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小煤油大王纳尔逊·阿·洛克菲勒最近名噪一时。不是因为别的,却是因为报纸透露了他给艾森豪威尔的一封秘密信。在这封信里,他把美国“先贸易后军旗”的一套政策思想和盤托出;从而使我们进一步看到“艾森豪威尔主义”的真面目。他是老煤油大王约翰·第·洛克菲勒的孙子。中国人民不能忘记老煤油大王,他和他的家族的势力曾通过经济形式(最著名的是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和大通银行)或文化、教育形式渗透到解放前的中国的每一角落,吮吸了中国大量的脂膏,还播下了许多思想上恶毒的种子。洛克菲勒在他的信中提出:第一步给亚非国家以“经济援助”作为诱饵,第二步就加紧提出政治上的代价和军事上的要求。这套办法实质上就是美国、同时也就是洛克菲勒财团过去行诸于中国的一套办  相似文献   

2.
一位父亲带儿子去参观大画家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惊讶地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个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个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20年后,这个孩子伊尔·布拉格,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他在回忆童年时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卖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亿万富翁从政已成为今天美国政治上的“最显著的变化”。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洛克菲勒家族的“政治明星”纳尔逊·阿尔德里奇·洛克菲勒(Nel-son Aldrich Rockfeller)了。这个当今美国最有权势的大财阀,凭借着他石油帝国的家世,早在1940年便涉足宦海,先后在罗斯福政府、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中担任过重要职务,并亲自参与拟订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洛克菲勒财团创造了攫取更大利润的有利条件。但野心勃勃的“三朝元老”纳尔逊·洛克菲勒并不以此为满足,还力图把他石油王朝的办公厅搬到白宫去,亲自执掌国家大权,以便更好地扩大其家族的利益。虽然四年一度的、六十年代第二次美国  相似文献   

4.
纳尔逊·洛克菲勒已在上月4日当选为美国纽约州州长,这是美国政局中一件惹人注意的事情。纽约州是美国人口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州。纽约州州长的职位往往是通向美国总统宝座的跳板。历史上有过不少例子,最近的象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当选为总统之前,就是纽约州州长。所以,还在这次选举揭晓之前,美国许多报刊已有传说:如果洛克菲勒当选纽约州长,下届总统也将是他。醉翁之意不在酒,说实在的,洛克菲勒的真心思,也就是想在1960年竞选当总统,做纽约州长只不过是为那时竞选积累政治资本。据10月6日美国“时代”周刊透露,纳尔逊·洛克菲勒曾经向一个朋友表示:他感到他“必须经过竞选来当  相似文献   

5.
1959年,当约翰·F.肯尼迪开始为竞选总统做准备的时候,有人问他是如何成为战斗英雄的,肯尼迪的回答十分巧妙,他说:“很容易———敌军击沉了我的鱼雷艇,然后我就成了战斗英雄。”不错,1943年日本人击沉了肯尼迪及其战友的鱼雷艇,如果没有太平洋战场上两位盟军侦察员的英勇救助,约翰·F.肯尼迪中尉也许根本不可能从二战中活下来,更不可能问鼎美国总统的宝座。  相似文献   

6.
<正> 作为一个教师,都知道,要讲好课一定要突出重点。但要真正做到重点突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下面先看一个典型例子。“有人问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他准备一个十分钟的讲稿,得花多少时间?威尔逊答:‘两星期’。“准备一份一小时的讲稿呢?”  相似文献   

7.
“货到了吗?不是说好今天早上就下单的吗?”生产经理在问他的助理,“我刚才已经打电话给供货方了,他们说他们也不清楚司机的位置,可能快到了吧。”助理回答到,“真耽误事,如果这笔生意损失了,这责任他们可以承担吗?”  相似文献   

8.
狄更斯的"仁爱"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名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 ,批判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 ,揭开了所谓“维多利亚盛世”华丽的帷幕 ,“仁爱”思想贯穿了他文学创作的始终。  相似文献   

9.
两种战术     
纳尔逊·洛克菲勒和哈里曼争夺纽约州长的滑稽戏在美国是颇为轰动一时的。作为共和党的候选人,洛克菲勒大骂民主党人“眼光短浅,优柔寡断”;作为民主党的候选人,哈里曼把“共和党反对派”叫作“口是心非和厚颜无耻的伪君子”。两位“政治家”一来一往,在纽约的政治舞台上大摆驴象抢肉的迷魂阵,把资产阶级的轮番执政表演得煞有介事。洛克菲勒和哈里曼的对骂是美国选举中的传统手法和看家本事,谁要是不会这一套,谁就不可能在美国的两党政治中显露头角。杜鲁门本人这次并不参加竞选,可是他也得四出奔走,大骂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为民主党壮声势。艾森豪威尔还在当着总统,而且对新闻记者声明他不参加下次总统竞选,可是他也顾不得风烛残年,往返数千公里,大肆吹嘘共和党执政的功绩,把民主党骂个狗血淋头,一刀一枪地回敬杜鲁门。在美国,只要卷入政争的漩涡,就必须懂得对骂的技术,锻练对骂的本事,研究对骂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三言两语     
一个生活平庸的人带着对命运的疑问去拜访禅师,他问掸师:“您说真的有命运吗?”“有的。”禅师回答。“但我的命运在哪里?是不是我的命运就是暗淡和贫穷呢?”他问。禅师就让他伸出他的左手指给他看说:“你看清楚了吗?这条横线叫做爱情线,这条斜线叫做事业线,另外一条竖线就是生命线。”然后掸师又让他跟自己做一个动作,他手慢慢地握起来,握得紧紧的。禅师问:“你说这几根线在哪里?”那人迷惑地说:“在我的手里啊!”“命运呢?”那人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命运是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二战时,在德黑兰三巨头首脑会议上,斯大林不断对罗…  相似文献   

