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比较刺槐人工林无性更新特征,对沂山林场刺槐人工林皆伐迹地上萌芽和萌蘖两种更新方式的幼苗种群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刺槐萌芽和萌蘖幼苗分别以聚集分布、均匀分布的形式出现,两种更新方式对刺槐幼苗地径、高度影响不同,萌芽更新的幼苗比萌蘖更新的幼苗生长量大,但是萌蘖幼苗更新频率高于萌芽幼苗.  相似文献   

2.
对朝阳地区油松更新的现状及影响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实验共设置60块临时标准地,采用50m^2样圆法进行调查。通过对不同坡向、坡位、土层厚度、郁闭度条件下油松天然更新情况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在阴坡、半阴坡生长的油松的天然更新情况较好,半阳坡、阳坡更新情况不好;下覆生长的幼树明显比中覆和上覆好;在郁闭度中等(0.3~0.6)的林分中,油松的天然更新效果最好,郁闭度过大(〉0.6)或过小(〈0.3)都不利于油松的天然更新;土层厚度较厚的地区油松更新要好于土层中等和较薄的地区。这些研究结论,为朝阳半干旱地区油松的天然更新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不同温度、降水和沙埋深度对冬型一年生植物砂蓝刺头种子萌发及幼苗出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暗交替(12 h/12 h)条件下,砂蓝刺头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30℃/20℃,萌发率达到95.2%;其次是25℃/15℃,萌发率为57.78%.种子出苗的最适沙埋深度为1 cm, 1~5 cm埋深种子萌发及出苗率随沙埋深度增加而减小;在幼苗能够出土的沙埋深度(0~4 cm),幼苗首次出土所需的时间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延长.在1 cm埋深处,幼苗出土率随着单次降水量的增大显著增加;单次降水量6~24 mm时出苗率25%, 30 mm时出苗率达到46.7%.不同降水处理对不同沙埋深度种子出苗也具有显著影响;在1~4 cm埋深内,月降水量56 mm的出苗率显著大于36 mm,在1 cm埋深处出苗率分别为70.93%和42.28%.在沙坡头地区,降水分布较多的夏季和秋季早期是砂蓝刺头种子最适宜的萌发及出苗环境,这是一年生植物对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时空分布适应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对激光辐照的油松种子进行萌发实验,并对其幼苗进行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激光辐照油松种子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发芽率、根长、活力指数、幼苗鲜重等显著提高,萌发期油松幼苗保护酶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增强,膜脂的过氧化物丙二醛含量下降.这表明激光辐照可增强油松种子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萌发及幼苗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5.
陕西府谷杜松自然保护区杜松种群结构与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阐明杜松(Juniperus rigida)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合理保护现有资源,编制了该种群的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和死亡率曲线,以及4种生存函数曲线.结果表明:杜松种群数量少,幼苗更新不良,属于衰退型种群.杜松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左偏正态型,该种群的死亡率与消失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龄级Ⅰ与Ⅱ的值为负,在Ⅵ龄级达到最大.导致种群衰退的原因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困难和比较严重的人为干扰.应当提高种子的萌发率,人工培育幼苗,形成不同龄级的种群更新体系,减少人为干扰,以达到保护杜松的目的.4个生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极端降水特征及不同重现期降水量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淮河流域25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极端日降水量、极端最大过程降水量和最大持续降水日数3个极端降水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广义极值理论估算了重现期降水量.结果表明:在空间上,半湿润气候区有更强极端降水过程,而湿润气候区降水极端性偏小;在时间上,降水偏多的年代,极端降水量和极端降水过程更多,降水偏少的年代,极端降水指标数值偏小;重现期时间尺度存在临界点,在临界点以下,各站重现期降水量都会明显增大,超过临界点,淮河流域上游和南部重现期降水量变化很小,而中游、下游和北部重现期降水量增大明显.  相似文献   

