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工开物》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它与李时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同被誉为明末三大科学著作。作者宋应星于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写成此书,总結了距今三百多年前我国的工农业生产經驗和科学技术成就,反映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創造精神。全书共分三卷十八篇,涉及五谷种植、蚕絲、紡織、染色、粮食加工、制盐、制糖、榨油、酿酒、陶瓷、冶鑄、矿冶、工具制造、車船、造紙、  相似文献   

2.
《天工开物》是我国十七世纪进步科学家宋应星撰写的一部科学技术著作。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三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成就,是研究我国古代工农业生产的一份宝贵资料。它出版后不久就先后为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学者翻译和引用,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工开物》全书分上、中、下三部,共十八卷,分别记述了当时包括农业、纺  相似文献   

3.
一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生于明万历中叶(一五九七年左右),卒于清顺治末年。他是我国十七世纪杰出的科学家,著有《画音归正》、《天工开物》等几种著作。其中《天工开物》一书被称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  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服从于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需要;一方面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前人科学知识的积累程度。《天工开物》这本科学著作的问世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联的。  明代手工业发展的程度,超过了明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有许多行业已从家庭副业发展为工场手工业,在生产关系上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  相似文献   

4.
通过介绍《天工开物》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讨论了“天工开物”的涵义,重点研究了《天工开物》一书中利用技术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从而揭示出古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明朝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影响的科学技术著作。它不仅详尽地总结和概括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重要科学成就,而且对于科学研究方法,诸如观察方法、类比、归纳的逻辑方法、信息方法和系统方法等方面,都有朴素的认识和可贵的论述,值得发掘出来加以继承和发扬。本文试就《天工开物》的系统方法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天工开物》一书,是明末宋应星(江西奉新人)所著。这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有关我国古代工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巨大成就,曾被认为是一部“百科全书”。该书“舟车第九卷”则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特别是明代)造船技术的面貌。今天读来,使我们对我国古代造船技术发展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为它的巨大成就感到鼓舞。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发扬了法家坚持前进的革新精神,冲破了儒家长期以来鄙视和压制科学技术发展的思想束缚以及种种障碍,为我们留下了记录着我国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巨大贡献的宝贵资料。作者那种坚持调查研究的唯物观点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也是那些皓首穷经的儒生根本无法做到的。  相似文献   

7.
明代末年,涌现了一批离经叛道、尊法反儒、很有作为的科学家。李时珍、宋应星、徐宏祖和徐光启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载药1892种,附方11096个的药物学巨著,集明以前医药学之大成。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总结我国古代工农业生产的百科全书。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他所考  相似文献   

8.
《天工开物·陶埏》和明代的陶瓷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面前放着一卷古籍——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第七卷:《陶埏》。这卷总结了我国十七世纪陶瓷生产技术成就的重要著作,在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回到了我们陶瓷工人的手里。我国的陶瓷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出现了陶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奴隶社会又有了原始瓷器,魏晋南北朝间,我国的瓷器已经比较完美。以后,唐、宋、元、明、清各代,陶瓷生产都有新的发展,写下了世界工艺史上光辉的一页。我国陶瓷生产的悠久历史,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天工开物》是最早记载和图示琢玉机的文献。自1637年初版刊行以来,在翻刻和传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版本。文章重点考察和对比了《天工开物》几个版本中"珠玉"篇的相关琢玉文字和《琢玉图》,将图示琢玉机划分为框架型、完整型和扩展型三种型式,初步解读了前两种类型是否存在实物原型和相互关系的6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我国明代晚期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四百周年诞辰。宋应星(公元1578——1661),字长庚,今江西省奉新县人。曾任江西分宜县教喻、福建汀州推官、安徽毫州知府等职。他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罕见的重要古典科学巨著,是世界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百科全书,曾有日、法、英、德等译本。他还写了《谈天》、《论气》、《野议》、《画音归正》、《思怜诗》等著作。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宋应星是“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所取得的成就与他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本文试图对宋应星的科学研究方法作一初步探析,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1.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是十七世纪上半叶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也是当时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名著《天工开物》,是一部在世界上享有声誉的中国古代优秀科学技术典籍.近年来,在他的故乡又发现了明崇祯年间的刻本《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等四种著作,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宋应星的政治、哲学观点以及在科学上的成就,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应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奇人。他的经历充满各种色彩,并与江西分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为政干练,精于经世致用之学。在分宜他发表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著作《天工开物》。此书全面介绍明代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是中国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3.
杂种优势现象在生物界中广泛存在。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对这种现象早有认识。一千五百年前,贾思勰在他编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马与驴交配所生骡子,身体强壮,体形高大,比马还好的现象。1637年出版的《天工开物》一书中也有关于养蚕业上利用  相似文献   

14.
祝诚  江尉庐 《镇江高专学报》1999,12(3):10-14,32
将我国文言的古籍名著翻译成现代汉语白话文,从而将古代文化中的知识精华,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这是一件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功德无量的好事。所以,周恩来、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均十分重视、大力倡导、积极支持这项工作。不少文史专家也已在这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与《齐民要术》、《营造法式》、陈鲁王氏农书人《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水经注入《徐霞客游记》等被列为我国古代八大科学名著。其中,尤以《梦溪笔谈》一书内容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诸多门类。如欲将其全文精当贴切…  相似文献   

15.
明末(公元1637年)江西奉新县人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在第八卷《冶铸》篇中详细论述了我国当时的铸造技术。从作者的自述及其著作内容来看,他是“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薊北”中的人物,在写作本书前,作者进行了大量社会调查,而且很可能是到过广东佛山来考察的。作者的哥哥宋应升在1630年以后、这本书定稿之前,曾一度出任广州知府,他和他的哥哥曾是当时所称的“二宋”,关系很密切。那时佛山镇是全国四大镇之一,榨糖、酿酒、丝织、陶瓷、铸造都有上千年的历史,盛极一时。《冶铸》篇谈到了广东高州的青钱铸造,而由江西往高州,佛山是通衢要道。作者在介绍佛象的造型工艺中,提到铸型的浇注时认为“故写时为力甚易”,写同泻,指浇注金属液体,这又是佛山铸造行业几百年  相似文献   

16.
《天工开物》是我国十七世纪宋应星写的杰出科技巨著。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三百年前中国所有重要工农业产品及其生产问题,并有插图,非常生动。其中,讲述有关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占首要地位。从稻、麦、高梁、豆类等各种粮食作物的种植方法,直到蚕、麻、棉、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都作了介绍。以水稻为例,对稻种浸泡、秧田播种、插秧移栽、肥料种类、施肥技术、除草工具、灌溉机械、稻田灾害、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数字图书馆,科技古籍数字化是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以《天工开物》为例,阐述了科技古籍数字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针对科技古籍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天工开物     
正《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本书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相似文献   

19.
结合实际的弓箭制作方法和前人的研究成果,重新解读和对比了《考工记》、《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和《大清会典事例》中的相关内容,揭示了中国传统弓箭的制作技艺和时代特色,并在一些技术问题上提出新的观点,从而为发掘和恢复这项传统文化提供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所编篡的“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中“偶然”、“自身努力”“友谊”三种致富之道的论述,阐明了明末下层市民致富的原因、途径及其中表现出的市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