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阿凡达》全球效应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启示,文章试图通过对伊娃原型的解读剥开《阿凡达》背后的反现代性因素。伊娃女神是"大母神"观的体现,影片《阿凡达》借助这一手段融合本土化的印第安文化与巫术——萨满传统将新神话主义复兴的主流推向高潮。历史与记忆的启示也给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反思的可能性,因而召唤世纪转折中的中国人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2.
约瑟夫·马里在《神话历史》中提倡一种"现代史学"——神话历史,通观全书,神话历史是一种叙事模式,主张"体认神话",探寻历史意义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还主张运用"神话手法"。约瑟夫·马里启示我们在现代历史和生活中发现神话历史。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一组文章:叶舒宪《〈阿凡达〉与卡梅隆的“人类学想像”》、刘慧《〈阿凡达〉:博取东西,再造神话》、王婧《“繁华落尽见真纯”——电影〈阿凡达〉中伊娃原型的神话学解读》,他们透过光艳的视觉冲击和神奇的想像,对电影《阿凡达》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解读,体现出极强的学术敏锐。  相似文献   

4.
洪耀明 《海峡科学》2012,(3):111-112
本文从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的现象出发,分析了我国科幻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并对如何创新和提高文学类科幻作品的理念和创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是“文学人类学与神话历史"。日本学者吉田敦彦著,况铭译的《日本神话与希腊神话间奇妙的类似》,通过对日本最早的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述的神话群与希腊神话进行参照与对比,循着这些相距遥远的神话叙事呈现出的奇妙契合,可以对日本神话起源的文化传播线索带来新的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6.
正"国外一项研究显示,利用VR技术可以造出一个"心理化身",来提升人们的自我同情,从而进行心理治疗。"好莱坞科幻大片《阿凡达》中,那神奇的"身外化身"技术让影迷们向往不已。实际上,科学家们也一直在追寻这种近乎神话的科技——国外一项研究显示,利用VR技术可以造出一个"心理化身",来提升人们的自我同情,从而进行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在此基础上重审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当代课题,从比较神话学视野重估孔子与《论语》的文化价值,讨论经学传统中对"凤"与"麟"的阐释特点,论证"天命"及"圣"、"德"等核心概念的宗教学、神话学背景,揭示"君子比德于玉"说的信仰根源,发掘儒家神话背后更加深远的华夏玉教大传统。  相似文献   

8.
正1.科幻大片《星球大战》《阿凡达》等的剧本创意,与他的著作有共通之处;压力锅、视频通话等,他在50年前的预言如今成了现实。美国作家、生物化学家阿西莫夫,被称作"看见未来的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先秦古籍《山海经》与美国当代科幻影片《阿凡达》都以神奇的幻想为基础,给世人展现出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但《山海经》所体现的是人类最初的原始神话思维,而《阿凡达》却是以现代科技和幻想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的幻想型作品。通过两者的对比,从中对古今幻想型作品进行比较,进一步探析当代中国幻想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3D影片《阿凡达》全面呈现的"人类学想像"景观。  相似文献   

11.
目前,刚刚荣获两项全球大奖的科幻大片《阿凡达》席卷了整个电影市场,其3D版电影更是受到观众的热捧,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罕见景象。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星球大战系列科幻大片的最新一部《星球大战:原力觉醒》自2015年12月首映以来,迅速席卷世界电影市场,创造了多个电影票房记录,只用12天全球票房就突破10亿美元,由此预判有望打破电影《阿凡达》创造的27.88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记录。该片的热映不仅使"星球大战"这个词在社会上再度流行,也吸引大众又一次将目光转向神秘的太空战场。现实世界中的"星球大战"进展如何?太空战场究竟离我们有多远?电影创造神话"星球大战"系列电影问世于  相似文献   