7.
云南松林普遍受到紫茎泽兰的入侵干扰,其林下幼苗更新困难.作者研究了云南省昆明市呼马山紫茎泽兰入侵的云南松林种群结构及其土壤种子库特征,以期揭示其天然更新差及种群衰退的原因.结果表明:0~2 cm土层、凋落物层、2~5 cm及5~10 cm土层种子储量分别为2 723.4、1 567.2、1 365.6、1 107.8粒/m2,分别占总储量的40.26%、23.17%、20.19%、16.38%.种子种类共有52种,分属25科49属.以菊科为优势科,种子储量5 475.0粒/m2,占80.94%;泽兰属为优势属,紫茎泽兰为优势种,种子储量均为5 262.5粒/m2,均占77.80%.以草本为优势生活型,共41种,种子储量6 504.7粒/m2,占总储量的96.17%;灌木种类9种,种子储量256.3粒/m2,占总储量的3.79%;乔木只有2种,种子储量3.1粒/m2,占总储量的0.05%.云南松种群结构类似倒金字塔型,为衰退型种群.紫茎泽兰与云南松种子储量分别为5 262.5粒/m2、1.6粒/m2,比值为3 368∶1.云南松林下存活种子储量极少,是其天然更新差及种群衰退的原因之一;而紫茎泽兰种子储量十分丰富,将是云南松天然更新潜在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8.
云南松具有较广的生态适应性和天然更新能力强的特点,但其天然更新效果是受各种自然因素所支配。在保证种源的条件下,自然因素是影响天然更新的主导因素。从大量调查材料整理分析看:海拨1300米以下地段更新困难,海拨升高,更新效果越好,过高也会影响更新;湿度过大不利于更新;阳坡、半阳坡的云南松天然更新效果优于阴坡;草本植物盖度以30—40%有利于天然更新;林冠下只见云南松幼苗,而不是幼树,不能更新成林;采伐跡地上保留一定的母树,天然更新良好,跡地清理比未清理的效果要好。同时,本文也对云南松人工林作了研究,根据立地条件和生长情况,对云南松人工林划了五个类型。此外还对云南松的演替规律作了初步探讨,为今后发展云南松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为蒺藜科(Zygophyllaceae)强旱生落叶小灌木,是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地区草原化荒漠植被的主要群种之一,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就四合木的种子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其适应性以及克隆分株特性与其种群更新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四合木的种群更新与保护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两型豆地上、地下都能结正常种子的特性较为罕见 ,本实验从地上、地下种子的萌发、出苗、植株生长发育、地下结实、及幼苗对短日照反应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 :(1)地上种子存在硬实现象。 (2 )地下、地上种子播种都能正常出苗、开花 ,并结出地上、地下正常发育的种子。在昌黎地区 5月初播种 ,9月初开花 ,10月下旬收获。 (3)两型豆的幼苗属于子叶不出土类型。 (4 )地下种子的发育来自子叶节部位着生的地下茎及分枝。 (5 )两型豆是耐阴、怕高温的短日照植物 ,短日处理 (6 ,8,10 ,12h)可大幅度提早开花、结实。  相似文献   

11.
高山松是云南松和油松自然杂交产生的二倍体杂种,不同居群形成的遗传背景及生境差异很大.本研究以来自该物种分布区内有代表性的8个居群为试材,在理论亲本种之一即云南松生境下比较其萌发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居群种子萌发动态表现出明显的"S"型曲线,拟合模型检验均达极显著水平,应用Logistics方程拟合效果较好,整个萌发期可分为萌发初期、萌发快速期和萌发后期;不同居群在萌发物候和萌发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萌发快速期起始时间为7~9 d,结束时间为11~15 d,而快速期持续时间较稳定;不同居群萌发率为52.12%~88.94%,平均73.65%,其中萌发快速期的萌发率为33.10%~49.94%,平均42.28%,萌发快速期占整个萌发期比率较大,分别为47.14%~66.40%,平均为58.20%;居群间的分化表现为以分布区东北部紧接油松分布的MK居群萌发最早,速度最快,萌发率最高,LX次之,而NY居群萌发率最低,萌发速度最慢,其它居群介于中间.快速期萌发率与总萌发率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72 5,拟合值与实测值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5.这些结果表明,高山松在理论亲本种之一即云南松生境下也表现出正常的萌发能力,且不同居群间存在明显的分化,这与高山松的杂交起源特性及不同居群复杂的遗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用黄瓜种子作试验材料 ,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包衣种子 ,试验种子的发芽率 ,幼苗生长势及种子抗病能力 ,这三种处理方法是 :对照 (裸种子 )、化学杀菌材料包衣及选择非化学 (生物类 )天然无害材料作为杀菌材料包衣 (用以防止化学杀菌材料的污染提出的新天然包衣材料 ) .实验结果表明 ,使用天然材料和化学材料包衣种子均使种子发芽时间延长和非正常幼苗增多及单株生物量提高 ,并比对照组裸种子杀死了大部分的病菌 ;但化学杀菌包衣种子处理使幼苗的非正常率更明显的增多 ;生物类天然材料包衣相对对照同样也能杀死许多病菌 ,但比化学包衣材料杀菌力弱 ,将进一步研制和改进 .  相似文献   

13.
以黄瓜和辣椒为供试材料,采用壳聚糖对于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对黄瓜和辣椒的室内发芽、田间出苗及幼苗素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壳聚糖种子包衣剂对种子发芽无不良影响,可促进苗期幼苗的生长,增加最大叶的长度和宽度,叶绿素含量提高,根系活力增强,可溶性蛋白与过氧化物酶都明显提高,说明壳聚糖包衣对提高蔬菜内在品质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发酵水葫芦汁浸种大白菜,对其种子发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5%沼液的发芽势、发芽率均最高,100%沼液明显抑制种子发芽;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根长、茎长、茎粗、叶长、叶宽、单株苗重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即沼液浸种对大白菜各项生长指标有明显影响;并通过多重比较得知不同沼液浓度对大白菜芽的各项生长指标影响不同,其中5%沼液对单株苗重影响最大,较CK增重88.9%。综合各项指标,实验优选出5%沼液为大白菜发芽的最佳浸种浓度。  相似文献   

