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颜色词是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型范畴理论的产生始于对颜色词的研究。原型范畴理论亦可用于解释包括颜色词在内的一词多义现象。以原型范畴理论为理论依据,从认知角度来分析英汉颜色词的语义构建的认知机制,并阐释英汉颜色词的语义文化内涵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李淑艳 《科技信息》2008,(6):143-144
笔者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以隐喻为理论基础,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英汉颜色词隐喻的异同。由于人类认知的共性,英汉颜色词的隐喻意义有诸多共同点,并在社会发展和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下渐趋一致。但是由于颜色词的隐喻与语言运用的特定历史背景及社会习俗密切相关,所以英汉颜色词中不乏不同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3.
借鉴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汉语史中的一组同源词材料--<说文>"糸部"颜色词进一步探究,了解其发展变化的成因、理据,探索利用认知理论分析汉语史词汇的实践道路.  相似文献   

4.
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等理论分析了英汉基本颜色词“黑”、“白”的认知语义,探讨了这两种颜色词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认知语义异同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隐喻、转喻为基础,分析了英汉语言中基本颜色词"红"的认知语义共性及差异。人类共通的认知方式是形成其语义共性的主要原因,英汉民族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造成了"红"在两种语言中的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关于基本颜色术语的演化,颜色范畴的文化构建等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英语中颜色词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由英语中颜色词构成的“成语”,试图解读由颜色词所反映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认知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的研究语言学的新研究领域。颜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色彩词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但大多数研究是基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的。然而从认知角度更能从本质上解释中西色彩词的差异。关联理论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把翻译视为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本文以认知和关联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对红色色彩词的翻译提供新的取向。  相似文献   

8.
借助多种汉语字词典,考察颜色词"黑"多项修辞义,并从修辞学角度对各个修辞义的生成情况作出描写和分析,揭示颜色词修辞义的形成与民族文化、社会交际、人类的联想、认知及修辞手法运用等有密切的关系,以期对颜色词研究者和词典编纂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颜色是指物体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颜色词(color terms)是用来描写这种事务的颜色的词语,且是语言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认知范畴的模糊性出发,阐释颜色词的模糊性,并分析颜色词的模糊性产生的原因,继而从隐喻和转喻两种重要认知模式的论述,展现颜色词多义现象产生的根源,最后说明通过以上认知模式的论述,这样能很好地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颜色词更容易使人理解其内涵.  相似文献   

10.
人类生活在多姿多彩、五颜六色的世界里,颜色词就是人们用来描述物质世界的语言。对于颜色词的分类、命名以及内涵意义都是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本文从不同民族对颜色词的认知角度来分析基本颜色词的分类以及部分颜色词意义上体现的中西心理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意义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是紧密相关的。本文以奥尼尔的《琼斯皇帝》为例,对剧中的三个基本颜色词的含义用认知语义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为基石进行分析说明,以探析作者对颜色词的语义认知与其体验的关系,希望有助于获得对作品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和BNC英语国家语料库,参照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定义,对汉、英基本颜色词"蓝"与"blue"的隐喻进行系统、深入的对比研究,从而增强人们对颜色隐喻认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颜色词是人类日常交际中很常用的词.本文通过探讨汉语的"黑"和英语的"black"含义的异同来探讨这些异同之后认知的异同,以期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汉语"单音节颜色词+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特点进行了分析,建议对维吾尔族学生以群集的方式进行汉语教学,采用使汉语"单音节颜色词+叠音后缀"结构颜色词进入一个网络系统、使用标志色彩特征的标注来指称颜色词的属性、在篇章中释义、加强近义词辨析(颜色词具有的不同感受层次、含有的褒贬义、指称范围、语义侧重及适用对象)的讲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颜色词“黄”所拓展的联想意义是在人们对色源体认知的基础上再通过联想而获得的。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英颜色词“黄”的语义异同之处,剖析影响人们对“黄”语义认知的因素,旨在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汉英颜色词“黄”的意义,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16.
现实世界中,色彩多彩多样。描绘多彩的世界时需运用颜色词。不同民族语言的文化环境不同,因此颜色词也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日两国的颜色词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各自的使用习惯。了解中日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异同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本文是以"黑"为中心,通过例句,采用对比研究方法来分析中日颜色词"黑"在象征意义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颜色隐喻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认知工具,它有其深刻的认知理据,是人类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从一个词的原型意义向其他意义扩展的过程.对英汉基本颜色词的隐喻认知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加深人类基本颜色隐喻认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颜色词"青"除了常规语用义赋值(蓝和绿)外,还有非常规语用义赋值(黑和白),其语用义体现出无标记性、文化传承性和不可替代性三大特点。"青"字语用义的生成与运用受语用认知机制的统辖,是四大语用原则——经济原则、象似原则、关联原则和合作作则——其间的分立制衡中以经济原则主导的结果。颜色词"青"的语用义形成是必然性和或然性的碰撞与融合,是中国文化下的文化概念现象和语言个性现象。鉴于此,颜色词"青"的英译过程应顺应动态语境,灵活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等,适当补充以脚注法,最大限度保留其所在构式的语用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从汉语颜色词的产生和分类研究入手,总结现代汉语复合式颜色词构成类型,着重对当代汉语广告用语中新兴的复合颜色词的构成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认知解释,指出追求修辞效果是这类新兴复合式颜色词构成的主要发展动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现代派的代表作家余华、刘索拉的代表作品来考察男女作家对颜色词的选择、运用情况,通过比较可以从中发现两者在颜色词的选择和使用上既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之处。由于认知、社会、历史等原因,男女作家在作品中对基本颜色词的选择上基本一致,但因为性别差异造成他们在作品中对颜色词的选择及其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