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葡萄花油层璧261区块于2002年投产,采用线状斗网同步注水开发,开发过程中表现出低含水采油期短,含水上升速度快,在坚持低速注水政策下,注采比仍较高。根据该区块地质特征及开发特点,提出周期注水,通过其理论研究表明,肇261区块采取周期注水可行。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理论计算注水周期,再根据求井压降变化,确定最终的注水周期。通乏实施周期注求,试验区分水上升速度得到控制,稳油控水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水驱精细挖潜是当前油田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油田开发的进一步深入,示范区块杏六区主力油层PI1-3已转为三元驱开采。水驱油水井主力油层实施封堵,开发形势呈现产液量下降,产油下降,含水上升的局面。为了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改善吸水状况,最大限度的提高储层有效动用程度和挖掘油层剩余油,必须通过细分调整措施,提高油层动用厚度,优化注水结构,以改善水驱开发效果。通过测试资料可以了解细分调整前后注入、产出剖面。对水井细分、压力评价、增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和进行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3.
应用油田注水开发动态分析技术、注水开发效果理论图版评价技术对吴起油田寨子河油区长6油田从注水方式和注采井网适应性、注采压力系统适应性、综合含水率、地层压力变化、注水利用率等9个方面评价注水开发效果。针对该油层目前注水存在问题,分析评价该区块生产特征、评价地层吸水能力及水驱储量动用状况等,提出长6油层注水开发调整措施,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乌南油田乌5断块注水效果评价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地质研究基础之上充分利用油藏动态监测资料和油藏动态数据等第一手资料,从注水利用率、水驱控制程度与动用程度、吸水状况、注水压力、注采井组产液变化、注水地层能量恢复状况等6个方面较全面地评价了乌南油田试注水效果,针对乌南油田目前注水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注水效果的因素,通过对试注水效果评价,提出了乌5断块下步注水工作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ZJ4油田1995年开始投入开发以来,已经累积产油2.4603×104t,目前采出程度9.88%,综合含水66%。本文通过含水率上升率评价、存水率动态、水驱指数变化特征评价、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分析、油藏注水量评价等手段,对该油田进行开发效果评价,总结油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经验,为油田在高含水期挖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滨南油田滨425块沙四段油藏是一个特低孔、特低渗油藏,目前处于低含水、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的弹性开发阶段。本文在分析了该油藏开发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润湿性、储层敏感性、相渗特征,并与其它同类注水油藏进行比较,认为该块适合进行注水开发。  相似文献   

7.
长春岭油田长109区块开发初期在中央构造带出现异常的高含水条带,造成多数油井水淹,严重影响了油田的开采效果。高含水带油井均射开了5+6小层的4号单砂体;而周围含水较低的,井在该层不发育,微电阻率曲线反映5+6小层4号单砂体为水层,5+6油层4号单砂体夹水层是造成高含水带的一个主要因素。根据油水井动态分析,研究了长109区块高含水带的分布特征,在对地层水与注入水水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地层水、注入水共同作用是产生异常高含水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该认识对长春岭油田注水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胡十二块属于严重非均质油藏,经过十几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开发面临着高含水、低采出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区块的注水采收率,运用室内试验资料、国内外经验公式及矿场资料,用多种方法对胡十二块注水采收率进行了预测。经分析研究后认为:胡十二块具有提高注水采收率的潜力,应在提高注水波及体积上做工作;并提出了胡十二块今后进行区块治理要运用细分层系开发、对局部井网进行注采关系完善、层内调剖及三次采油等常规方法,来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注水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阿北安山岩油藏储层由三期火山喷发形成,具有典型双重介质渗流特征,注水开发后由于注入水沿裂缝窜流,造成油藏含水上升速度快,产量递减大。为了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根据裂缝发育规律设计了裂缝注水岩块采油等5种类型13个方案,应用FIFS油藏数值模拟软件优化沿裂缝注水岩块采油方案,提出了利用原井网实施沿裂缝注水岩块采油,以及周期注水,整体化学调剖等综合“调水增油”措施方案。经过6年的现场实施达到了方案设计指标,综合含水下降4%,累计增产油量4.2×104 t,提高采收率2.5%,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可供注水开发同类油藏借鉴。  相似文献   

