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异常天象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常天象在中国古代受到高度重视,是历代天文观测的一项重要内容。象人类对所有事物的认识一样,中国古代对异常天象的认识也是以最初自发的直觉认识为开端,形成异常天象的概念,在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关于自然的理论形成以后,对异常天象的解释随之产生。此外,按照占星术理解异常天象是中国古代异常天象观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国际科技交流日趋频繁。科技术语作为科技交流的基础,承载着科技知识和文化信息。随着中国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日益得到国人的重视。为推进中国术语学理论的发展,提升中国术语工作实践的国际化水平,促进中外跨语际知识传播,加强中国学术话语权建设,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联合南京大学和中国翻译研究院,于2017年11月10—12日在江苏南京举办了一次术语学学术盛会——第三届"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为"术语·知识·话语",这是我国首  相似文献   

3.
五行说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方式,对传统农学理论及其农业生产实践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五行之"五"充当了农业系统的分类依据,五行生克制化之理为古代农业系统及其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解释。五行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之中,引导传统农业走向精耕细作的道路,铸就了传统农业的辉煌。  相似文献   

4.
隋唐初期,原本销声匿迹的"天人感应"说再次兴起。新兴王朝统治的政治需要,佛道思想的传播,术数学与传统数学的交织等原因,共同促成神学迷信现象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但由于流行范围的局限性,没有理论基础支持,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祥瑞、灾异之说业已失去了生命活力。在柳宗元、刘禹锡等学者发起的中唐"天人关系"讨论中,"天人感应"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此次"天人感应"说的再起与衰微过程,对隋唐自然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数学、医药学、潮汐理论以及科学思维进展,均感受到其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21,(15):54-55
在宇宙中,有一颗被冠以中国科学家姓名的小行星——"林元培星",获此项殊荣的林元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以下简称"市政总院")资深总工程师,他曾主持设计南浦、杨浦、徐浦、卢浦和东海大桥等项目,是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 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黄浦江上造大桥的重任,落在了当时市政总院总工程师林元培的肩上."在黄浦江上造大桥是市政总院三代总工程师的梦想.之前没有规划,前两代总工程师都没有这个机会,而我作为第三代总工程师是福气好,赶上了好时代."林元培说.  相似文献   

6.
德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说:"宋代中国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麦克尼尔认为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相似文献   

7.
关于岁差,古代中国和西方天文学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天文学分"天自为天,岁自为岁",认为是黄道沿赤道的西滑导致了冬至点的西退,从而致使"天周"与"岁周"不同.中国传统天文学中,岁差只是一个历法概念.而古代西方天文学则继承了古希腊传统,将岁差解释为"恒星东移"的结果.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引入与中国传统岁差理论截然不同的"恒星东移"之论.当时恰逢"中西历争",为争夺钦天监控制权,奉教天文学家和保守士人之间曾发生激烈争斗,而由西方传入的"恒星东移"之论曾卷入这场争论当中.文章试图以"中西历争"为线索讨论当时不同背景中的士人或历算家关于此论的争议与解释.通过考察发现:"中西历争"之中,奉教天文学家藉此论宣扬西法之优越,保守士人则将其作为抨击奉教天文学家的主要着力点之一.而当时一些志在"会通中西"的历算学者对此却持一个较宽容的态度.在"西学中源"说这一背景之下,梅文鼎等又通过历算史重构的方式将"恒星东移"之论纳入到传统的"天自为天、岁自为岁"的框架之中.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西方岁差的"恒星东移"解释传入中国,引爆了激烈的中西论争。梅文鼎通过对历算史的重构将"恒星东移"纳入中法范式,但分歧并未就此消弭。安清翘通过解构西学、回归中学,将"恒星东移"从中学体系剔除出去,同时对"西学中源说"提出了系统性的批评。令人深思的是,梅文鼎倡导"西学中源说"是以默认西学优于中学为隐含前提,安清翘批评"西学中源说"则以否定西学优于中学为预设基础,立论虽然不同,但目标却出奇的一致,即发扬传统以求超胜!就中学的维护和弘扬而言,"西学中源"的解构者安清翘甚至比倡导者梅文鼎更坚决、更彻底。岁差与中西之争的表象之下,隐含着当时受到西学影响而升华的中国传统天旋模式之争这一深刻背景。三者复杂纠缠、整体联动,刻画出有清一代科学思想史的一条清晰而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对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一场重要革命,它改变了西方哲学对自然的基本理解。早期自然哲学把自然理解为"质料",但是,通过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形式"成为了首要意义上的自然。这种转变带来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后果。  相似文献   

