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OD模式是以快速交通为导向,促使中心城区部分功能向郊区转移的城市发展模式.它所强调结构紧凑、混合高效性的土地利用方式,正是解决目前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分析了TOD模式引导下2号线沿线居住环境,将其划分为商务商业主导型和产业园区配套型以及纯功能居住型.并认为2号线沿线的居住环境存在着功能不够整合,中心城区过度集聚,郊区吸引力不足分析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88814条POI数据, 并借助自组织映射网络(SOFM网络), 对深圳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进行分析和识别, 并与中国基本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制图(EULUC-China)进行比较验证。结果表明: 1) 深圳市城市街区尺度呈现功能混合的特征, 主要分为第二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交通设施主导、居住+第二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商业服务业设施混合、居住+公共管理和服务混合以及商业+公共管理和服务混合5类空间用地。2) 基于SOFM网络的用地功能识别模型, 结果更为细致, 混合功能用地的分类更能突出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3.
功能导向城市土地的经营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资金导向的城市土地经营模式对我国城市土地经营理论和实践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提出了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功能导向城市土地经营模式,并从结构模式、运作模式及相关的关键问题分析了功能导向城市土地经营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以西安东郊长乐公园综合改造工程为背景,融合了生态园林学、景观设计学和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理论,对该城市公园的生态改造、人文景区规划及改造效益进行了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的景观设计要素入手,建立空间景观、植物形态和群落密度相适应的系统生态改造方案;并从区域历史文脉、人群活动特征和居住生活模式等进行了人文游赏、公益活动及科普教育方面的规划改造。为验证综合改造方案的可行性,针对该公园的自然生态效益、城市环境效益、人文社会效益3方面进行了预期评估。通过本研究,说明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造有利于修复区域生态环境,调节区域微气候,弥合经济过快发展造成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与人文环境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人口郊区化与居住郊区化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社会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已成为当今的主潮流.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了城市人口的集聚,同时也加快了城市住宅产业的发展.在对淄博市中心城区内部居住环境质量因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淄博市中心城区规划居住用地地块的环境适宜程度,共分为4级,并对居住用地地块的环境适宜程度进行了空间分异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主要研究搭载ISG(integrated starter/generator)并联式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的技术背景下,设计一种搭载ISG混联式混合动力公交车的动力系统.采用以发动机效率最优为目标和以整车动力性需求为约束条件的能量控制策略,利用Cruise软件进行整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各工作模式切换平顺稳定,目标车速跟踪效果好.最后,在实车试验中进行参数标定和测试,证明了该动力系统方案及其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前的转型期既是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也是社会行动者及社会关系动态调整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城市空间上的投影即为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过程。以空间生产理论为指引,探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由政府、企业以及公众分别主导的城市居住空间生产的特点、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在多重力量组合作用下,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生产显示出其特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等特征,以企业生产和政府提供为主要特征的政企合作空间生产方式将成为未来城市居住空间生产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和中国城市化进程下,城市家庭是碳减排的一个重要领域。该文引入社会-技术分析方法,研究城市家庭居住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特征,研究范围选择与居住热环境调节相关的用能和碳排放,并将技术与技术的使用者结合起来,针对使用者的使用行为,基于样本户家庭热环境参数实测、行为模式问卷和用能计量表数据记录,分析家庭居住过程中室内热环境、热环境调节行为和用能3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特定的家庭热环境调节行为对热舒适和用能的影响,为家庭居住碳减排分析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得到了飞速发展。根据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的建设方针,结合城市地下步行街修建人防工程,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发展空间。本文依托国内外实际,浅析了结合城市地下步行街修建人防工程的模式和方法,并针对绍兴本地情况,提出了绍兴市结合城市地下步行街修建人防工程的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广州居住区园林植物景观配置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区绿化环境的美观和生态效益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州居住区环境建设顺应城市发展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城市环境绿化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文章运用生态学方法,通过对广州市内多个居住小区的实地调查和分析,归纳总结了广州居住区园林植物常见的配置模式,阐述了广州居住区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优缺点,拟为广州市居住区环境绿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混合学习结合了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优势,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手。移动学习的出现为混合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以微信平台为例,首先对微信功能进行分析,论证了其应用于混合学习的可行性;然后在对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混合学习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最后通过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教学实践,验证了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总结了基于移动学习平台开展混合学习的优势,以期为混合学习的开展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结合各种相关因素,探讨了改善和管理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策略,提出了可行性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混合教学模式为切入点,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混合模式、多媒体教学与教学短片的混合模式、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混合模式、多媒体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的混合模式、教室教学与地质现象现场教学的混合模式五个方面,讨论了混合教学模式在《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优越性,以及如何将混合教学模式更好的应用于《普通地质学》的课程教学当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时期城市空间重组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于一个大转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城市空间正发生重组。文章为此提出新时期城市空间重组模式,分别从外部空间结构重组模式和内部功能空间重组模式来阐释。在外部空间结构重组模式中指出城市空间结构将走向“多中心”,并提出“强功能”和“弱功能”两个新概念,指出城市空间结构应走向“强功能”的纯净分区和“弱功能”的混合。在提出城市内部功能空间结构重组模式时,首先研究新产业空间、新居住空间、新商业空间、新休闲空间等不同新城市空间的空间布局模式。最终综合内外城市空间重组研究,分析探讨出城市空间重组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徐畅 《科技信息》2013,(25):369-370
紧凑型居住模式是解决城市居住用地紧张的有效手段,本文阐述了发展紧凑型居住模式的意义,并从从居住区布置和住宅单体设计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实现紧凑型居住模式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在城市化建设规模逐渐扩大的新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实现较大程度的提升,这就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尤其是在住宅区物业管理方面,越来越备受关注。对此物业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人们需求的注意,不断优化住宅区物业管理模式,尽量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据此,本文主要对城市住宅区物业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创新进行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7.
城市老年居住建筑环境研究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该研究项目的主要框架,根据我国城市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基本国情,分析了城市老年居住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现状,并借鉴国外实践经验,提出了改善城市老年居住环境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8.
采用同卷调查等方法对制约我国城市社区武术活动发展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社区武术活动有偿服务发展模式,论证了该模式的意义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GIS专题制图实验室的发展和建设背景出发,结合实验室建设的可行性和自身功能特点,分析设计了基于C/S与B/S混合体系结构的GIS专题制图实验室的建设模式,该实验室可以进行诸如GIS专题地图制图、城市GIS、数字化测图、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多项实验,包括了面向对象开发技术、地图数据库开发、制图数据集成与分布、网络化管理等内容,为教学、科研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发提供了有效的实验环境和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20.
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 选取个人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出行特性和土地利用属性因素为联合选择模型影响变量, 以居住地区位选择集合和通勤出行方式选择集合的组合作为模型的选择项, 构建居住和出行方式联合选择的网络广义极值模型, 刻画日益增长的交通拥堵情况的影响变化及其在不同的就业地模式下对居住再选址和出行方式转变的潜在影响, 从微观角度研究居住就业与城市通勤交通出行关系。利用 Biogeme 软件, 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和检验, 同时对模型进行弹性分析, 分析不同影响因素的变化引起的方式选择概率的变化。结果表明, 相比郊区的通勤者, 中心区的通勤者对出行时间的增加更为敏感, 更易于改变出行方式和居住区位, 以抵消交通拥挤引起的负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