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用西方悲剧概念界定《窦娥冤》之类中国古代悲剧,必然存在种种矛盾之处,它揭示出由于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中西悲剧形式及其精神的根本不同。剧本由此出现的矛盾我们称作"悲剧矛盾",中国古代悲剧的"悲剧矛盾"置于中国文化传统中,以其整体性的悲情能量,凸显出自身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李红 《科技资讯》2012,(18):242-242
中国的悲剧意识有其独有的丰富内涵,而没有必要以西方意义上的悲剧意识为标准,这不过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心理定势而已。中国悲剧意识中并不缺少西方美学范畴的悲剧意识,只是表现有所不同罢了,而"礼"正是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由于"礼"的强大",礼"的阻碍,最终使中国悲剧意识消解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悲剧、古典喜剧都只有一个高潮,即悲剧高潮、喜剧高潮,古典悲喜剧则有两个高潮,先是悲剧高潮,后是喜剧高潮,且喜剧高潮才是主高潮。以"大团圆"结局的所谓中国式悲剧根本不是悲剧,而是悲喜剧,因为这些作品有两个高潮。而古典悲喜剧中悲剧高潮转化为喜剧高潮一般是通过现实和幻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颜健 《潍坊学院学报》2010,10(5):73-75,94
中国古代存在着大量的悲剧作品,却没有形成系统的悲剧理论。二十世纪,西方悲剧观念经过王国维的推介,鲁迅的深化,曹禺、郭沫若的创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终于生成。经过建国初的反思,悲剧理论研究在八、九十年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直至世纪之交学界还对悲剧进行着新的探索。我们反对"唯西是趋、唯新是趋"的研究态势,中国学者应从容地建构切合中国文学实际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悲剧观念。  相似文献   

5.
"希腊小说"与史诗和悲剧具有共同的叙事元矛盾:"个体—命运",但其叙事却不具有后两者完整或相对完整的因果形式;小说中个体、主人公"静止/完美"的时间和道德形式,亦与史诗、悲剧中的个体存在形式迥异。从神话、史诗、悲剧至小说,命运的存在形式,由具象的变为了完全抽象的。"希腊小说"非因果的叙事形式,根自于命运存在形式的彻底抽象化;尽善、且非时间性的小说主人公,是抽象的命运的拟人形式。  相似文献   

6.
作为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剧作家,曹禺和奥尼尔的悲剧都蕴含基督教文化的色彩——"世界末日"与"新天新地"的再生。世界末日的黑暗景象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直接化作对充满了污泥浊水的社会现实及苦难人生的描绘和鞭挞;同时他们又向人们展现一个充满爱和善的"新天新地",悲剧呈现出理想国与黑暗世界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7.
梁祝故事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对于其爱情悲剧的原因产生了多种解释和异文,其中流传较广的有命运早定说、社会原因说和误期说三种。在梁祝故事不断发展和经典化的过程中,命运早定说被取缔,社会原因说的内容随着社会政治的发展不断被更改,而误期说则被一直保留并得到强化。误期说从"性格"和"偶然"的角度来表现梁祝悲剧,肯定主要人物的"过失"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这使梁祝爱情悲剧更具普遍性和超越时空的感染力,它体现了梁祝故事经典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氛。本文分析哈代悲剧意识的成因,并通过对哈代小说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其作品风格的演化。  相似文献   

