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书·地理志》说:“吴、粤(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这是对吴越古尚武民风的概括。“吴、越之君皆好勇”,事实确是如此。吴国自“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犇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於是始通於中国。吴伐楚。”由此可见,自吴开始与中原交往,也就开始了对外的战争。吴王诸樊、馀祭、馀昧、僚时吴楚战争不断,吴王阖庐在未夺位时已屡败楚师,还北伐陈、蔡,  相似文献   

2.
吴王阖闾凭借其敏锐的政治眼光,过人的谋略,大胆改革,选贤任能,终于使当时并不十分强大的吴国变得国富民强。之后,吴国击败强楚,一时威震诸侯,在春秋后期的政治军事舞台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阖闾也有其性格上的弱点,那就是恃勇好斗,轻易挑起了对越国的战争,不仅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也使自己走上了死亡之路。另外,他大造宫室、城池,也暴露了他奴役人民的本性。  相似文献   

3.
吴王阖闾凭借其敏锐的政治眼光,过人的谋略,大胆改革.选贤任能,终于使当时并不十分强大的吴国变得国富民强.之后,吴国击败强楚,一时威震诸侯,在春秋后期的政治军事舞台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阖闾也有其性格上的弱点,那就是恃勇好斗,轻易挑起了对越国的战争,不仅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也使自己走上了死亡之路.另外,他大造宫室、城池,也暴露了他奴役人民的本性.  相似文献   

4.
《孙子》又称《孙子兵法》,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军事名著。该书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其生卒年月不可考,约与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年至公元前四七九年)同时期。孙武从齐国出奔到吴国后,经伍子胥推荐,被吴王阖庐重用为将,与伍子胥同佐吴王治国治军,“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候”,对吴国的崛起,起过重要作用,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  相似文献   

5.
“沉鱼”,讲的是西施。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质。越王为报灭国之仇,暂栖于吴王膝  相似文献   

6.
春秋刺客     
春秋末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 那便是刺客的涌现。这是一批生活在民间、不图富贵、崇尚节义、身怀武艺的武士。他们与某些权贵倾心相交,为报知遇之恩而出生入死, 虽殒身而不恤。晋国的豫让、吴国的专诸、要离,都是春秋末期最为著名的刺客。专诸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为吴国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所雇,刺杀王位竞争对手吴王僚。事发当日,公子光宴请王僚,私下埋伏兵士于室内。王僚也早有防范,沿途布满兵卒。酒酣耳热之时,公子光佯装有足疾,退入内室。这时专诸闪亮登场了。他把匕首藏在鱼腹中,佯装为王僚献菜。等走到王僚跟前,专诸突然撕  相似文献   

7.
季札,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第四子,因封邑名号“延陵季子”。季札礼让、诚信、睿智,世称“至德第三人”,名垂青史,千古传颂。海内外吴姓多称“延陵吴”传人,尊季札为吴姓始祖。奉祀的延陵九里季子庙,历代屡有废兴,文化积淀丰厚,春秋孔碑、沸井腾泉、长河横汉、巍峨古寺遐迩闻名。延陵季子庙景区已初具规模,现正以国家4A级景区为目标,按规划转资源优势为旅游品牌优势,营建“中国最大的古吴文化博物苑”。  相似文献   

8.
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科技资源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配置,对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中原城市群在国家区域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地区创新资源分散,创新能力异质性强.在对中原城市群已有的专业性科技服务平台调研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及其治理体系,以推动区域高效协同创新.综合科技平台治理体系包括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从治理主体、治理介质、治理关系方面分析了综合平台治理体系结构要素.综合服务平台的资源集成机制、服务机制和运营机制是治理体系的基础机制,创新共同体协同创新机制是治理体系的核心机制,为打造高质量中原城市群创新共同体提供有效支撑.最后建议从强化平台考核与平台开放合作方面提升中原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区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科技资源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配置,对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中原城市群在国家区域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地区创新资源分散,创新能力异质性强.在对中原城市群已有的专业性科技服务平台调研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及其治理体系,以推动区域高效协同创新.综合科技平台治理体系包括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从治理主体、治理介质、治理关系方面分析了综合平台治理体系结构要素.综合服务平台的资源集成机制、服务机制和运营机制是治理体系的基础机制,创新共同体协同创新机制是治理体系的核心机制,为打造高质量中原城市群创新共同体提供有效支撑.最后建议从强化平台考核与平台开放合作方面提升中原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春秋末期,群雄争霸,皆存“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刀光剑影,逐鹿中原,“伏尸百万,流血漂卤”(贾谊《过秦论》)。吴越虽处中原之边,据东南一隅,也加入此长期、频繁的战乱中。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率大军北上,在黄池大会诸侯,欲争盟主;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北进至徐,尊周天子以号令中原诸国,“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史记·越世家》),遂成霸业。  相似文献   

