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三维CAD绘图技术,开展了机械制图课程"3D实体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其思路一是直接从3D实体图形开始学习,而不是传统的从投影概念、2D投影视图开始学习,二是以3D实体造型而不是传统的以画法几何作为教学的基本核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为目标,以"个人绘图 小组绘图 个人绘图考试"为考核方式的配套措施,以此来深化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三维设计软件的发展及多媒体教室的普及,使传统的工程制图的教学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思路。本文从人类的认知方式出发,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论述了二维投影理论的教学应直接从三维基本体的投影开始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二维设计指设计者用二维图(三视图)表示零件或机器的生产、加工和装配要求。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需将二维图(零件图、装配图)的信息转换成零件或机器的加工与装配要求。而工程设计现在已发展到全数字化阶段,能使设计、制造一体化过程得以实现的核心是三维几何模型,二维图已满足不了目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培养未来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对工程图学课程进行改革,将传统的以二维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三维为主的教学模式。本文就此提出了探索性的以三维为中心的工程图学教学模式,强调了要强化三维形象思维能力和造型能力的培养,并要兼顾二维投影理论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随着集成电路特征尺寸逼近物理极限,硅通孔(TSV)实现层间互连的三维集成电路(3D IC)成为延续摩尔定律的一种趋势.但现有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工艺库、设计方法尚不成熟,难以实现三维集成中超大尺寸基板芯片的时序收敛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现有传统的EDA工具完成基于TSV的3D IC物理设计的流程.首先,用热应力模型将三维硅通孔投影成二维阻挡层,从而将三维集成电路设计转化成若干含阻挡层的二维集成电路分别实现;其次,针对超大尺寸基板芯片的时序收敛困难问题,提出了一种标准单元布局方法,通过在版图中划定若干固定放置区用于限定关键时序单元的摆放,并迭代确定这些关键单元在固定放置区中的位置,实现大尺寸芯片的时序收敛.基于所提出的三维集成电路设计流程完成了一款三维集成的网络路由芯片基板芯片的设计,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设计流程,提出的3D IC物理设计流程可使超大尺寸基板芯片从时序无法收敛优化到可收敛并满足时序要求,验证了所提出的3D IC物理设计流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正6月10日,汕头科技馆建成"3D全息投影技术展示室",并免费对公众开放。"3D全息投影技术展示室"由虚拟成像展示和虚拟现实体验二部分组成。3D全息投影又称为虚拟成像,是光学成像的一种显示方式,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它由柜体、分光镜、射灯、视频播放设备四部分组成,通过对产品实拍构建三维  相似文献   

6.
将三维建模软件与《工程图学》课程的理论教学相结合,实现由传统的二维工程图想象出三维实体的逆向思维方式向三维实体投影出二维工程图的正向思维方式转变。通过相关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及《工程图学》课程设计的创新改革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论理解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于慧 《科技资讯》2023,(16):82-85
随着我国电网工程建设数量的不断增加,当前我国电网工程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从传统的二维设计转向三维设计为主的模式。三维设计是借助3D设计模型进行的新一代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设计平台的基础,是建立在平面和二维设计的基础上,是使设计目标更立体化、更形象化的一种新兴设计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电网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就当前我国三维设计在电网工程建设中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针对三维设计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使整个电网工程的建设还处于不断深入研究中。基于此,该文将以三维设计为基础,分析三维设计在电网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并结合实际的实践应用成效探讨三维设计在电网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电网工程建设与三维设计技术的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面向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传统机械制图为理论基础、二维绘图为工具、三维建模为载体进行"三位一体化"融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二维——三维"的融合思想,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相融并进.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教学设计进行"三位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提升磁性纳米粒子三维成像和重构速度,降低三维重构对采样投影数据完备性要求,针对含噪声投影数据三维重构优化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噪声鲁棒性的三维磁性纳米粒子成像快速重构方法(noise-robust 3D sparse sampling magnetic particle imaging,3D NRSS-MPI). 该算法通过求解一个由MPI投影成像正向模型l2范数和稀疏正则约束建立的凸优化问题实现3D MPI图像重构. 模型不受MPI扫描轨迹限制,为不断发展的MPI新技术提供了普适性的基础模型;建立的三维全变分稀疏算子(3D total variation sparse operator, 3D TV Sparse Operator)利用MPI先验信息提升含噪MPI投影数据三维重构的鲁棒性,且可以进行无矩阵运算,大幅提升了运算效率. 通过点源和冠状血管模型成像实验表明,在1/4欠采样下,本文3D NRSS-MPI方法可以有效消除重构图像星状伪影,获取较高的图像信噪比,同时冠状动脉重建结构相似性超过0.701,可以准确地对欠采样、有噪声的MPI数据进行快速而稳健的重建,有效缩短了4倍成像和重构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三维分形树木模型在3D GIS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分形理论,分别论述了用迭代函数系统和L系统进行三维树木实体建模的方法。同时,从树木实体在3D GIS(Dimensio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中的应用角度出发,对两种建模方法进行比较,确定L系统是3D GIS中构建树木实体的最佳方法,并从面向对象角度出发,给出基于L系统的树木实体对象类,从而使树木实体作为3D GIS中的对象之一融合到系统之中,为3D GIS领域中关于树木实体的表达寻找到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毕业设计的《工程制图》教学改革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制图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对后续课程的影响很大,因此一直受到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从毕业设计中反映出来的制图问题可作为工程制图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依据,本文主要探讨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工程图学教育要顺应现代制造业信息化潮流,应进行渐进式的改革:运用课程综合化思想,实施工程制图与AutoCAD融合式教学模式;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趋利去弊;贯彻积件思想和自主学习理论,建立积件库,开发网络课件;将三维设计的思想引入工程制图教学中;实施机械制图教学四年不断线;把CAx课程群作为一个整体制定工科类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制图课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抓住“绪论、过程、结束”这三个环节,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首先阐明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快速建立空间概念,提高空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实践教学环节——测绘课中,严格把好“三关”,努力提高学生的绘图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三维CAD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欣赏现代工程图学具有美的特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式.介绍了"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的具体举措,旨在配合、支持和丰富基于三维CAD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更多的兴趣,使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制图教学,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包装工程专业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包装工程专业的特点,借鉴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制图课程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与反馈等方面尝试对该专业制图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主要包括突出学科特色的教学内容改革、基于CAD三维实时造型的教学方法改革和基于双语教学的教学手段改革,并以产品构型能力培养为重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科技发展推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科技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现状和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围绕将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进行融合式教学,培养既掌握机械制图基本知识又具有计算机绘图技术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专业人才,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改革的内容及实现改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按照我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图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共识和现代教育思想,确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作业布置和批改方式,训练学生的工程图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国标意识和工程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