0.244 85上升到0.507 04,上升趋势明显。从耦合协调度类型来看,分为两种类型,2000—2013年总体处于失调阶段,其中包含中度失调、低度失调、濒临失调3个阶段;2014年,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才步入勉强协调阶段,至此进入了协调发展阶段,但距离高度协调甚至极度协调仍存在较大差距,说明宁夏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匹配程度偏低,要实现两大系统协调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6.
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发展及开放程度等6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定量测算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5年、2010年、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的基础上,借助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增长幅度为16.79%,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对城镇化质量的拉动作用较大;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处于上升态势,由低度失调向多层次协调发展转变,但协调度的整体水平较低,截至2014年仍然有一半的城市处于弱度协调状态;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具有聚集特征,呈现"两高两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今后应将提高人口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开放程度等作为促进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生态效率作为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能反映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水平.探讨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时空动态及产业结构转型对其驱动影响,可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采用非期待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18年黄河流域地级市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将产业结构转型分解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个维度,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产业结构转型、科技创新、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整体呈上升态势,下游地区生态效率较高、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对生态效率表现出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对生态效率表现出负向影响.黄河流域应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提升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水平,同时应注重城镇化向资源节约集约、生态环境保护方向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自然与人文要素的耦合关系,构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10—201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特征。构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2020—202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演变趋势。研究表明:1) 2010—201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评价得分始终低于生态环境发展综合评价得分,但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由伊始的处于不协调类别中的中度失调阶段,逐步转变为协调发展类别中的高度协调阶段; 2) 2020—202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数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数逐年上升,二者耦合协调关系逐渐达到同步高度协调。  相似文献   

19.
基于省级区域视角,利用协调度模型对各地的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协调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城镇化和公共服务的协调性呈空间分异格局,省际间差异较大,失调地区居多,总体协调水平偏低,中西部失调状况最为严重。因此,各地应依据发展阶段和特征选择发展策略,并针对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约束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消除制度性障碍带来的不平等,营造平等城乡关系,保障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推进实现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20.
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从产业协调、生态协调、社会协调和城乡协调4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协调性测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聚类分析法以及Arcgis软件,研究2011年和2016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协调性水平和空间格局划分和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协调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并未有明显改变;威海市新型城镇化协调性得分最高,聊城市、菏泽市新型城镇化协调性得分较低;在新型城镇化协调性排名变化中,德州市上升较快,滨州市下降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