11.
由于地质构造的作用,峡江地区具有丰富的盐卤资源,楚人西进应是为了获取它。在蜀国的打击下,巴国衰弱下去,楚人获得了西进峡江地区的机会,在肃王、宣王时,遂逐渐占有了该区域的盐卤资源,设置了巫郡进行开发管理。  相似文献   

12.
战国晚期,楚国政治家春申君黄歇初封淮北十二县时,开始营建寿春城。在春申君的影响下,楚国最终迁都寿春,寿春因此成为晚楚文化的中心。春申君改封吴地期间,又在今无锡、苏州、上海、湖州一带实现了晚楚文化的东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礼”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历代的礼学家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其中的投降礼,却较少涉及。投降礼在《左传》中有三次确切记载:僖公六年,许僖公向楚成王投降;宣公十二年,郑襄公向楚庄王投降;昭公四年,赖国国君向楚灵王投降。实施投降礼仪通常是失败的国君“面缚、衔璧、肉袒”,大夫“衰绖”,士“舆榇”;接受投降的一方通常是“从之”,以礼相待。《左传))里的投降礼仪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鄂东铜矿是指位于长江中游的大冶-九江地区的古铜矿。西周中晚期楚国未涉足鄂东铜矿。按文献记载:早期的楚国几代国王虽然励精图治,但其国力依然弱小,无力染指鄂东铜矿;同时,考古发现表明:西周中晚期鄂东铜矿的主人是古越人。《史记》记载的熊渠所伐之"鄂"应为南阳盆地的"西鄂"。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表明楚国控制鄂东铜矿的时间应该是春秋中期楚成王熊恽东下淮夷之后。  相似文献   

15.
春秋吴楚争衡时期,楚平王在内忧外患中为巩固统治,对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外恢复了陈、蔡诸侯国的地位,减少对外战争,实行"城州屈"和筑采菱城"为舟师伐濮"的措施。历史文献和汉寿出土的文物,显现出沅水下游常德、汉寿在楚国及屈氏家族地位的重要。由此可见,屈原祖籍汉寿说并非臆说。  相似文献   

16.
儒家素有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武王伐纣平话》虽为讲史平话,但对怪力乱神的因素却情有独钟。该书具有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在整体艺术构思上呈现出由正史向野史传说偏离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主要角色的替换、神怪因素的激增、战争场景的铺陈等方面。这既是其集以往民间叙事中武王伐纣故事之大成的结果,也与其诞生时的文化语境和审美风尚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简本《老子》甲、乙、丙,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简本中大量使用假借字、异体字,真实反映了当时楚地的用字情况,为研究汉字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试对简本《老子》甲、乙、丙中所用假借字进行分类、考察,以期能对汉字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一点材料。  相似文献   

18.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南方举足轻重的大国,楚国的水上交通在当时诸侯国中是较为发达的。研究楚国的水上交通,对进一步了解楚国的发展历史和进一步认识先秦时期南方不同地区的交流和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五代吴越国吴仁璧沉江事件和钱鏐礼贤下士之风颇为扞格,故考索吴仁璧被沉江的时间、地点、原因等疑难问题,并分析吴仁璧和钱鏐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认为此事件说明钱鏐对文士的宽容和理解还不够,但不能由此否认钱鏐的礼贤下士之风及对吴越国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