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关于高等教育"适应论"和"认知理性"的讨论入手,分别从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观两个方面对高等教育与知识、社会的关系进行理念和实践的梳理,试图调和"适应论"和"认知理性"之间的冲突,提倡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授和创造知识、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三者的辩证统一的角度,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接着,根据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厘清了高等教育与知识、社会之间的可能限度,并从历史之维,考察了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提出任何指导嵌入在我国社会结构中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理论和创见,都需要深刻理解这些制度性实践活动的惯性。  相似文献   

2.
对于高等教育的教学来说,其进行教育的重要的教学理论来自辽宁高等教育本质的要求,可以说对于高等教育的本质探究属于一定的哲学范畴。该文将以一定的哲学思想进行高等教育本质的推导,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于高等教育本质的进一步的深挖,分析高等教育的本质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区别,进一步展现出高等教育的本质,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从"互联网+"兴起的特点及其引起的思维变革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主要体现为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师生观等方面的变革。为此,未来高等教育需要依据教育的本质诉求和学生的内在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便捷服务,在知识传递中基于内需追求便捷的个性化服务,在学习观方面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与师生对话交互并行,在学生成长方面追求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具有高度责任感与敏感同理心的高素质公民培养,在师生观方面趋向亦师亦友的"师徒制"引导关系,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与人本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问题制约我国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学位的本质是学习者通过高等教育活动追求的学术水平的成果形式与社会管理对其评价、认可形式的统一。基于学位本质的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改革途径之一就是设置副学士学位,完善专业学位制度,进而实现我国学位制度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5.
关于构建高校分层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层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就是指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特点,结合学校资源禀赋和大学生自身条件的差异,设置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列教学模块,以能满足不同教学对象有机会接受"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的培养模式.该教育模式通过对创业知识的分层和对传统专业实践方式的转变与拓展,将创业教育的理念、知识和实践有机地融入普通高等教育,有利于真正地推动教育公平,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步入了经济社会的中心,高等院校通过对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与应用,为社会培养具有正确理念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终身教育的场所;并对社会发展起着正确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为此,必须对旧的教育体制进行重大的改革,实行创新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不少学者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来阐述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使底层精英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进入中上阶层,从而改变自身命运。然而,也有学者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家庭背景差异以及现有的就业制度等使得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弱化,甚至出现阶层固化的现象。从功能理论视角来看,一个人所获得的教育资格决定了他的职业,进而决定其所处社会的阶层。这一基本观点的前提是教育机会均等,由于受多种外在因素影响,事实上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从冲突理论视角来看,社会各阶层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进一步固化了原先所处的阶层,出现了高等教育的"马太效应"。冲突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阶层固化的现象,但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多样性和创造性。韦伯的教育理论把个体的行动和社会结构结合起来,倾向于高等教育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长期的。高等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积极作用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其他影响因素日益凸显,有可能遮蔽了高等教育这一积极作用的发挥。当前,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是多元的,应调动多方力量通过"入口"和"出口"两个层面的把关,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放管服"改革本质上是在中央政府引导下对政府行政权力重新配置与规范的过程。它是多种公权力多维博弈的过程,其中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政府行政权力与高校办学自主权之间的博弈,另一条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博弈。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关键在政府,要围绕公权力的依法科学配置与完善主要利益分配机制两大法律任务,采用强化高等教育立法、建立合法性审查制度、规范教育行政审批等法治措施,对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省级人民政府、高校等教育行政执法主体的权责、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法律责任与监督等进行改革与完善,实现行政权力和以高校办学自主权为依托的社会公权力运行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相似文献   

9.
马光川 《科技信息》2013,(3):172-17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主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认为知识的学习本质上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高校《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应坚持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坚持"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设计,突出人文社科专业基本、核心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相似文献   

10.
晚清教育变革中的书院改学堂,从本质上讲是一场变革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社会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中知识精英的教育追求与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关系密切。知识精英的教育追求包括通经致用、中体西用和"物竞天择"三类,这反映了他们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分别映射出"思变传统""调和中西"以及"进化变革"的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1.
哲学人格是人的哲学精神品质,是对生命本质和生存意义的最高层次的关照。哲学人格会引导大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并在社会实践中形成自我智慧和自己的生活样式。大学生哲学人格的现实判据有四:精神是否自由与文化品格是否独立;两个"自我"是否统一;社会距离亲疏是否适度;是否能通过选择性阅读达到认识与知识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知识观是教育的哲学基础,不同的知识观导致不同的教育观。本文从分析和对比两种典型的知识观入手,根据知识、教育与人三者互动视角下的知识观探讨高等教育中"高深知识"的创新性,从而论述创新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当今的高等教育,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授,注重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使当代青年学生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成为真正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使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以便教育更接近它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自二战以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通过联邦政府的资助实现了大学梦,美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繁荣离不开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各类人才。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体系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结果,其中包括科技革命的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民权运动的发展、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干预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学历失业”生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学历失业"现象与高等学校连续多年扩招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度的结果。"高学历失业"是一种"知识群体"失业,但概括为"知识失业"关不科学,其生成机制是多重的,既有复杂的经济因素,又有深刻的社会因素,是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混合交织、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整治和解决"高学历失业"问题,绝不能抑制教育发展,而必须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对策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对知识与智力的关系的观念是影响正确理解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知识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知识本身也蕴含着深刻的智力价值。但是知识和智力又有明显的距离,知识的传播过程不能也不可能替代智力的发展过程。高等教育只有让知识与智力有效结盟才能实现当代社会所赋予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7.
满足某种需要是质量的基本特征。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特征,在宏观上,表现为满足公众、社会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微观上,表现为大学生通过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以满足个人发展需要。正确认识高等教育质量这一基本特征,有利于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目前的高等教育质量,已有被异化为一种社会标签或个人凭证的危险,致使人们普遍对高校扩招问题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18.
"西部高等教育"概念的真与伪,是研究西部高等教育需要深入辩驳的根本性问题。作为一种实体,西部高等教育系指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具体的实践和操作层面是"真"与"实"的存在事物;作为一种本体,西部高等教育是指基于西部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地域风俗、性格心理等真正体现西部特质的高等教育,是人们外表所能感知、大脑所能意识、内心所能认同的教育形态,在严谨的理论逻辑和概念内涵中体现为"虚"与"伪"的存在。其实中国高等教育只有"边缘"与"中心"、"贫穷"与"富裕"、"弱小"与"强大"之别,西部、中部和东部只是存在于地理区划间,并无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应树立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观念,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摒弃狭隘的知识教育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社会适应性和开拓创造性的人才。但同时,高等教育具有提供公益服务的职能,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绝不简单地等同于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什么,它与社会现代化有何差异,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如何等问题,都是目前人们较为困惑的、张应强教授的著作《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一书对这些问题作了明确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