13.
熊海英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3):83-84,111
《荒原》以神话原型为主线,通过"异化"手法,营造陌生感觉。《荒原》进行陌生化表达所运用的神话原型主要有"死而复活"、"寻找圣杯"和"水与火"。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本期主题“文化大、小传统的神话编码”,本期的三篇文章分别探讨神话研究的三种媒介载体,或称文化编码方式,即语言文字叙事、图像叙事、物的叙事。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伟、王乐琪(译),叶舒宪(校)《铁器时代的神话》对今日从事神话学跨学科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启示,对大、小传统再划分的文化符号理论,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安琪《神话的图像叙事:明代丽江壁画研究》显示文学人类学研究者如何从图像叙事的神话进入对本土文化的再认识。王宪昭《感悟神话:激活人类文化传统的基因密码——读叶舒宪先生主编“神话学文库”》文章从中国本土文化的神话学建设方面着眼,指出叶舒宪主编的“神话学文库”(第一辑)具有在百年学术史梳理、母题索引数据编码模式的建设性以及在大小传统的划分与文化符码的编码等理论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5.
湘西北土家族《摆手歌》中记载的《制天制地》和《雍尼补所》两则创世神话,在叙事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人类一开始就与宇宙同在、与神同在;最终形成为"社会人",经历过了一而再、再而三的过程;由此凡是对氏族的繁衍、生存有利的事情就被认为是善的,反之则被认为是恶的。这些叙事体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至今已是第三期,本期的主题是“仪式、神话与历史”。他的《仪式叙事与历史书写》论述了仪式研究的文化阐释意义,从“仪式叙事”看中国礼经的文化内涵,仪式叙事、文化认同与历史书写等三方面内容;荆云波《中国古代礼仪中的神话思想》认为,中国古代礼仪是发生在世俗世界的神圣叙事,在仪式的背后,隐匿着潜在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唐启翠《以“初”为常与仪式叙事——中华文明探源之神话礼仪视域》以《礼记.月令》中仪式叙事为例,探讨了作为神话编码的“以初为常”这一认知与实践思维如何规约着仪式叙事与考古“物语”叙事,并使考古物语与文本文献、神话仪式叙事的对接、互证互释以揭示中华文明之源的内在依据。“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白耀天的《郎“狼”兵说》,该文以详实的资料、可靠的论证对郎人缘起与衍化、“狼兵”的战斗力、“狼人”的扩散与消失进行了梳理和阐述。“民族文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朝戈金的《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认为,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走向和命运是多元文化格局的一个重要部分,保护民族文化已经广为中国学界和社会各界所共识;王宪昭《论母题方法在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中的应用》认...  相似文献   

17.
杜文博  杨涛 《科技信息》2010,(22):165-165,167
2009年,刘震云出版了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震惊文坛。这部小说有别于传统乡土小说的叙事风格,不再依托历史叙事,而是通过荒诞的人物、经历和语言消解了长期存在于乡土小说中的历史因素,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更为真实、更具原生态的乡土画卷。这深刻体现了刘震云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故乡的神话"的坍塌后,试图通过叙事方式的改变来修补矫正小说精神世界与写作手法复杂性与相悖性的有力尝试。  相似文献   

18.
正在以往的科幻作品中,末日危机,人类出走到外太空寻求新家园的故事屡见不鲜。唯独在流浪地球的故事里,人类选择背负着地球家园一同迁徙。这个宏大设定,让这部影片成为一场真正意义上世界级制作、中国化内核的科幻。《流浪地球》是一部堪称伟大的科幻电影。是的,必须用伟大这个形容词。要知道,仅仅几年前,中国科幻电影的概念还是圆萌蠢胖的飞碟、西游记风格的外星人,山寨浮夸的机甲……并非我们的电影工作者没有看过《星际穿越》或者《阿凡达》,不知道科幻片  相似文献   

19.
《阿凡达》     
《少儿科技》2010,(2):29-29
奥斯卡金像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14年磨一剑的3D史诗巨制《阿凡达》于2010年1月4日登陆中国内地。这部科幻、冒险、动作大片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未来世界,科技发达,外星已不再那么神秘。在潘多拉星就有这样一种稀有矿产,它价值连城。  相似文献   

20.
读者信箱     
《世界博览》2010,(4):3-3
《阿凡达》无疑是诱人的,创纪录的票房就是证明。而且据我观察,似乎周围的女性更是狂迷“阿凡达”。向来据说最物质最现实的的当代女性,在面对Ⅸ阿凡达》的时候,又如此迷恋片中的原始仙境,迷恋勇士与土著少女的爱情,并因而憎恶对这神话的暴力摧毁,看来只有感性能告诉我们真正的内心渴求。但是为什么有人批判卡梅隆是“反人类”的呢?现代人真是纠结——美国是令人羡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