11.
博物学是什么?博物学算科学吗?它在现时代有哪些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大哲学系副教授刘华杰。“要回答博物学是不是科学,首先得问什么是科学。”听到记者的问题后,刘华杰立即反客为主:“科学是干什么的?研究分子、研究DNA为的是什么?还不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都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博物学研究和上述研究目标是一致的,而且它不追求控  相似文献   

12.
你相信每个人随便都可以成为第一名吗?回答:当然不会相信。但据观察,有人总是在听完成功人士绞尽脑汁的建议,比如说,多读书,多练习之后,问了另一个问题?那不是很难?我们都想在3分钟内学好英文,在5分钟内解决所有难题,难道成功是那么容易的吗?改变当然是难的。成功只因不怕困难,所以才能出类拔萃。有一次坐在出租车上,听见司机看到自己前后都是高档车,兀自感叹:“唉,为什么别人那么有钱,我的钱这么难赚?”我心血来潮,问他:“你认为世上有什么钱是好赚的?”他答不出来,过了半晌才说:好像都是别人的钱比较好赚。其实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是艰辛取得…  相似文献   

13.
新型战争有新游戏规则吗?不对称威胁超过了传统威胁吗?导弹防御系统还有用吗?是“对自由的攻击”还是“对美国的攻击”? 9.11事件对美国所产生的震憾和冲击是空前的,其影响也是重大而深远的。美国国内就美国究竟应当如何在世界上发挥“恰如其分”的作用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新秩序”与“帝国”美国如何看待当前的国际秩序?如何看待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今天的世界是更有秩序还是更无秩序?9.11事件为什么发生?10月初,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以“汲取外交政策教训”为题,请了三位专家就9.11事件的教训展开辩论。他们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梅拉尼·麦卡利斯特、华盛顿防务信息中心的斯蒂芬·贝克和密歇根大学的理查德·埃伯琳。他们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一致认为,美国应当认真反思,对其外交政策进行彻底检讨。  相似文献   

14.
点滴     
艾登的慈悲?!有人问艾登:纳粹战犯克虏伯为什么获得释放,并且把百万财产拨还给他。艾登的回答是:“恩威必须兼施……人何必将过去的悲剧牢记在心。”给孟戴斯—弗朗斯的劝告英国“每日镜报”曾发表一位名叫罗吉·里德的读者的(?)信,担心法国总理孟戴斯—弗朗斯的命运.里德在信中建议,“如果他一旦不当总理”,顶好请求加入英国国籍。  相似文献   

15.
无独有偶     
美国新闻处的一位官员预定要在雅典发表一篇纪念本杰明·富兰克林诞生250周年的演说。发布这消息的译文把它说成是本杰明·富兰克林要发表一篇演说了。“富兰克林先生的飞机什么时候到雅典?”雅典的一位报人打电话问美国新闻处。接线员回答说:  相似文献   

16.
联想与创新     
<正>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句司空见惯的广告语是否有人仔细揣摩。曾几何时,我们还能感觉到想象力吗?当我们读《哈利·波特》的时候,当我们看美国科幻大片的时候……我们常汗颜自己想象力之贫乏。寻根宄底,也许与这些国家的教育体制不无关系。美国《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1.玩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为什么要做如此规定?也许与一桩奇特的诉讼案有关系。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  相似文献   

17.
借成绩单老师问吉米:“你为什么要把成绩单借给约翰呢?”“不,不是我故意的。”吉米讷讷地回答:“他说,想吓唬一下自己的父母。”那结果呢?老师又问。“结果——”吉米回答,“约翰的屁股肿了。”  相似文献   

18.
大约在十年前的一天,美国波士顿一房地产开发商在翻阅报纸的时候,读到了一篇关于恐怖分子的文章,她无意间记住了那个恐怖分子的名字:奥萨马·本·拉登。几天之后,她见到了生意场上一个熟人默罕迈德·本·拉登,突然想到了那个恐怖分子的名字,于是她开玩笑地问对方是否与那个恐怖分子有关联。“是的,他是我的兄弟”,默罕迈德回答道,并带着悲哀的腔调解释说:“不过,他是我们家族中的一匹害群之马。”出生于沙特一富商家庭的本·拉登,同父并母的兄弟姐妹多达53个。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在继承了老父亲的一笔巨额财产后,环游世界,移居他国。其中,有15人居住在欧洲,4人住在美国。他们的下一代中,更  相似文献   

19.
邦迪兄弟     
采访白宫和美国政府消息的华盛顿记者,往往碰到一个麻烦的问题,即当白宫新闻秘书塞林格提到邦迪的时候,记者们不知道他指的到底是哪一个:是国防部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五角大楼亚洲和南越问题专家”威廉·邦迪?还是他的弟弟、肯尼迪担任总统时期权倾一时的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总统特别助理麦克乔治·邦迪? 约翰逊继任总统三个月以来,白宫高级工作人员总统特别顾问索伦森、施勒辛格相继辞职。华盛顿流传着关于麦克乔治·邦迪的谣传。2月7日的《时代》周刊说,“一度是肯尼迪关于国家  相似文献   

20.
麥卡錫死后     
薛德里克·贝尔弗雷奇是英国作家,曾任美国进步刊物“国民前卫报”的编辑。1953年5月他拒绝回答美国“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无理审讯,两年后被驱逐出美国。下面刊登的这篇他在苏联“新时代”杂志(本年第31期)发表的文章,揭穿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的幌子,暴露了美国实际政治生活中的无自由、无民主的真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