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中外古籍中的记载,优生的思想和措施自古以来即已存在,但优生学(eugenics)作为学科则是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F.Galton)于1883年首先提出的,本意是遗传健康(hereditary well-being),指的是“在社会控制下全面研究能改善或损害后代的种族(意指遗传)素质的动因.这种遗传素质既包括体质也包括智力”.简言之,改善人口的遗传素质的学问称为优生学.1960年,斯特恩(C.Stern)提出将优生学分为负优生学(或防范性或预防性优生学,原称消极优生学)和正优生学(或演进性或进取性优生学,原称积极优生学),前者研究降低产生不利表型的等位基因频率的途径(也即研究降低不良遗传素质的,途径),后者则研究增加或维护产生有利表型的等位基因频率的方法(也即研究增加优秀遗传素质的方法).遗传工程可以说是按照生物体遗传变异的规律,预先缜密地设计出改变生物遗传特性的方案,有目的  相似文献   

2.
从遗传方面改善人类质量的科学即为优生学.当其着眼于个体或家系时,意义相当有限,但当它涉及群体规模时,意义就重大得无可比拟了.优生学主攻的目标不是现存的群体,因为群体中的确有各式各样的遗传病患者,而且还有为数更多的“疾病”基因或有害基因的携带者,但由于人有“生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丧失理性来消灭这些带有有害基因的基因型(自然,可以通过医疗手段,不使这类基因表达出来或不  相似文献   

3.
优生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运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社会控制,来改善人类的遗传素质,因而与人类福利有最直接的关系。该学科诞生于1883年,今年正好是一百周年。在整整一个世纪里,它经受了相当曲折的历程,近年来医学遗传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使优生学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大大地促进了它的进程。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优生问题,就连一度反对最甚的苏联,也开始意识到提倡和实施优生的重要意义,并于1978年提出要采取措施来改善人民的先天本能,以减少或消除不良遗传因素的影响。在我国,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要求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强调提高人口的质量。这为我中华民族的优生工作和优生学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优生学家、遗传学家、医师和计划生育工作者密切协作以作出贡献,而且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群众的关心和实施。因此应《自然杂志》编辑部的邀请,我们组织了有关优生学的文章推荐给广大读者。这组文章首先介绍了以医学遗传学为基础的现代优生学的特征,然后从精神病、眼科疾患、血型等多方面对优生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分析,最后从群体角度,即从全局出发提出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的建议。读者从中可较为全面地了解现代优生学的新貌。文章深入浅出,均为有关专家撰写,在当今大力推行和宣传计划生育之际,《自然杂志》发表这样一组文章是相当及时的,为了我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健康成长,让我们人人都来关心优生,提倡优生,实施优生吧!  相似文献   

4.
当今,优生的概念已被扩展到优孕、优生、优育及优教的全过程。因优孕是优生全过程的第一步,也势必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所以,优孕的最佳时期与条件等成为优生学家和新婚夫妇关注的问题。那么,优孕的最佳时期在何时呢?这要首先弄清什么时候怀孕不利于优生。优生学家的研究证实:受精卵形式之后的约两个月之内,为胚胎的病毒敏感期。而感染了病毒的胚胎很容易发育成为无脑儿或残缺婴儿。  相似文献   

5.
韩文根 《世界科学》2003,(10):11-12
精神疾病就是以精神活动紊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也是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的行为病态反应性疾病,其物理诊断不明显。人们在对普通精神病界定时,通常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中毒性精神病”以及“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等排除在以纯心理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感知觉倒错的精神疾病之外。由于精神疾病的病因尚未明了,且病程期长而不易治愈,常常  相似文献   

6.
创造力是人类心理机能的高级表现.迄今为止,已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高创造力人群罹患精神疾病(尤其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谱系疾病)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探索创造力和精神疾病的关系进而探讨创造力的本质和个体心理机制成为创造力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时至今日关于两者关系的认知神经机制和基因机制尚未完全明晰.本文结合行为、神经影像学和遗传学的研究证据,梳理和评述了有关创造力和精神疾病关联的实证研究和若干理论观点,系统探讨了创造力和精神疾病的深层关系.未来研究应加强创造力与精神疾病关系的理论整合与构建,并利用影像遗传学方法及大数据方法,在"基因-脑-环境-行为"的框架下,从微观、中间和宏观层次开展多层面、多学科的交叉整合研究,同时加强对亚临床人群的多中心联合、大样本研究并尝试纵向研究设计,以更深入地对创造力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影响因素及深层生物学机制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体细胞基因置换以治疗遗传病可能即将付诸研究了。基因治疗只是类似外科手术或药物治疗的旨在逆转疾病进程的一种方法,还是它会带来优生学重新抬头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正精神卫生水平对于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生活至关重要。不断有新证据表明精神疾病与贫穷如影随形。这二者孰因孰果?里德利等人以聚焦贫穷人口的自然实验和对照实验为基础撰写了此篇综述,试图解释贫穷如何导致精神疾病,而精神疾病又何以加重贫穷。就结论而言,现金援助和低成本的治疗干预对贫困线下的精神疾病患者裨益良多。  相似文献   

