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法实践已充分说明,死刑的适用并没有遏止贪污贿赂持续上升的犯罪率,死刑的威慑力非常有限。鉴于此,本文认为,我国应该废止贪污贿赂犯罪死刑的适用,并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惩处和预防贪污贿赂犯罪在立法和司法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死刑的渊源、规律、现状以及逻辑论证等角度分析,司法限制死刑是刑罚理性发展的一种必然之选。以司法限制为重心,可以较大范围地获取两大阵营的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和实践认同,不失为死刑控制的一条经验之选。少杀、慎杀,尽量不杀,防止滥杀等刑事司法理念决定了以司法限制为重心是死刑控制的合理之选。以司法限制为重心,可以大幅降低死刑适用率,改变刑事司法中“就高不就低“的重刑主义思想,同时必然会加大死刑审判成本,使其成为死刑控制的有效之选。  相似文献   

3.
死刑是最严厉的刑罚方法,只应该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抢劫罪作为财产性犯罪,立法对其配置死刑的合理性值得思考.严格限制死刑是我国一贯的刑事政策,抢劫罪死刑司法限制的重要方法之一便是准确把握其既遂的认定标准.抢劫罪的基本犯、加重犯以及转化犯的既遂标准之间具有联系,亦存在区别.但不论何种类型的抢劫罪,均应结合刑法分则条文的规定,遵循符合立法原意,以构成要件要素齐备为标准判断既遂形态.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对于孕妇适用死刑的规定在司法活动中虽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力图结合中国司法现状,国际相关立法,进一步探讨并完善孕妇适用死刑的规定,以有效保障孕妇及其胎儿权益。  相似文献   

5.
中美死刑的立法差别很大。中美死刑案件的诉讼程序差别也很大。中美死刑立法与司法比较研究的启示是:在立法上缩减死刑的适用范围,在刑法中既要明确规定适用死刑的具体条件又要明确规定不适用死刑的具体条件,取消刑法中的绝对死刑,调整刑罚结构,构建死刑替代措施;在诉讼程序上建立死刑案件定罪和量刑分离程序,贯彻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构建死刑的裁量模式,完善死刑案件的辩护制度,实行死刑案件的强制上诉制度,构建我国的死刑赦免制度。  相似文献   

6.
死刑观念不仅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死刑观念的运行结构就是死刑观念动态的体现。死刑观念的运行结构包括立法中的死刑观念、司法中的死刑观念以及执行中的死刑观念。正是由于死刑观念的运行结构它才具有了相应的功能。死刑观念有不同的种类也有不同的层次。正确的死刑观念既会促进死刑立法改革科学,也会促进死刑司法公正适用,还会促进死刑执行人道。错误的死刑观念阻碍死刑立法改革,也会导致死刑适用的不公正,还会导致死刑执行的不人道。在我国的死刑改革中应该积极引导发挥死刑观念的积极功能,限制死刑观念的消极功能,从而推进我国死刑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死刑是剥夺人的生命的刑罚,它的适用必须受到严格地限制。限制死刑的路径多种多样,立法论者主张通过修改刑事立法来限制死刑,司法论者主张通过司法程序来限制死刑。在我国,限制死刑的最佳路径应数解释论,即通过司法解释来明确什么是罪行极其严重,什么是必须立即执行。  相似文献   