15.
Chickpea is an important food legume crop of Turkey and is largely grown for human consumption on low moisture or salt-affected soils.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find the effects of NaCl stress at electrical conductivities of 4.5, 8.6, 12.7 and 16.3 dS/m and seed sizes (7, 8 and 9 mm) on germination and early seedling growth of three popular chickpea cultivars (AKN-97, Gokce and Uzunlu-99). Mean frequency of germination, germination time, germination index, root length, shoot length and seedling fresh weight showed seed size-dependent responses ofcultivars to salt stress. In general, small seeds germinated and grew more rapidly compared to medium and large seeds of the same cultivars against all levels of salt stress, with the best results in cultivar Uzunlu-99. No effect of NaCl treatments was observed on frequency of germination; however, a drastic decrease in early seedling growth was recorded at increased NaC1 concentrations.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ship (P〈0.01) between seed size and mean germination time, wherea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ationship was recorded between seed size and germination index, root length, shoot length. Moreover, linear regression values apparently confirmed that increased seed size in each cultivar affected decreased germination index, root and shoot lengths with enhanced mean germination time. Thu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use of small seeds could considerably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s of chickpea in salt-affected soils.  相似文献   

16.
杨树根系浸提液对几种农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林农复合经营系统中杨树根系浸提液对几种农作物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采用不同浓度的南林95杨和NL-80351杨根系浸提液处理几种主要的农作物种子,并进行了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南林95杨和NL-80351杨根系浸提液对这几种农作物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均具有一定的影响。两种杨树无性系根系浸提液对小麦、油菜、大白菜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浸提液浓度较高时表现尤其明显,其抑制程度从大至小分别为小麦、油菜、大白菜;相反,两种根系浸提液对棉花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南林95杨根系浸提液对小麦和油菜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棉花萌发和高生长的促进作用均强于NL-80351杨的;但对棉花根长生长的促进作用则南林95杨弱于NL-80351杨的;南林95杨根系浸提液对大白菜种子萌发和根长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NL-80351杨的,对其高生长的影响南林95杨主要表现为抑制,NL-80351杨则表现为促进。  相似文献   

17.
NaCl胁迫对三叶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溶液胁迫对从澳大利亚引进的3种三叶草(大花三叶草Trifolium michelianum,草莓三叶草Trifolium fragiferum和波斯三叶草Trifolium resupinatum)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等相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aCl胁迫对三叶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随着浓度的提高而增加。综合萌发率、芽长、根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种子膜透性等指标,草莓三叶草(Trifolium fragiferum?)表现出较其他2种三叶草更好的耐盐性,具有可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18.
选用不同浓度吲哚丁酸、萘乙酸及赤霉素浸种1,2 h,对长白松种子进行预处理,以清水浸种2 h为对照,试验分析预处理后长白松种子的萌发状况.结果表明:长白松种子经不同外源激素处理后发芽率、发芽势明显提高.其中,以100 mg/L的IBA浸种2 h长白松种子的发芽效果最好,发芽率为53.66%,发芽势为12.33%,发芽指数为38.15.  相似文献   

19.
分别用小金发藓(Pogonatum aloides)和仙鹤藓(Atrichum undulatum)配子体的水提液培养玉米和小麦种子,研究其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 g/L的小金发藓提取液对玉米和小麦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其他浓度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仙鹤藓提取液对玉米种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小麦种子除15 g/L时具有抑制作用,其他浓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浓度的小金发藓和仙鹤藓提取液对玉米和小麦幼苗各生长指标有一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小金发藓提取液能有效地促进玉米与小麦不定根数的增加,但却抑制了主根根长的增长,且浓度越低其作用效果越明显.仙鹤藓浓度为5 g/L时,对玉米幼苗各项生长指标均有不同的促进作用;而仙鹤藓浓度为15 g/L时,对小麦幼苗各项生长指标均有不同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用11种常见杂草的水浸液处理青藏高原主要杂草箭叶橐吾(Ligularia sagitta).结果表明,11种供体植物水浸液对箭叶橐吾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化感作用,不同浓度的水浸液对植物的化感作用强度不同,低浓度时较弱,高浓度时较强.高浓度的水浸液能降低种子发芽率、发芽速率、幼苗根长、苗高、总鲜重,其中种子发芽率、发芽速率和幼苗根长较敏感.不同供体植物对箭叶橐吾化感抑制程度不同,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高乌头(Aconitum sinomontanum)、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细叶亚菊(Ajania tenuiyolia)和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的作用效果非常显著(综合化感效应指数M〈-0.50),这6种植物有望开发天然除草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