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高温平板滞止区内R-113的喷流冲击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CHF)进行了系统的稳态实验研究.考察了过冷度、流速、喷流直径等流动条件对喷流沸腾CHF的影响,建立了预示CHF的经验型方程,方程中的参数指数和系数由实验数据拟合得到.研究结果表明:过冷液体喷流冲击沸腾的CHF取决于过冷度、滞止冲击速度和喷流直径;得到的经验式能较好地预示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高温平板上过冷水喷流冲击沸腾传热的最小热流密度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两相流边界层理论,对高温平板上过冷水自由喷流沸腾传热曲线最小热流密度点所对应的稳定蒸汽层内蒸汽极限流动条件进行了理论假定,得到了计算最小热流密度点热流密度和壁面过热度的半理论式.公式系数利用现有实验数据拟舍得到.研究发现,最小热流密度与壁面过热度、喷流雷诺数的平方根成正比,而与喷流直径成反比.最小热流密度点的壁面过热度基本只与水过冷度线性相关.半理论半经验式能较好地预示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对高温平板滞止区内水-氧化铜纳米流体圆形喷流冲击沸腾的核态沸腾特性和临界热流密度(CHF)进行了系统的稳态实验研究,考察了纳米颗粒质量分数、流速、过冷度等系统条件对喷流沸腾和CHF的影响,建立了预示核态沸腾的经验型方程.研究结果表明:水基纳米悬浮液的喷流沸腾换热特性与水相比大幅度降低,但CHF有较大增加;沸腾特性的变化主要来源于传热面表面特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弦月形通道内热虹吸沸腾强化传热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弦月形狭缝通道热虹吸沸腾传热具有明显的传热强化效果 ,以溴化锂水溶液为工质的实验测试表明 ,其传热系数达到5~ 6kW/ (m2 ·K) .基于这种狭缝通道气泡底部薄液膜蒸发机理 ,建立了狭缝沸腾传热组合机理模型 .计算结果表明 ,随着时间的延续 ,膜内温度逐渐趋于线性分布 ;热流密度增大 ,液膜厚度变薄 ;沸腾传热系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分析了不同边界及初始条件下的气泡底部液膜蒸发传热特性 ,解释了气泡受挤压变形后气泡底部的液膜厚度减薄是传热效率得到增强的主要原因 .该传热模型的求解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说明本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燕尾形轴向槽道热管蒸发和冷凝薄液膜传热特性理论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对蒸发薄液膜区液膜厚度、接触面温度和热流密度分布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汽液接触面蒸发/冷凝传热系数沿轴向的变化.研究表明:在蒸发薄液膜区域,薄液膜厚度沿槽壁方向呈线性增加;汽液接触面的温度在起点几乎和壁面温度相同,随着薄液膜厚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在薄液膜的起始段,热流密度快速达到最大值,随即迅速减小.蒸发段的蒸发传热系数大于冷凝段的冷凝传热系数,蒸发/冷凝传热系数在整个绝热段并不都为零.同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多孔颗粒床阴燃着火实验研究与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发生在多孔颗粒床的阴燃着火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针对最常见的加热方式热接触,设计了平板加热的实验模型,实验表明,长时间的缓慢升温后突然出现温度的跃升是阴燃着火的基本特征,采用有限区域临界着火理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出了发生阴燃着火的临界现象的规律,主要包括:(1)燃料床尺寸不变时,如果临界热流密度增加,则临界环境温度降低,临界点燃温度增高;(2)环境温度不变时,如果临界热流密度增加,则燃料床的临界尺寸减小,临界点燃温度增高;(3)热流密度不变时,如果环境温度较高,则点燃的临界尺寸较小,同时临界点燃温度较高,以上结论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基于最新的两相格子Boltzmann模型(Lee模型)在数值方法上进行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模型在大密度比下的数值稳定性。基于改进后的模型首先研究了二维液滴冲击静止液膜,计算得到的溅射根部铺展半径与实验结论一致吻合,从而验证了改进后模型的正确性。进一步数值模拟了液滴冲击流动液膜的溅射过程,考虑了不同的液膜液滴速度比和液膜相对厚度对流动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冲击静止液膜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论进行了对比,总结了溅射过程中溅射铺展半径和溅射高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论述了流动现象产生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在重力热管内加内螺纹的方法,研究了重力热管的冷凝段的传热及流动状况,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运用动量和能量方程对热管进行理论分析,导出了在热流密度q一定时,凝结液膜厚度δ沿壁面x变化的函数关系,并用计算机模拟求解,再应用传热方程计算出局部换热系数αx和总换热系数α。研究表明,用内螺纹热管代替咣滑内壁面热管是一种有效的强化传热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降膜蒸发器蒸发性能的好坏取决于换热管内液膜的厚度及其稳定性.布膜器是决定液膜厚度和稳定性的关键部件.为了提高液体在切向狭槽布膜器中的布膜效果,建立切向狭槽布膜器液体流动的数学模型,对液体在布膜器中的流动进行分析,推导液体流动的轨迹方程.通过搭建降膜流动实验台,对实验轨迹和理论轨迹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理论轨迹方程与实验轨迹基本吻合,添加修正系数之后,理论方程得到进一步完善.此理论方程可为切向狭槽布膜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讨论平板Poiseuille分层流动的线性稳定性问题,在考虑液-液交界面存在互溶薄层(液膜)的基础上,研究了液膜位置、液膜厚度和液膜内黏性系数分布等因素对流动失稳临界雷诺数的影响。研究得出:①在液膜两边上黏性系数4阶以上导数值几乎不影响流动临界雷诺数;②当液膜中心远离临界层,并且厚度小于0.1时,对流动稳定性几乎没有影响;③当液膜中心接近临界层时,液膜厚度会对临界雷诺数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改变液膜位置和膜厚可以用于流动稳定性控制,实现流动减阻.  相似文献   

