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诗经》作为一部永世流传的经典著作,与《楚辞》一起,开辟了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的源头.《诗经》自形成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祭典、外交、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在《诗经》的流传中,不少人做了大量的整理、润色和解说,儒家大师孔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论语》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重要著作,其中也记载着孔子对《诗经》的解说,其内容涉及文学、政治、教育等许多层面,其中一些重要文学理念,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文学和文论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2.
《圣经》与西方文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关系,但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种种原因,我国在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方面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忽略《圣经》视野,致使在西方文学理解上出现了诸多误读。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可从《圣经》知识、《圣经》象征、《圣经》观念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文学杂志》和《现代文学》在1950年代以降的中国台湾现代文学史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这两个杂志出现的语境、特点,它们在当时文学场域中的位置,以及对于文学生态(特别是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文学杂志》核心人物夏济安通过杂志来追问“何谓现代文学”,它跟传统与西文到底是什么关系。而《现代文学》体现出一种重造文学的冲动,也昭示出一代人的精神史。不能把《现代文学》和“现代派”简单等同。需要把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放在殖民、冷战结构,放在资本主义扩张史,放在跨文化旅行的变形和再造中来讨论,对之做出更历史化、更开放的解释,它也构成了一种“小文学”。  相似文献   

4.
《圣经》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对《圣经》的基本了解,就谈不上正确认识西方,也无法真正领略到西方文学的精髓。然而,尽管《圣经》文学价值极其丰富,但其宗教色彩也极其浓厚。笔者结合自己多年面对本科生高年级开设的《圣经故事》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基于对《圣经》的一定研究,从学术角度、政治角度、英语语言学习角度和文学研习角度,提出了对开设《圣经》有关课程的初步看法及其反思。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土族文学史》的编写、分期及其文学观、文学史观等问题。《土族文学史》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土族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对土族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述,特别是对土族民间文学的《格赛尔》以及史诗、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学经典作品进行了全面分析。体现出编者的整体文学观和文学史观,填补了土族文学历史研究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记录了西周中期至春秋战国之交约五百年的历史,其在记言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引用在当时已经广为流传的文学典籍.引《诗》,在春秋战国的外交场合中蔚然成风,使《诗》的运用更为普及,超出了我们想象的文学范畴.《国语》一书中引用《诗经》达38处,其中多引雅诗、颂诗.周、鲁、晋、楚四国引《诗》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7.
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中反复运用并因此成为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歌德的《浮士德》中潜藏了许多《圣经》原型,在主题意向、情节结构、人物类型等方面均有所表现,既继承了《圣经》中的原型,又有所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吕祖谦的《宋文鉴》是与《文选》《唐文粹》齐名的一代文学选本,而《宋文鉴》编辑的底本《圣宋文海》却很少有人提及。考订二者的关系及江钿生平事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希伯来圣经中的三篇重要作品《约伯记》、《诗篇》和《耶利米哀歌》在文学表达上具有一个共同特性:身体性.身体性在其中具有各种存在形态,它可以看成是对上帝神性的深切体验.而身体性对于文学、美学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中国文学、文化、诗歌的始源,也是漫长的历史与社会形态的反映,占文学主导地位的诗歌及诗风在某种程度上主导了中国文学的方向。在中国浩瀚的文学成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对我国古典文学乃至整个古代文化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是成书于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人们常把它比作中国的《诗经》。它们都是本国文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是本民族文学中一朵亮丽的奇葩。这两部诗歌总集,存在着某种亲缘性,更是可以相互媲美,遥相辉映。《诗经》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在《万叶集》中,蕴含着…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史叙事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直参与其中。中国文学史叙事模式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个互动期:上世纪初为似离实合的"暗合期",既吸收西方体系化、理论化的思维方式和著述体例,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理论保持着紧密联系。上世纪40至60年代,受时代政治思潮影响,与传统的文化、文论渐次疏远,形成似合实离的"迎合期"。上世纪末至现在,随着学术界和国人反思思潮的涌起,文学史叙事模式逐渐向传统文化、文学理论回归,进入了"融合期"。陶渊明的叙事部分在中国文学史叙事模式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离合"互动关系中尤其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2.
在明代文学思潮中,从景泰初到弘治末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发展一般都被人们忽略,但这段时期的文学发展是整个明代文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其中”景泰十才子”的文学活动是景泰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也是这个阶段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学现象.他们的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都带有过渡性.  相似文献   

13.
外国文学课程应采用多角度观照的方法,将中西文学的比较引入教学内容。比较可以使学生确定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学的特征与意义,寻找出它们在世界文学发展中的特定地位,探索世界文学发展的规律,从而建立起人类文学的总体意识。本文以中西神话、小说、文学史的若干比较为例,说明了比较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知识精英文学“是文学领域中的“借鉴革新派“,而“市民通俗文学“则是“继承改良派“.他们各有自己的服务对象,也侧重地发挥文学多种功能中的“之一“功能.改革开放以后,通俗文学逐渐为文学大家庭所承认与接纳,也进入了文学评论与文学史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刘辰翁是宋元之交著名的遗民、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学思想丰富而又深刻。主要体现在诗文序跋和大量的评点批语中。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与归纳,再联系他的诗词创作以及所生活的时代与个人的经历,可以看出其文学思想中具有鲜明的追求“情真”与“自然”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唐初八部正史文本体现了实用而审美的文学观,主要表现于经世纬俗的文学功用观和妙发性灵与形言之美的审美观。从文学史角度看,这种文学观在唐初具有纠正时弊和为盛唐文学奠基的重大意义,从文学批评史角度看,具有综合创新意义,而且这种文学观的形成过程对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对文学翻译中由于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造成的译文与原作的"变异"现象做初步考察,用顺应理论进行阐释,试图说明在文学翻译中,变异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是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必然产物,是顺应语言与文化语境的自然结果。顺应理论对文学的翻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创作是审美的,无功利的。在消费语境里,文学创作因商品因素的影响偏离了文学的审美本质而具有消费特征,具体表现为文学创作的功利化。受创作的影响,文学作品的审美品质和读者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都变得粗鄙化,文学接受和批评的尺度也因此带有了消费性。文学创作的功利化和消费性于今后文学的发展、大众审美趣味、整个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正确理解消费语境中文学创作的功利化和消费性及其出现的必然性,探讨文学的生存空间和健康发展是今后文学研究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伍联群 《菏泽学院学报》2003,25(3):26-30,34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其生活于蜀地的九年时间里,形成了他成熟的文论思想和主张。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论中的“文道论”、“文气说”,从其自身的创作实践出发,主张文学创作应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吸取素材。我们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对陆游的文论进行了论说和评析,指出其对传统文论的反思和改进。陆游的文论充满了积极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对于现代文艺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地府判官形象的演变,认为它发轫于唐,盛于唐后,随时代递变呈现出文学的演绎特征。唐代文学家模仿人间官职将判官形象移入冥界官制之中,赋予判官佛教化与中土化的双重文化特征,为文学绘就了特殊的人物图谱。随着冥界观念的成熟与世俗信仰的普及,判官形象渗入多种文学体裁中,日益丰富多彩。后代文学中的判官走向神坛,寄托了士庶的人生期望与运势憧憬,体现出神谱化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