10.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在前期缝洞单元划分的基础上,进行了单元注水开发,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从递减曲线、水驱曲线、含水上升率及压力保持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S80单元注水开发效果.通过四个开发指标的简单分析表明单元注水驱油具有一定成效,对指导下一步缝洞单元注水开发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文国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4):3278-3279,3283
萨北开发区经过46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选取萨北开发区中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区块进行研究,为下一步开发调整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目前井网的适应性差,层间干扰严重,注采关系复杂,不利于有效地开展注采控制。在严格的历史拟合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最终提出了目前试验区块实际剩余油饱和度图,为下一步油田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油田高含水期无效水治理对策研究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部某油田V区块1976年投入开发,目前已经进入了高含水开发后期,综合含水已达到93%以上。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储层内部油水分布复杂,水油比逐年升高,注水低效、无效循环问题日趋严重,产量递减逐年加大。为此,近两年将该区块做为治理无效水循环重点试验区,以深化储层认识为工作重心,主要通过发展和完善堵水、调剖主导工艺技术,开展深度大剂量的调剖、堵水先导性试验,优化储层注采结构。总结形成一套适合高含水开发区提高水驱油效率,减少无效水循环的成熟配套技术,提高区块整体开发水平,并为同类油藏深化稳油控水工作提供了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油田特高含水期分层注水技术政策界限的划分问题,综合考虑油藏的物性差异、压力差异、层数差异及层段长度等因素对各层吸水、产液能力的影响,建立多组典型井组注采模型;以含水上升率级差作为油藏特高含水期的均衡驱替准数,准确表征各主要因素的影响;采用洛伦兹系数评价油藏纵向动用非均衡程度,最终得到特高含水期不同韵律特点、不同井网形式的特高含水期分层注水技术政策界限。深入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得到影响特高含水期分层注水技术政策界限的主控因素为渗透率级差与原油黏度级差。应用实例表明,研究得到的特高含水期分层注水技术政策界限可以为现场开发提供便利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长庆沿河湾区块长6超低渗透油藏合理开发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合理开发超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迫切需要适合超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以长庆油田沿河湾区块这一典型的超低渗透油藏为例,应用了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稳定注水以及气水交替注入等不同的开发技术进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气水交替注入效果最佳,连续注水次之,周期注水效果最差;对于气水交替注入技术,气水交替周期6个月的开发效果要好于交替周期3个月,先注气后注水要好于先注水后注气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河 68断块复杂的构造、储层、多种油藏类型并存的特点 ,应用了精细三维地震、储层预测、隐蔽油藏描述、油藏数值模拟、开发测井等技术手段 .在找准问题及查清剩余油潜力的基础上 ,重塑注采井网 ,配套运用工艺技术 ,使断块预测采收率由治理前的 32 .4%提高到 45 .3% .对同类高含水复杂断块提高采收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模拟正、反韵律油藏的物理模型以及矿场可能出现的 9种注水模式。利用室内模拟实验和矿场实际应用验证了砂岩油藏不稳定注水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并量化了平面转网后不同韵律油藏采收率的增加值 ,得出了在不同注入方式下的注入孔隙体积倍数、采出程度、采出程度增加值等参数不同时的累积采油量。实际应用表明 ,不稳定注水缓解了油藏层内非均质的矛盾及层间矛盾 ,且正韵律油藏的注水效果优于反韵律油藏。通过转网缓解了油藏平面的矛盾 ,并且在不同含水阶段转网均可提高采收率。在胜利油区采用不稳定注水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7.
牛居油田是受岩性和构造双重因素所控制的多断块,多含油层系的油藏.从1983年底开始投产,初期和中期效果较好.1988年以后,部分油层水淹,从1990年起,油田进入低速开采阶段.近几年,运用了分层注水、间歇注水、油井堵水增排、衰竭采油井等技术,从而控制了含水上升率,减缓了油田产量递减速度.  相似文献   

18.
针对胜利油区整装油田特高含水后期油藏开发面临层间干扰严重、井网不完善、驱替不均衡的问题,基于油藏工程理论和数理优化方法,攻关研究整装油田矢量开发调整提高采收率技术,建立了一级层间矢量层系重组、二级平面矢量井网重整到三级注采优化调整的矢量开发调整技术。该技术具备井网形式灵活、老井利用率高、投资成本低的特点。应用实例表明,该技术控水稳油、降本增效作用明显,有利于实现特高含水后期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水驱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原油黏度升高对水驱油的驱替特征影响 ,在经典的非活塞式驱替理论的基础上 ,考虑驱替过程中原油黏度的升高 ,进一步完善了非活塞式驱油理论 ,建立了一个一维油水两相渗流模型 ,并采用解析法和有限差分法两种方法对饱和度方程进行了求解 .用数学模拟的结果研究了原油黏度随含水率上升的 5种变化规律对无水采油期、注入孔隙体积与采收率关系等驱替特征的影响 .结合太平油田沾 1 4块太 1 0 - 1 2井原油黏度随含水上升的变化规律 ,对比了考虑原油黏度变化和不考虑原油黏度变化两种情况下采出程度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 :开发过程中原油黏度的升高明显地缩短无水采油期 ,加剧含水上升速度 ;未考虑黏度升高的经典驱替理论方法预测的采收率偏高  相似文献   

20.
断块油藏典型井组特高含水期配产配注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断块油藏储层平面非均质严重,在长期的注水开发过程中剩余油分布复杂,平面动用不均衡。通过油水井合理的配产配注,可以改变不均衡的状况。针对断块油藏中一注两采井组和两注一采井组在特高含水期两注采井间动用不均衡的状况,提出了特高含水期均衡驱替的标准,并在不同的储层非均质情况下,开展了井组的配产配注优化研究,建立了不同非均质储层情况下,两种井组在给定的调控时间内达到均衡驱替的注水量或液量分配比例图版。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井组的注采调配中,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