10.
对近代科学何以未在中国产生之若干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们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各种原因时,首先应当讨论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问题。这是因为,当欧洲在十六、七世纪(约当我国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初期)产生出具有深远影响的近代科学以后,欧洲的科学技术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迅速地发展着。而中国科学在当时则没有象欧洲那样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没有产生出近代科学;中国科学仍然是以传统的方式和按原来的速度缓慢地行进着。这样一来,中国科学技术同欧洲科学技术相比,便开始出现了显著的差距。因此,中国当时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是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由先进转向落后的起点。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这是一个牵涉到好多方面的问题,既有中国科学本身的弱点,也有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消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吕氏春秋·察意>中说:"大圜在上,大矩在下."这种"天圆地方"说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天和地的一种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天文学史上的地中概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地中概念是中国古代宇宙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地是平的,而且其大小是有限的,由此导致了地中概念的产生,有关地中位置的说法很多,其中对天这有较大影响的是盖天说“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的主张以及浑天说的洛邑地中说和阳城地中说。地中概念在帮助浑天说战胜盖天说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器官投影说"的现代解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哲学创始人恩斯特·卡普于1877年出版的<技术哲学纲要>一书,提出了"器官投影说",即人类在制造工具和其他物体时通常使它们与人体有结构上和(或)功能上的相似性.卡普运用"器官投影说"解释了当时已知的各种技术现象.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结合现代高新技术对"器官投影说"进行哲学反思,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十五"期间承担了国家863重大专项"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中的网格应用课题--"中国气象应用网格",课题合作单位包括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减灾研究所、上海台风研究所、武汉暴雨研究所、广东省气象局、烟台市气象局等.课题于2005年11月通过验收.2006年7月课题通过了由中国气象管理部门组织的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课题成果在网格门户、数值预报运行控制、工作流的研究开发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从工程学的视角阐述了中国近现代气象事业的科技发展历史。由于气象学科自身发展的特点,气象科学的发展历程就是工程化程度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近现代气象史的另一个特征是气象领域的科学家精神产生、发展、成熟的进程,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这种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独特气质的科学家精神。探索工程学视角的气象科技发展与气象学家精神对于当今科技发展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一词出现之前,中国传统学术术语"格致"在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科学文化东渐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两者之间又有本质不同。严复同样曾以"格致"对应西方科学,并从材料的收集(考订)、获得一般性认识(贯通)和验证所得一般性认识的可靠性(试验)等治学方法的三个层面对格致与科学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尽管其部分观点不免绝对,但他的这项工作在当时确起到溯本清源的作用,并对当下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对话、交流以及培育适应科学发展的新的文化传统仍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41年,日本成功地偷袭了珍珠港.此举成功因素甚多,然而垂青气象是重要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成功利用气象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望远镜的传入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远镜曾对17世纪欧洲天文学产生深刻影响,天文学的意义因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明清之际,望远镜随欧洲天文学一起传入中国,并在当时天文历法改革的中西法斗争中为欧洲天文学最终被接受起了重要作用.在历法争斗中,望远镜曾作为"要器"观测交食,使得观测精度和公开性大大提升,确立了西法在交食预测方面的优越地位.另外,通过其观测到的天象,中国天文学家改变了对日月、五星、恒星甚至整个宇宙的认识,这为第谷体系在理论层面上被接受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波动光学知识"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程。在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评析与综述的基础上,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全面的梳理:首先,介绍"波动光学知识"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其次,探寻"波动光学知识"传入中国的途径与形式;第三,对于有关"波动光学知识"的传播内容进行总结,尤其是"以太"与"光浪"基本概念以及"两说之争"内容的中文翻译,从而得出对于这一传入过程特点的认识;最后,阐述"波动光学知识"对晚清知识分子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是中国气象事业独立建制的开始。论文从气象机构的建立、天气预报工作的开展、气象人才的培养、创办相关期刊杂志以及参与、举办各种学术会议情况等方面系统追溯了民国时期中国气象事业的建制化过程,勾勒出民国时期中国气象事业的概貌,为民国气象史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