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叶舒宪《戏剧文学的救灾解难功能——〈俄狄浦斯王〉与(窦娥冤〉对读》旨在探讨传统社会关于灾害和禳灾的神话观念,以希腊和中国的经典戏剧作品《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为例,展开文学人类学的跨文化透视,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是“神话历史”,共刊发4篇文章。其一为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古典学教授南诺·马瑞那托斯的《米诺王权与太阳女神:一种近东文化的共同体》,文章的视角、论述及资料的梳理均可给人诸多教益。叶舒宪《〈宝岛诸神——台湾的神话历史古层〉导言》是对编撰《宝岛诸神——台湾的神话历史古层》的缘由,撰写的过程、框架、内容进行了说明,并列举了参考书目和延伸阅读。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栏目以“神话观念决定论”为主题。神话观念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现象。伴随着人类文化从大传统向文字书写小传统的演进,神话观念的变革体现出如此的总体趋势,即从虔诚的大传统神话观念信仰者,走向大传统神话的驱魅,以及小传统新神话观念的再造和编码。叶舒宪《神话观念决定论刍议》,R.B.奥尼安斯著、王蓓译《〈欧洲思想起源〉导论》和瓦尔特·伯克特著、吴玉萍、宋琦译的《从狩猎到献祭:希腊葬礼仪式剖析》等4篇文章,通过集中探索中西思想史的神话观念源头案例。  相似文献   

4.
文章论述了3D影片《阿凡达》全面呈现的"人类学想像"景观。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四篇文章:代云红《〈熊图腾〉:在四重语境中的新阐释》、荆云波《中原话有熊,热议四重证据法——福彩·中原人文论坛第四讲学术讨论会侧记》、谭佳《(春秋)与“羲”:“莪”的文化渊源及内涵之探》和谢美英《从〈尔雅〉植物名词看中国古人的器物制造》。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导言对栏目的宗旨做了明晰的说明。本期的主题为“神话历史”,共刊发4篇文章。其一为(英)卡伦.阿姆斯特朗著、叶舒宪译的《神话的史前史(公元前20000-4000年)》,对神话的定义及不同时代的神话进行了精彩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科幻新片《阿凡达》上映后风靡全球,好评如潮。它的成功不仅在于"3D+科幻+惊险"的电影形式与情节,也在于其所蕴含的丰富的神话因素。文章试从主题思想、叙事结构和叙事因子三方面剖析《阿凡达》再造神话的方式,从而为中国重述神话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中,叶舒宪《人类学与文学的互惠——小议列维一斯特劳斯在中国的传播》体现了他对人类学与文学关系的有趣而深刻的思考。张玉《关于“四重证据法”之学术考察——从国学到文学人类学》是对叶舒宪先生“四重证据法”的再评述。张丽红《打开一个新的世界的钥匙——评叶舒宪先生的〈文学人类学教程〉》是一篇书评,其将叶舒宪先生《文学人类学教程》比做一把打开新的世界的钥匙,认为它使人们看到了文学研究的未来景观。  相似文献   

9.
目前,刚刚荣获两项全球大奖的科幻大片《阿凡达》席卷了整个电影市场,其3D版电影更是受到观众的热捧,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罕见景象。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是马克思贡献给人类的一笔重要学术财富。中国人民大学冯景源教授潜心研究 ,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人类境遇与历史时空———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研究》。该书是 1996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2 0 0 2年完成 ,2 0 0 4年出版。全书 45 1页 ,41 8万字 ,定价 2 8元。该书共分七篇 ,第一篇论述了中外学者关于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的研究情况及其提出的重要问题 ;第二篇论述了《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与唯物史观的“艺术整体” ;第三篇论述了史学…  相似文献   

