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桂东南采茶戏被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于是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作为桂东南采茶戏的组成部分——博白采茶戏是我们调查研究的重要对象有关资料表明,博白的采茶戏也曾历经风雨,由此可以看出广西博白的文化发展史的一个侧面,从而透视全国文化与政治的发展史。到了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采茶戏的发展、甚至生存都面临新的严峻的挑战。对于博白采茶戏的生存状态的分析,就是为了引起社会的关注.也试图给出一些参考性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莫乔雅  孙宝 《科技信息》2008,(6):164-164
本文以广西博白客家采茶戏为个案,就“桂南采茶戏”的历史分期、现状做初步探讨,力图呈现其传承的真实面貌和多重价值与发展变化趋势;并为桂南采茶戏获得新的生存空间和进入良性的发展前景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粤北采茶戏是粤北地方戏曲剧种。解放前叫“唱花鼓”、“唱花灯”、“大茶”、“采茶”,由于它早期剧目多是“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故人们又称“三脚班”。解放后,民间艺人、业余剧团以及专业剧团大多采用“采茶戏”这一称谓,多年来相沿成习,渐统称为粤北采茶戏。粤北采茶戏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起源于农村山歌、小调,后来发展为民间歌舞,进而又演变为采茶戏,可以说得上源远流长。长期以来,粤北采茶戏流行在粤北客家地区,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但是,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摧残和旧社会的落后影  相似文献   

4.
宁都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中的主要代表剧种之一.宁都采茶戏舞台语音系统有21个声母、47个韵母、7个单字声调.宁都采茶戏的韵辙可以归纳为“廿二韵”.宁都采茶戏舞台语言属于因“方言共通化”而形成的以宁都方言为基础且向共同语靠拢的“方言共通语”.在宁都采茶戏未来发展中,需要做好其舞台音韵的统一规范工作,并在向普通话靠拢的同时,保持其历经数百年发展而形成的能够体现剧种特色的最基本的音韵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探讨以萍乡采茶戏为代表的地方戏曲的发展,阐述了萍乡采茶戏的现状和困境、萍乡采茶戏进行文化产业改造的有利条件以及萍乡采茶戏在产业格局中的前瞻;旨在促进萍乡采茶戏以及国内其他地方戏曲的发展,促进我国传统戏曲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粤北采荼戏是粤北地方戏曲剧种,是粤北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粤北人民的文化艺术创造。粤北采茶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已有两百多年。采茶戏是综合艺术,包括有剧本、音乐、舞蹈、表演等等多种因素。采茶戏的革新,要全方位系统地进行,即所谓“综合治理”。第一是采茶戏音乐要认真保存、大胆创新。第二是注意心理上的“稳态症”。第三是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  相似文献   

7.
汉语方言都具有存古的性质,其中客家方言就保留了不少中古汉语的词汇和语法,博白和北海属于客家人聚居较多的地方,一些仍活跃在博白、北海两地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词汇、语法与古诗文的词汇、语法有惊人的一致性,用北海、博白两地客家人日常生活中还在使用的词汇、语法去解释印证古诗文文献,就可发现现代一些书本对古诗文的一些字词的解释,远不如用客家方言解释得生动形象、贴切。如能从训诂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发掘研究,将可对客家方言与中古汉语的联系有事深广的冶孤.  相似文献   

8.
《赣南采茶戏》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立新  肖若心 《科技资讯》2009,(34):168-169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以及系统分析法,就赣南采茶戏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进行跟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赣南采茶戏对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积极的价值;为赣南采茶戏走进校园提供科学健身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粤北采茶戏是韶关历史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粤北采茶戏可以实现同茶文化旅游、客家文化旅游、丹霞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可在韶关旅游城市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博白客家编织工艺的历史起源谈起,对编织的传统种类、工艺特点和民俗内涵加以分析,探讨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博白编织工艺的现代化转型和产业化发展方向,为做大做强博白编织工艺文化产业提供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古容州容县地区流传久远的一种富于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进行"正名",简析了其文学体制及表演等特点,进而探究其源头并非来自江西采茶,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歌舞与外来"南戏"结合的产物,理应名为"容戏"。丰富了我国《戏曲志》的宝库。  相似文献   

12.
主要对广西博白县大坝镇元宵节民间游神活动的起因、过程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发现大坝镇群众通过迎神、唱戏、请神、生侗、游神、送神等六个主要环节的活动,表达了群众对自然精神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背景下,则更多的体现了人们通过游神来自娱自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乾隆年间戏曲禁令不断,但扬州由于家班班主商人的特殊身份和皇帝的庇护,戏剧演出不仅没有衰萎,反而借助于家班达到了它的峰顶,同时由于文人的广泛参与形成了重艺的演出格范,使扬州成为全国的戏剧演出重镇。但是,建立在商人高投入基础上的家班最终也因为商人的经济破产和文人的风流云散而日趋衰歇。  相似文献   

14.
黄梅戏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有着极强的文化背景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是中华戏曲百花园里一朵瑰丽的奇葩。但由于戏曲的地方局限性等特点,也为它的发展传播带来障碍。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推进黄梅戏艺术的健康快速发展,值得我们思考。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打造精品力作、推出文化品牌,加大地方高校的推广力度,重视戏曲旅游开发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黄梅戏艺术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的理解与分析,阐述了对这部历史巨著的评价。从音乐历史上看,《阿伊达》的最大特点是场面豪华绚丽、旋律优美动听、故事精雕细琢、异国情调浓厚感人。这部歌剧具有民族特色,讴歌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是世界悲剧艺术之巅,是近代意大利歌剧创作的先驱。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族英雄冯子材在谈到其祖籍时,曾称是广东南海,但又遗言后人到南海故里探访确实。后人去南海探访,却毫无线索。反之,在广西博白等地冯氏族谱中却有关于冯子材祖辈的记载,据此,可以肯定冯子材的祖籍是在广西博白,而冯子材不敢承认此事,可能与他要隐瞒年青时曾在广西博白参加反清起义的历史,因而在清政府的统治下忧馋畏讥有关。  相似文献   

17.
长沙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在湖湘文化的浸润下,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社区文化建设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景象,成为长沙市文化建设不可小觑的一大亮点。长沙花鼓戏是长沙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长沙社区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探寻长沙花鼓戏的发展前景、自身的不足以及面临的困境,对于进一步促进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有着特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