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大"在英汉语中的语用差异反映了东西文化在人际心理距离和权利重心倾向方面的不同。"大"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移植,由此可以分析文化因素对语言翻译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2.
古典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英译本也承担着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了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英译本中在处理文化意象是各自所用的翻译策略以及由此体现的文化意识,指出两个译本呈现出一种"殖民化"与"反殖民化"的对峙,而前者的翻译更有利于在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化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及传递思想、文化、习俗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化活动。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翻译又是一种创造性语言活动。翻译必须要忠实于原文,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所以要想掌握两种语言必须熟悉两种文化,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语言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深深地烙印着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和折射着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在各自语言中的积淀会明显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既要遵循一定的翻译标准,还要做出创造性的叛逆。文章针对翻译界存在的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错误认识,以及把"创造性叛逆"与"翻译标准"对立起来的现象,通过分析两个术语的概念与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翻译现象,说明了创造性叛逆是一种现象而非一种翻译策略,并且进一步论证了创造性叛逆和翻译标准在翻译过程中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商务英语翻译愈显重要,但简单的对等翻译无法解决由英汉语言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流障碍,而"零对等"作为一种新型的翻译处理手段,切合翻译功能目的论原则,可以更好地使译文与原文达到功能和效果上的对等,以实现和谐的商务交流。但目前国内对"零对等"翻译的研究还不多,文章着重以功能目的论为视角,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对商务翻译"零对等"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诗歌被喻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话语世界而存在,其翻译特别强调文化信息与美感效应的传递。因此,译者需要从研究民族文化差异入手去研究诗歌意象翻译。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差异,才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转换。从文化视角着眼,针对诗歌中的意象,提出几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手法。  相似文献   

8.
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一大突破就是把翻译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即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是一客观事实。翻译中如何处理这些差异,就成了热门话题。对翻译中不同层次的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态度:文化移植和文化翻译。相应地,就是采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受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对同一文化信息的接受、理解会出现历时性和共时性偏差,造成翻译中的错位。基于此,分析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错位现象,以阐释学作为理论基础,探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词语在文化内涵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了解其文化内涵的差异对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和准确翻译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动物词汇的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在两种语言中的异同,以期能为读者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中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熟悉掌握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对翻译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中西方在文化生活、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这就造成了翻译的障碍。要达到两种文化之间真正的交流,只有将翻译与文化自然结合,从而避免交流中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因此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要真正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的四个方面,并探讨了如何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来翻译。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外宣翻译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些传统理论强调"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完全等值的翻译策略已无法满足外宣翻译的需求。因此本文选择翻译目的论作为理论框架,外宣翻译的目的是给外国受众传递中国的经济文化信息,从而使我国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译者可根据这一目的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以保证顺利实现外宣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严复的"信﹑达﹑雅"三善论体现了现代译论翻译主体的三位一体,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而作者和读者构成两个边缘主体,其翻译客体涵盖了原语和译入语的两个文本﹑两门语言和两种文化等诸因素。三善论观照了现代译论翻译主、客体的统一,体现了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对客体的兼顾、转化和会通。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策略、方法,指出了汉英广告语翻译中对于广告词正确理解的必要性。同时,研究了广告词中的文化现象、广告词的市场功能等,从而得出结论,广告语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而且也是文化的翻译,更重要的是它有别于其他翻译文体,是一种具有强烈广告功效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郝丹萍 《科技信息》2011,(16):I0147-I0147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是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意义重大。她认为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和单位。这种翻译观点重视文化的交流和传递而不是字词的死板对应,因此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旨在神韵和境界的再现。  相似文献   

17.
田露 《科技信息》2010,(26):I0144-I0144
翻译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原作之隐形"或"译作之不忠"现象一直是中国译界研究的敏感区域。本文作者试图以勒菲弗尔的"三要素"论来分析这一隐形现象存在的必然性,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隐形与译者地位、隐形与翻译学科建设以及隐形与翻译评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策略、方法,指出了汉英广告语翻译中对于广告词正确理解的必要性.同时,研究了广告词中的文化现象、广告词的市场功能等,从而得出结论,广告语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而且也是文化的翻译,更重要的是它有别于其他翻译文体,是一种具有强烈广告功效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中心"地位,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统帅和主导作用。从生态翻译环境、译者"中心"、适应与选择三个层面分析译者在壮族神话传说英译活动中的功能,以实现原作与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上的有效信息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