8.
死刑缓期执行,是贯彻我国“少杀、慎杀”死刑政策的一项有效制度,对于限制死刑、减少死刑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死刑缓期执行有关适用方面的问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和一些认识误区,因而,有必要对死刑缓执行的若干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据此,笔者着重论述了死刑缓期执行的六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毒品犯罪的司法适用中,应当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地位。为了严格限制毒品犯罪死刑的适用,首先需要从观念上树立起保障人权的理念,不将毒品数量作为决定毒品犯罪死刑适用的唯一标准,而要综合考虑毒品犯罪案件的具体情节。对毒品犯罪适用财产刑,有助于消除毒品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经济基础,能够抑制行为人实施毒品犯罪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刑事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对于死刑的存废,应该从应然和实然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应然性看,死刑并不能有效预防犯罪,同时,刑罚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地满足民众的报应情感,更要改造罪犯,使之回归社会,因此,死刑没有存在的必要,应予废除;从实然性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我国死刑废除的司法实践,因此,就我国现行死刑制度而言,应予保留,但应当严格限制其适用。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根据这一规定,人民检察院当然有权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诉讼上的法律监督,以保障死刑的正确适用,达到逐步控制死刑适用规模的目的。但是,我国目前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监督的途径和措施在立法上尚付阙如。因此,加强死刑复核程序检察监督的理论与实务研究显得非常必要,它已成为刑事诉讼法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对死刑的适用范围、程序以及死刑犯的请求赦免权和减刑权都有明确规定,而中国有关死刑的立法在许多具体问题的规定上与该公约存在一定的冲突,适用死刑的范围不仅过于宽泛且标准不明,适用死刑的程序也并非严格,缺乏死刑犯的赦免和减刑的请求权的规定等,需要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死刑存废的讨论正在沸沸扬扬的进行,目前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在现阶段不能废除死刑,只可以从立法及司法方面进行限制,以保护人权。司法限制的方式多种多样,目前在逐步施行,已经初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在施行的过程中也暴露了各种问题及缺陷,死刑缓刑制度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司法限制的方式也存在着隐患,就死刑的司法限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4.
从我国刑事立法看,对毒品犯罪的刑罚适用经历了一个从严趋缓再转严的发展过程。然而,随着我国刑事政策由"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向"宽严相济"的转变,对毒品犯罪的刑罚适用也应充分体现刑事政策的这种变化。我国现行《刑法》对毒品犯罪适用刑罚的规定,应当根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理论的要求,作出必要的完善:可以通过提高死刑标准来限制死刑的适用,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中的贩卖、运输毒品行为,可以从宽处理,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而对于制造和走私毒品犯罪则可以从严处理;扩大财产刑的适用范围;正确把握毒品数量这一适用刑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郭凯 《科技信息》2011,(23):39-39
良好的社会背景、政治背景和国际背景是中国进行死刑改革的三大因素。中国死刑制度在立法方面和司法方面都已经有诸多措施,并且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中国死刑制度改革的前景,依然是立法改革和司法改革同时进行,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前死刑案件审判的核心在于量刑而不是定罪,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酌定量刑情节在决定是否适用死刑上前所未有地发挥起关键性作用。我国传统以控制定罪为中心、定罪量刑一体化的审判模式及制度安排,已明显滞后于当前死刑案件审判的实践需要及形势发展,构建专门、独立的死刑量刑程序,通过正当程序实现量刑公正已成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7.
死刑问题不是单纯的刑法学问题,对死刑裁量的研究也不宜局限于刑法学视域。本文基于死刑司法限制的基本立场,站在刑法学外的视城,从宏观的角度,提取三个因素,就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死刑裁量,依次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8.
司法环境不健全将使"废死论"蛰伏许多猫腻废死背后不但存在着基督教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价值分野,也存在着现代性与前现代性的立场不同。6月7日,药家鑫被执行死刑。然而,围绕着药家鑫案所引发的废除死刑的争论,却不会跟着案件一起终结。在药家鑫刺死张妙案的庭审过程中,很多人士呼吁,从药家鑫案开始废除死刑,以推动司法进步和司法文明。当然,这些呼吁也得到了很多知名人士废除死刑的响应。不过,这也同样激起了强烈的反对声音。反对者认为,文明地放过药家鑫那么就是对死者张妙的不正义。在司法独立性不足、  相似文献   

19.
以理性的视角看待死刑问题,从理性情感以及死刑的立法、适用和执行全方位构建死刑观的理性大厦,有助于解决旷日持久的死刑存废之争,为死刑的未来命运勾画出清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死刑不引渡作为现代引渡制度的基本原则,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然而,我国传统上对此原则一直采取回避态度,对国际刑事司法合作造成障碍,我国应当理性地接受这一原则,并且对我国相关立法作出完善,以助于国际司法合作的顺利进行。近年来,随着国际司法合作的步伐加快,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死刑不引渡原则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