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玉林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密度大。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民众生存条件和生活、生态环境、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和危害。如此频发而严重的自然灾害,与玉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水文特征,与当时处于小冰期及长期以来不合理开发,自然环境恶化均有一定关系。面对自然灾害,地方政府和绅士采取建社仓、兴修水利、赈济等措施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2.
正"一带一路"沿线自然环境差异大,灾害类型多样、活动频繁、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沿线国家大多经济欠发达、防灾抗灾能力弱,频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民生安全,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科学家积极行动,携手国际伙伴共建科技协同减灾机制,共同发表了《"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成立国际减灾科学联盟,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聚焦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充分  相似文献   

3.
旅游地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旅游地各类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的各类损失越来越重,因此,对旅游地自然灾害采取综合风险管理迫在眉睫.通过对旅游地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概念、方法及内容界定、分析与探讨,建立了旅游地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框架.以期为旅游地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及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也是全球气候环境的需要.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因此,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实现由"高碳"到"低碳"的跨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王文生研究员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多变,自然灾害频发,应该紧紧抓住物联网等新技术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将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尽快用于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的14C数据和遗址分布特点与环境演变研究成果的对比研究得出:在暖湿气候条件下,中原文化北上,东部文化西进,新石器文化稳定发展;气候转为干冷时,新石器文化向东向南迁移.气候恶化导致北方地区"文化事件"频发,许多新石器文化发生更替现象.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变,叠加在中国北方地区资源、环境的地带性特点以及新石器文化分布的背景之上,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与文明形成的主要动力与机制.  相似文献   

7.
地处电网末端、且缺煤少油乏气的湖南省,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连年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水火互济不明显,峰谷差大;机组长峰长谷运行、安全隐患多,电力供需"过剩-紧缺"颇具典型的波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陕甘宁边区为例,揭示20世纪前半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及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为今天本区域生态环境的重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 采用献考证和野外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 边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边区度过了抗战最困难的时期,但对生态环境却是一种短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林草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和自然灾害频发。结论 经济建设应当有步骤、有序地进行,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由其引发的自然灾害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2007年入夏以来吉林省四平市持续高温少雨,多项纪录创历史极值,直接导致旱情加重.该文从大气环流特征与演变,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得出造成高温干旱的天气气候成因.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1 )资源短缺对发展产生很大压力 ;( 2 )环境污染直接危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 3)自然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灾害频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是 :( 1 )发展可持续工业 ;( 2 )发展可持续农业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发展内涵维度的演变,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发展划分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环境欠重视的一维目标阶段"、"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的二维目标阶段"和"经济高速增长,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的三维目标可持续发展阶段".研究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计算分析了各阶段的空间格局分异特征,对比分析其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得出"发展观的转变"、"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整"、"城市发展定位和方向转变"是影响山东省发展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分别从发展观、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几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对于实现山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胜九 《科技潮》1999,(10):158-159
人类要发展,经济要增长,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认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得到了各国政府的认同和关注。中国政府在1994年3月批准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现在"可持续发展"一词已风靡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是人类提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应协调一致,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前提是发展,要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将保护和利用有机地结合,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  相似文献   

13.
位于川滇交界处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是彝族聚居最多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因素以及人类长期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资源利用方式,凉山州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洪旱及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及水环境恶化严重、荒漠化趋势严重等。通过对凉山州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凉山州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避免以破坏生态环境而换取短期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加强应急管理、系统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10年来,中国减灾能力、现代化综合救援能力和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增强,新时代应急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防灾减灾研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灾害大数据平台在灾害防控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目前中国自然灾害频发、高发的现状与趋势,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存在本底数据、机理认识、风险预测的挑战。未来应重点加强自然灾害基础研究、监测预警体系构建、韧性社会建设、科普教育、自然灾害保险等方面的工作,更好地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营造宜居地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比较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给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灾害数量和规模明显上升,加之我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我国进入新的灾害多发期,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     
正自然灾害作为一种破坏性灾害事件,经常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制约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该栏目重点关注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包括山体滑坡作用、灾害型景区旅游解说、灾后恢复与救助力度、地质灾害防治机制以及黄土磁化率对气候事件记录及意义研究。西北大学教授邱海军在"重新认识滑坡作用"一文中论述了山体滑坡重  相似文献   

17.
在人口与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刀菜导致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了协调人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拓展并良化人类生存空间,作者依据多年来收集的自然灾害资料与研究成果,对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危害进行系统分析,在采用边缘学科相互交叉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总结了建国以来减灾工作的进展,提出了防御自然灾害的理性措施。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贫困山区多年来的气候、生物和森林生态系统、土地资源等资源环境变化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贫困山区资源环境系统正经历一个动态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一动态变化以各种自然灾害明显增加的形式表现出来。本文从系统平衡、森林生态系统的气候效应以及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等方面阐述了贫困山区资源环境系统失衡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并提出这一类型区农业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西南丘陵山区土地整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丘陵山区的土地整理工程受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变化无常的气候,破碎的土地资源、不均的水资源分布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据对多个已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西南丘陵山区土地存在重视增加耕地数量,但忽视提高耕地质量,工程设计脱离实际,与相关规划衔接不够等关键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贺龙  吴迪  白雪 《科技信息》2013,(5):45-45,94
"走西口"历史沿线农耕聚落是基于晋、陕地区人地矛盾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压力下形成的。当外部压力消失,同时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冲击,"走西口"历史沿线农耕聚落在新的社会格局下出现了多元化的更新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