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分段线性函数模拟桩侧剪应力与桩土相对位移的关系,用应力跌落描述了峰值剪应力和残余剪应力之间的关系,运用力学理论推导出单桩荷载与沉降的关系,并通过算例分析了软化系数的大小对单桩承载力、沉降、桩身轴力和位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若桩土之间剪应力和相对位移的关系满足软化模型(即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上有明显的峰值,峰值后应力随位移增大而降低),则根据p-s曲线确定单桩承载力时,必须综合考察软化系数大小、桩端土的性状及单桩沉降和p-s曲线的形状,才能合理地确定单桩承载力.  相似文献   

2.
鉴于嵌岩桩所处土层、岩层的性质差异,桩侧土层、岩层及桩端岩层采用不同的双折线荷载传递函数(弹性-全塑性模型、弹性-硬化模型),导出了嵌岩桩单桩沉降计算的一种解析算法。并利用所得公式对深长嵌岩桩沉降曲线特点,影响嵌岩桩单桩承载力、单桩沉降的因素等进行了讨论。讨论表明:桩身弹性模量E、桩端岩石刚度Cb是影响桩端阻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单桩承载力、单桩沉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常用的双折线荷载传递函数,本文导出了螺杆单桩的轴向荷载-沉降曲线的显式解,并且建立ansys有限元模型进行对比计算,再结合已有的螺杆桩静载试验P-S曲线进行对比,表明本文公式及有限元模型求解螺杆桩P-S曲线的可行性.并可以根据S-logP法判定螺杆桩的极限承载力,为螺杆单桩提供合理的承载力设计值.  相似文献   

4.
桩基础是岩土工程中历史悠久的基础形式,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中多高层建筑,重型厂房与特殊构筑物的日益增多,桩基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亦日趋广泛而重要。本文采用三维有限元(模拟土、桩与桩筏基),交界面单元(模拟桩-土交界面),无界元(模拟上体的半无限边界),非线性弹-塑性土体模型以及非线性增量迭代法,对建筑桩基中桩、桩筏基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已打入桩基的沉降比未打入校基的小。中心桩有最大的沉降,外桩(边桩)次之,角桩最小。2.桩筏基具有减少基础沉降与增加承载力的作用,特别是土体塑性屈服后,更是如此。3.桩-土交界面降低了桩基的刚度,特别当因交界面屈服而产生滑移后,桩基沉降迅速增加,承载力大大降低,同时亦改善了基础上结构的动力响应(隔震)。4.随着桩基或桩筏基与土体杨氏模量比的增加,桩基沉降增加,亦即,仅增加桩或桩筏基的刚度,并非能减少桩基沉降。5.随着桩筏基厚度的增加,中心桩的荷载降低,角桩的荷载增加。6.在位移荷载下,角桩承担更大百分比的荷载(比平均值),而中心桩则承担较小百分比的荷载。  相似文献   