11.
摘要: 在考虑固-液接触角影响的半理论沸腾换热模型的基础上,将沸腾换热特性表达为过热度、固-液接触角和物性参数的函数;通过图解法推导出考虑固-液接触角影响的沸腾换热特性的预测关系式;利用无壁面毛细力影响的平坦金属表面或金属表面镀膜加热面在不同饱和压力条件下的饱和水实验数据,获得了适用于不同饱和压力和  相似文献   

12.
竖直套管内自然对流沸腾最大热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管内汽液均相流模型,对竖直套管内的自然对流沸腾最大热通量(CHF)进行理论解析并提出了简化的理论计算公式.理论公式与各类实验公式比较指出了这些公式的共同缺陷和相互间不能统一的原因.理论式和本实验及其他文献的套管,长方形通道的最大热通量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在流路狭长的情况时两者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13.
螺旋管内高压汽水两相流传热恶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导了在西安交通大学高压汽水实验回路上进行的垂直螺旋管内汽水两相流传热试验研究,试验得出了沿螺旋管长度方向及圆周方向的壁温分布特性,由此确定了发生传热恶化的临界干度及其位置,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得到了计算临界干度的经验公式,为螺旋管圈换热设备的设计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搭建了缩比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C型管实验模型,利用导热油作为管内加热介质,脱盐水作为管外冷却介质开展了一系列传热实验。根据壁温及脱盐水主流温度判断在加热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温度分层现象并经历自然对流、过冷池沸腾最终达到饱和池沸腾。对存在过冷池沸腾阶段的几个代表性时刻对应上、下水平及竖直段单元分别进行传热计算并与文献经验公式进行比对,验证了Rohsenow饱和沸腾经验公式和McAdams自然对流经验公式的适用性,针对过冷池沸腾阶段实验热流密度与Rohsenow过冷沸腾公式的偏差,采用多自变量自定义非线性拟合方法得到了更准确的加权公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自然循环过冷沸腾条件下流动不稳定性和临界热流密度 ( CHF)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 ,以氟里昂作工质 ,在系统压力为 0 .9~ 2 .4MPa,入口过冷度为 -0 .61~-0 .0 8K,加热功率为 1.2~ 13 k W实验条件下 ,对自然循环过冷沸腾流动不稳定性和 CHF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证实 ,自然循环系统内可能发生两类流动不稳定性 :高频声波型脉动和低频密度波型脉动。流动不稳定性的发生与整个系统的几何结构及总加热功率有关 ,而 CHF则主要取决于局部的流动参数和加热热流密度。得到了判断系统流动不稳定性的发生界限。修正的 Bowring关系式可以可靠地用于预测自然循环过冷沸腾条件下的临界热流密度  相似文献   

16.
喷雾冷却时沸腾临界热通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水滴粒径较小的水-压缩空气混合喷雾流,在冷却高温水平传热面时的沸腾临界热通量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喷雾条件对临界热通量的影响和定量关系,对工业实际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有限元方法对非淹没缝隙射流冲击区单相对流换热进行数值模拟.结合辊式淬火冷却的特点,分析了缝隙射流冲击区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如射流速度、射流出口距冲击板的距离(高度)、喷嘴宽度、射流出口速度方向与冲击板之间的夹角、水温等.结果表明:在淬火100 mm厚钢板时,经济实用的工艺参数为射流速度40~45 m.s-1,射流出口距冲击板的距离(高度)20 mm,喷嘴宽度2 mm,射流出口速度方向与冲击板之间夹角45°,水温10~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