9.
蔡洋 《当代地方科技》2010,(14):162-162
晴雯是红楼梦中生命历程最短的悲剧人物。本文运用社会角色理论、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晴雯的悲剧命运进行层层剖析。通过对晴雯"拒客""跌扇子"等经典事件的解读分析造成晴雯悲剧命运的单纯、清高、自尊的人格特征。进而得出让人们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相应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戏曲独具特色的"大团圆"结局,与作品的悲剧性之间具何种关系,其对作品的悲剧性具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目前在学术界还是悬而未决,并需要深入辨析探讨的。文章对此问题的浅析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大团圆"背后的悲剧性;二是"大团圆"背后的反悲剧性。认为符合艺术逻辑的大团圆结局会增强带有悲剧内容作品的悲剧性,而不顾现实和艺术的客观事实和逻辑的大团圆结局,会损害带有悲剧内容作品的悲剧内涵,甚至完全毁掉作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悲剧,不只是社会悲剧,也是性行为和性心理悲剧。由于涓生对自身性心理认识不足,给受他启蒙并追随他的子君带来了灾难,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痛苦。可应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来分析涓生和子君的性心理,进而明晰在这场悲剧中作为性行为原动力的"力比多"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青  张明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4):101-103
莎士比亚的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曾经引起过无数的争议。"嫉妒说"曾在《奥赛罗》研究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但也有很多莎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嫉妒说"加以否定,指出《奥赛罗》中蕴涵的人文主义思想并不能以嫉妒一说简单诠释。就"嫉妒"背后隐藏的种种原因和动机,探讨了造成奥塞罗悲剧的一些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试用巴赫金的"对话原则"评述并分析了小说《天堂》鲁比镇上的九位男子血洗女修道院的这一悲剧和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思想原因,同时透过这一原因分析探讨了莫里森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4.
刘兰芝与祥林嫂是古今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悲剧典型,面对生活带给她们莫大的羞辱、不公,她们无从反抗,但是她们要倾诉,她们以"哭"这种独特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她们的抗争精神,她们的形象给文学作品增添了无穷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5.
程海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2):30-32,35
《亮剑》的英雄主角李云龙,赫然显现性格的二重组合,使英雄从"神坛"走下人间,演示英雄的悲剧。他的悲剧既是性格悲剧又是社会悲剧,既让人仰慕,又让人悲鸣,他的二重性格表现为四个矛盾统一:勇敢机智与狡诈滑稽的矛盾统一;独立果断与粗鲁专横的矛盾统一;自信与自负的矛盾统一;大义柔情与自私狭隘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16.
《牡丹亭》悲剧主人公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生、殉情而死的曲折情感经历,主要是借助超现实的想象加以实施并蕴藉着关爱"至情",体认着浪漫主义特质的叙事表征。可以说,汤显祖以神奇笔触演绎的人鬼之恋、起死回生、神异梦幻的爱情故事不仅是对人生伤痛的一种自我安慰,更是对生命挚爱的某种执著求索,从而使悲剧"大团圆"的结局始终笼罩着虚幻的、慰籍的、凄凉的审美情韵。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的中篇小说《黑氏》很有意境之美。"女人"是贾平凹文学意境中的构成核心。意境美的完美体现,有效消解了"黑氏"的道德/不道德的二元对立,使"黑氏"成了人性美、人情美、人物美的化身,从而进一步加深了"黑氏"形象的悲剧意蕴。这种手法受到了清代《聊斋志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蕊 《华东科技》2013,(8):31-33
转基因难道真的是"最悲剧的发明"?回答转基因是否安全,就像回答究竟是爆炒还是清蒸味道更好一样。当我们讨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时候,就必须细化到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产品上来。  相似文献   

19.
周三娇 《科技信息》2009,(18):87-87
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月牙儿》中那贯穿全篇的象征物"月牙儿"无所不在,是主人公情感的寄托。我们从它在文中做为情感的象征、主人公命运的象征、情境的营造物和作家内在的生命悲剧承载物等四个方面来理解"月牙儿"在作品中的重大作用,从而深层把握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米尔斯海默作为进攻性现实主义者,基于"权力—安全最大化"的维护者,为永葆美国霸权,特提出了"离岸制衡战略",而其含有明显的"遏制中国"逻辑。本文从《大国政治的悲剧》说起,从"离岸制衡"的内涵,美国历史上的选择及对中国"遏制"的证伪分析等几个方面,剖析米氏版的"中国威胁论"及"遏制中国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