5.
根据灌注桩的受力特性及变形规律,建立了桩端土层较软和桩底沉渣较厚条件下的桩端荷载沉降数学模型.基于假设的桩侧土荷载传递函数,对灌注桩沉降过程中桩侧土体的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桩侧土荷载传递线性软化模型条件下桩端土硬化非线性模型的荷载沉降关系;依据桩侧土体完全弹性、弹性+软化、弹性+软化+残余、残余+软化、完全软化状态下的桩端土非线性模型的荷载传递关系,导出了单桩荷载传递公式,得到了桩侧土体多种状态下的桩顶荷载沉降规律,并通过算例验证了该公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注浆加固体体积即扩大头尺寸对桩端承载性能的作用效果,本试验通过往PVC管内注浆,改变注浆量和PVC管尺寸来控制扩大头尺寸,然后以此开展室内单桩静载模型试验,最后采用了传统桩端沉降公式计算得出桩端阻力-位移曲线并与实测曲线对比.结果表明:桩端灌注水泥土形成扩大头的桩,相比未注浆的桩,其承载力显著提高,在相同的荷载下,其沉降显著变小;随着扩大头直径的增加,承载力持续增长,但每单位直径增加所提高的承载力先增后减,在工作荷载下对减少位移的效果呈递减趋势;端阻分担比在位移5cm后趋于稳定,其中桩端水泥土扩大头承担较高的端阻比例,且其比例随扩大头直径的增大而增大,由于水泥土受力较大,实际工程中应该注意桩端水泥土的强度;传统桩端沉降公式计算的桩端阻力-位移曲线与实测曲线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7.
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软土地基中的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分别进行1组圆柱形桩和3组不同楔角楔形桩的9桩复合地基对比试验,研究这4组复合地基在相同条件下的桩-土平均沉降差、桩体应力、平均桩-土应力比、平均沉降随荷载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夯实水泥土楔形桩能有效地调节桩-土沉降差和地基沉降,提高地基承载力:增大楔形桩的楔角能使桩体较早地发挥其承载性能:在一定荷载范围内,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的平均桩一土应力比夯实水泥土圆柱形桩复合地基的平均桩一土应力比大:随着荷载的增加,桩体所分担的荷载是有限的,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复合地基的平均桩-土应力增长趋于稳定或下降,即楔形桩的倾斜侧壁能有效地缓解桩体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8.
超长桩荷载-沉降关系非线性迭代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超长桩试验资料,提出桩侧广义双曲荷载传递模型以反映桩侧土弹塑性、软化与稳定三阶段工作特性,桩端采用双曲线荷载传递模型模拟土的非线性变形特性,并引入混凝土的Rusch模型来考虑高荷载水平作用下超长桩桩身混凝土的弹塑性性状,从而建立了与超长桩工作性状相适应的层状地基中超长桩荷载传递分析理论。该理论可用于计算多层地基中超长桩的沉降和极限承载力,也可用于分析层状地基中超长桩的荷载传递规律。计算得到的荷载-沉降曲线与实测的曲线较为吻合,可作为确定桩承载力的依据,经过对工程实例的计算与实测对比分析,证明该理论可靠、方法简单,且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土类对轴向循环荷载下桩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粘土中和砂土中模型桩的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土类中桩在单、双向循环荷载下其累积位移和动位移幅值随振动次数的变化规律。文中建议用循环荷载下桩的累积位移发展的条件来确定桩承载力的方法,得到了粘土中和砂土中模型桩的归一化承载力曲线。最后,讨论了土类对轴向循环荷载下桩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对浅海环境下的单桩基础,在水槽试验室中建立砂土-桩基-波浪缩尺模型,进行波浪作用下单桩静载荷试验.测试桩周海床土孔隙水压力和不同荷载作用下的桩基沉降,分析在波浪荷载下单桩和海床土相互作用机理和单桩荷载沉降曲线特性,探讨不同桩径下桩周海床土超静孔压(ps)对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桩的存在会增大桩周海床土ps...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常用的自感应、放射性、交流离子等三种静电消除器的性能及其缺陷。作者研制了一种能克服上述缺陷,并具有低功耗、高效率、安全可靠等特性的直流离子静电消除器.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各种情况下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着重讨论了水平转台上物体所受台面的静摩擦力,指出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应根据具体情况视之。这些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澄清一些错误概念,从而正确地认识静摩擦力这种力学中常见的作用力,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静压预制桩具有无振动、无污染、造价低及质量可靠等优点。本文主要依据静力压桩与静力触探贯入相似的机理提出用静力触探指标预估压桩阻力的计算公式,并用杭州粉砂土地区的几个工程实例作分析和验证,为静压桩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变动图形吕的静止或相对静止因素,抓住主要动点及其与已知条件的联系,正确求出轨迹方程.  相似文献   

15.
太原东山黄土静力性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变含水量条件下的室内三轴试验,对太原东山黄土的静力进行了研究。在分析静三轴试验结果数据后,发现了东山黄土的静应力应变关系、静强度随含水量增加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静电在纺织工业中是普遍存在的,它给纺织生产和产品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值得引起重视。本文着重就纺织工业中的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静电危害,以及防止和消除静电的对策作些论述,这将有助于认识和解决纺织工业中的静电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二元置换固溶体点阵驻波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点阵浓度驻波与点阵位移驻波概念统一处理后提出了点阵驻波概念,利用点阵驻模型计算了二元置换固溶体产生的漫散射振幅与原子分布所形成的点阵波振幅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在倒易空间中任意一点的漫散射振幅正比于该点所代表的点阵驻波(包括点阵浓度驻波与点阵位移驻波与点阵位移驻波)的振幅,利用点阵波概念首次解释了实验发现的有序化与调幅分解共存的现象,而这两类反应长期以来被经典固溶体理论认为是互不相容或不可共存的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形成静电危害的基本条件、放电类型、静电测试技术、静电放电理论模型,提出了防护静电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对两种净化方法进行工艺流程比较和技术论证以及设备初投资和运行结果对比 ,得出用静电装置来处理冷扎带钢酸洗槽酸雾的方法最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该文主要从VAV(变风量)系统的特点、控制方式、控制内容几个方便进行介绍和分析,说明VAV系统对进一步降低企业在能源方面的成本和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