11.
《阿凡达》全球效应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启示,文章试图通过对伊娃原型的解读剥开《阿凡达》背后的反现代性因素。伊娃女神是"大母神"观的体现,影片《阿凡达》借助这一手段融合本土化的印第安文化与巫术——萨满传统将新神话主义复兴的主流推向高潮。历史与记忆的启示也给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反思的可能性,因而召唤世纪转折中的中国人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2.
读者信箱     
《世界博览》2010,(4):3-3
《阿凡达》无疑是诱人的,创纪录的票房就是证明。而且据我观察,似乎周围的女性更是狂迷“阿凡达”。向来据说最物质最现实的的当代女性,在面对Ⅸ阿凡达》的时候,又如此迷恋片中的原始仙境,迷恋勇士与土著少女的爱情,并因而憎恶对这神话的暴力摧毁,看来只有感性能告诉我们真正的内心渴求。但是为什么有人批判卡梅隆是“反人类”的呢?现代人真是纠结——美国是令人羡慕的,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本期主题“文化大、小传统的神话编码”,本期的三篇文章分别探讨神话研究的三种媒介载体,或称文化编码方式,即语言文字叙事、图像叙事、物的叙事。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伟、王乐琪(译),叶舒宪(校)《铁器时代的神话》对今日从事神话学跨学科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启示,对大、小传统再划分的文化符号理论,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安琪《神话的图像叙事:明代丽江壁画研究》显示文学人类学研究者如何从图像叙事的神话进入对本土文化的再认识。王宪昭《感悟神话:激活人类文化传统的基因密码——读叶舒宪先生主编“神话学文库”》文章从中国本土文化的神话学建设方面着眼,指出叶舒宪主编的“神话学文库”(第一辑)具有在百年学术史梳理、母题索引数据编码模式的建设性以及在大小传统的划分与文化符码的编码等理论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4.
《华东科技》2009,(10):14-15
日前,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司发布了《中央编办对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三定”规定〉中有关动漫、网络游戏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部分条文的解释》;并以《魔兽世界》为例,对其中的相关内容作出了解读。  相似文献   

15.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16.
《阿凡达》创造26亿美元票房神话,投资成本也创造了电影史上的新纪录。5亿美元的投资成本(3.5亿制作成本,1.5亿后期宣传和发行费用),是中国电影的几十倍,这些钱从哪里来?又如何保证投资收益和分散投资风险?原来,除了“福克斯电影娱乐公司”的大手笔投资外,还有两家私募投资公司分担了60%的制作成本。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是“文学人类学与神话历史"。日本学者吉田敦彦著,况铭译的《日本神话与希腊神话间奇妙的类似》,通过对日本最早的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述的神话群与希腊神话进行参照与对比,循着这些相距遥远的神话叙事呈现出的奇妙契合,可以对日本神话起源的文化传播线索带来新的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18.
《阿凡达》的神话使得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关系再次成为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数字技术正逐渐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要素之一,然而传统电影美学仍在以灵魂的身份支撑着电影的艺术价值。要艺术美感还是形式体验,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在未来电影银幕中的戏份将如何演变?本文欲以影片《阿凡达》为讨论中心,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切入电影艺术中技术理性与艺术美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数字媒体的发展与应用对传统电影艺术美学观念的推动与颠覆。  相似文献   

19.
江晓原 《科技潮》2010,(4):54-55
“你一定要看《阿凡达》。” 这是我看完影片《阿凡达》后,对每一个和我谈起这部电影的朋友说的话。影片《阿凡达》伴随着超强力的营销推介,横空出世,全球热映,一票难求。许多人期许它将成为科幻电影史上的又一座丰碑。这样的期许能不能成立呢?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是神话历史与四重证据法,共刊发了4篇文章。叶舒宪《珥蛇与珥玉:玉耳饰起源的神话背景——四重证据法的玉文化发生研究》通过对珥玉礼俗与珥蛇神话的相关性探索,运用四重证据法,为玉文化发生研究提供神话学的理论解释。唐启翠《神话与仪式:礼制探源新视野——兼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可能与必要》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