9.
梁植权 《科学通报》1983,28(13):823-823
1949年Pauling及Itano发现镰刀状细胞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的电泳行为与正常人的不同,因此认为是血红蛋白分子发生了异常,从而提出“分子病”这一概念。异常血红蛋白的研究在医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优生学及人类学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在医学方面,某些异常血红蛋白可导致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或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不  相似文献   

10.
各界参与 其实,早在2001年美国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NI)启动之前,ELSI就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方面是由于在此之前有类似的先例,即关于人类基因计划引发社会问题的研究项目,该项目有效缓解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可能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例如:这个研究项目向公众介绍了优生学的理念.而NNI的倡议者也认为,纳米技术势必会引发社会巨变,以至于社会学家和人文学者都将参与进来,帮助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据卫生部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6亿以上,其中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保守统计也有1 600万,这一数字的公布在当时引起全社会一片哗然。精神病人在我国已是一个很庞大的社会群体,2014年10月10日,是第2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为此记者走访了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就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请教了心理咨询师张晋芳。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性别取决于双亲生殖细胞的结合,即父亲的不同类型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的结合.而双亲的生殖细胞与性别分化有关的遗传物质(性染色体或基因)可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畸变,从而导致性发育异常.为了预防或减少性发育异常患儿的出生,加强优生宣传,对已出生的患儿及早诊断,并给予必要的治疗,以减轻患者本人躯体上、精神上、心理上的痛苦,保障患者家庭幸福和睦,就成了医学遗传学和优生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精神疾病是高发病,其高复发、高致残、高风险使得现在的医疗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精神疾病全程干预服务为患者提供了连续的、全面的服务,建立了医院和社区之间的衔接.精神疾病全程干预满足患者的社会性需求,对患者再社会化,可节约社会资源,减少社会负担,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但全程干预的推广与普及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20岁左右:学习的压力 在卫生部召开的一次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上有研究表明:32%的青少年有心理问题,对16所大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退学、休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睡眠是生命活动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阶段中,外界对人类精神活动的影响减至最小,因此,睡眠阶段的脑电活动情况成为判别人类各种精神疾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我国在人口学科学上是反对研究优生学的,其后果就是遗传性疾病的大量出现,这不能不给国家和社会带来遗患。本期《提倡优生,提高人口素质——遗传咨询简介》一文就此题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第二届精神康复者职业技能大赛于2011年10月10日在回龙观医院举行。本次大赛汇集市内8个卫生机构.共计32名精神疾病康复者参加。期间,临床心理学专家认为青少年精神健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科学通报》2021,66(30):3799-3810
20世纪的行为学研究通过在自然状态下和受控的实验室条件下的观察揭示了动物行为的众多本质特点.但这两种途径都存在各自的局限,不能完全满足动物行为学研究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计算技术的发展与突破给行为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计算行为学"这一新兴学科正在形成.计算行为学的发展、完善和应用使得高效量化分析动物行为成为可能.本文对计算行为学的发展历史和前沿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动物行为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场景.此外,还对计算行为学在行为的神经机制解析和神经精神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分析了目前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希望能为行为科学、脑科学,以及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转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陈宜张 《科学》2014,(3):21-25
神经科学界近年来有一种趋势与共识:为真正了解脑的奥秘,同时也为治疗神经-精神疾病找出合理的治疗途径与方案,需要重视对神经回路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引起更多精神疾患这一论调至少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当然有证据表明 ,抑郁症的蔓延势头在最近几十年里有所上升 ,至少在工业化国家如此。但就最严重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而言 ,现在的趋势却朝另一个方向在发展。在《看不见的瘟疫 :1 75 0年至今的精神疾病增长》一书的作者富勒·托里 (FullerTorrey)和朱蒂·米勒 (JudyMiller)看来 ,目前造成精神疾病上升趋势的“现代生活”实际上产生于大约 2 0 0年之前。托里是美国一位著名的精神病研究专家 ,也是一位既面向科学家又面向大众的多产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