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场关于建筑文化与城市生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于6月11日会同杭州市城科会举办了“东部科技沙龙”,主题是:根据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的战略方针和树立城市优美形象的要求,探讨“城市建筑文化与生态环境”。座谈:建筑文化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建筑形象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城市建筑与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有特色的传统建筑和建筑精品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典型实例等等。国家建筑设计大师唐葆亨、原杭州市副市长王邦铎、著名园林建筑专家施奠东、卜昭晖,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常杰、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梅钧安等1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会议气氛十分热…  相似文献   

2.
以文化为背景探讨了建筑文化深层的架构和价值取向,从传统建筑文化的存在形式以及中国建筑文化的困惑,论述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与发展.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兴起。后现代主义的反传统,以及不可逆转的多元化创作潮流,要求建筑师们要以建筑文化为背景。不断提高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建筑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恬静的乡村,人类聚居的场所都离不开一栋栋形态各异的建筑。建筑融和了技术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代表了特定地域和特定时代的文化。每一栋建筑的背后,都凝聚着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匠心和智慧。建筑师在塑造城市文化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推崇。然而,现实中当提到建筑师,有谁能够说出或知道哪些人呢?提到一些知名建筑,又有谁能说出设计者是谁呢?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这个问题所反映的是当下中国的建筑师还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建筑文化还很少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世界建筑舞台可以说是上演了最精彩的一幕,在这100年间,建筑的发展和变化在建筑史上是前所未有的。19世纪工业产业化革命为这种巨变提供了物质基础,而19世纪后期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所出现的新的文化艺术思潮,以及那些矛头直指西方传统文化的“离经叛道的各派哲学”则为这种巨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这华彩的一章中,有两位艺术巨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师赖特和德国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可以说这两位建筑师对后人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他们一生  相似文献   

5.
分别从"手工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时代"三个历史时段,梳理建筑领域的三种工具媒介——实体模型、透视图和建筑动画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对建筑师感知建筑方式和建筑实践的影响,试图给工具媒介与建筑实践之间的关系梳理一条尽可能连贯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6.
夏青 《科技资讯》2011,(12):83-84
本文概括了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为建筑师拓展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而建筑师们熟悉和了解建筑技术及建筑产品的发展,也就在这方面把握了时代进步的脉博.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争鸣平息之后 ,是一个多元共生的非主流时代。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 ,原来处于边缘的后殖民理论 ,逐渐向中心移动 ,成为当今西方乃至国际社会文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以印度建筑师CharlesCorrea作品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 ,试图探求其意识形态方面的本质 ,以及建筑领域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 ,及其对我国建筑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风水的理论和实践可以归纳为两大门派:形势派和理气派.因为在分析环境方面形势派比理气派更客观一些,因而形势派较为专业人士所认同.形势派以人们对地理特征的实际结构的理解为基础,而且这些原则能被适用于宏观建筑环境方面(例如:城市设计、建筑基地的选择等),以及微观建筑环境方面(例如:建筑物确定方位、室内布置等).本文研究形势派的风水观念,和介绍形势派的理想的风水模型.以这个模型为例,比较建筑师的设计是否与古代风水理论一致.本文通过介绍同一时间内对悉尼和香港的建筑师们做的一个实际调查,这个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建筑师对于一个建筑物和室内布置的周围环境的选择通常和两千多年前建立的理想的风水模型不约而同.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几例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城市环境绿地、城市公园及风景区景点建筑的分析,论述了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回顾了自现代主义建筑传入中国后,建筑师对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结合的探索之路。在此基础上,从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展开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化途径。提出当代中国的建筑师应以积极的心态加强自身修养,体验并深入研究本民族的建筑文化,并从空间与形态入手,潜心钻研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方式,以抽象手法在彰显民族象征性的同时取得国际认同感,在理论和实践上开辟一条传统建筑与当代建筑融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1.活跃在中国建筑界第一线的"新一代世界级建筑大师"王澍,因建筑设计独具匠心,于2012年2月荣获被誉为全球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公民。2.因修建兰新铁路,王澍的父母从北京来到新疆。王澍出生在乌鲁木齐。小王澍常随父母去北京探亲,在漫长的旅途中,他以涂鸦打发时间,于是画画成了他小时候最重要的一项技能。3.1981年,王澍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今东南大学),选择了与绘画相关的建筑专业。他最爱上设计课。大二时,他凭手工绘图的好功力做出的设计,深受师生喜爱。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砖石材料构成的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东西方砖石建筑(红色建筑)的分析,比较东西方建筑在色彩上的不同运用以及绘画艺术观念的差异给东西方建筑师带来的影响,以期给以后的设计以一定的启发,从而创造出开放型的、与社会同步发展并蕴涵传统意识的建筑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3.
绿色建筑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个古人、一个现代人和一个未来人相遇在同一个时空里。更为奇巧的是,他们还都是建筑师。世界上的建筑师,恐怕都是聪明人,所以他们沟通起来,要比一般人快得多。他们还都具有敬业精神,交谈起来三句话不离本行。但他们又谁也不肯服气谁,过分的自负,使他们都想亮一手给人家看,于是他们便决定比试一下造房技术。古人嘲笑现代人:“你们虽然生活在我们的未来,但却被钢筋混凝土包围着。羡慕我们吧,我们虽然生活在你们遥远的过去,可我们的建筑,却要比你们的更有利于人居。知道吗?在我们那个时代,已经有人让草生长在树枝编成的屋…  相似文献   

14.
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应当牢固地树立起"科学的建筑文化观",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加速建筑文化与环境、与民族、与社会、与时代的交融进程。  相似文献   

15.
周宜佩 《科技信息》2008,(10):120-120
该文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良好的建筑有三个条件:方便,坚固和愉悦。同时结合中国特情,对21世纪“建筑与环境”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四个方面,提出了建筑师及全社会的未来责任,具有一定研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经济要发展,人类要生存,环境要保护,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要使城市和建筑适应时代的挑战,就要树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以指导城区的规划和建筑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在环境中创造建筑的自我,就是以客观环境制约条件和人文环境背景为基础,探索有个性和特色的建筑形态.从“建筑环境协调、建筑文脉意象”等视角,提出了“顺应协调、对比协调、历史文脉、建筑文脉、自然文脉”等5种在环境中创造建筑特色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8.
付晟君 《科技促进发展》2010,(1):I0064-I0064,I0063
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以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污染为核心内容的守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逐渐成为建筑师追求的方向。他们关注本土文化和地区气候,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气候观,走上一条“生态技术’的探索之路。关于绿色生态建筑,国外已经开始投入到实践中,并有好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中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是一个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9.
安玉源 《甘肃科技》2008,24(9):150-151
近些年来,中国建筑师研究和借鉴传统民居,创作新型地域性建筑,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仅仅从形式上追求地方特色和多元化是不够的,应当把传统民居中的环境处理视作与当代建筑融会的结合点,使之为创造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地域性建筑服务。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以本结构为主,这种建筑形式蕴含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木结构更易于与传统环境相融合.易于传递传统文化和地域信息.然而,传统木结构使用的天然木材存在很多缺陷,在强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木结构进行研究,拓展其应用范畴,不论是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是对我国现代建筑技术的丰富,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