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6-2050年西藏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谐社会应以和谐人口为基础,实现西藏人口和谐发展必须要认清西藏目前人口的现状,把握西藏人口未来的发展趋势。文章利用中国人口信息中心提供的人口预测软件CPPS对西藏2006-2050年人口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结果表明:(1)西藏人口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2006-2050年将增加150万;(2)育龄妇女人数不断增长,2006-2050年将增加23万,平均每2年增加1万;(3)2006-2050年劳动适龄人口将增加65万,劳动力资源质量的高低对西藏未来经济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4)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增加型过渡到稳定型进而过渡到减少型;(5)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西藏老年负担系数稳步上升,少儿负担系数缓慢下降,“人口红利”期将持续到2030年左右。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实施"科教兴藏"战略的基础,也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要求和强大助推力。由于特殊的发展历史、政治环境、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人口状况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西藏教育的特殊性,形成了西藏教育的特点。文章通过分析西藏教育历史进程中的制约性因素,提出将特殊性转化为特色和优势,围绕"七个坚持"对西藏民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3.
西藏教育的特殊性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是实施"科教兴藏"战略的基础,也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要求和强大助推力。由于特殊的发展历史、政治环境、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人口状况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西藏教育的特殊性,形成了西藏教育的特点。文章通过分析西藏教育历史进程中的制约性因素,提出将特殊性转化为特色和优势,围绕"七个坚持"对西藏民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西藏作为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其生态地位更是无法撼动,加强生态建设,走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西藏来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构建西藏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为基点,揭示了西藏现有的资源、人口、环境等生态发展现状,从构建生态税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合理规划资源开发、适度控制人口增长、加强防沙治沙等五个方面探索了西藏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人口的空间分异是区域差异的客观反映,探讨区域人口空间分布规律是产业合理布局、小城镇建设、资源优化配置等的理论基础,也是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性研究.该文将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相结合,深入探讨了西藏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研究表明,西藏人口空间分布呈现西北—东南模式,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四种类型的空间关联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扩展和加强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而更深入地探索、分析、处理和解释人口分布的空间模式与空间关联,为进一步研究空间模式的发生尺度和塑造该模式的空间过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利用西藏自治区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和1990年人口普查有关数据,对西藏女性人口的文化程度状况,学业完成状况,尤其是文盲现象进书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提高西藏女性人口文化教育水平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第4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对西藏藏族人口出生性别比和幼儿及儿童性别比作出初步分析,以希对西藏人口学研究有所辅益。  相似文献   

8.
西藏地处我国西部边境,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也是欠发达地区。西藏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民生和谐、社会稳定、主权完整。城镇化作为协调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在西藏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城镇化过程中,西藏的人口、社会、经济方面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全面完整地评估西藏自治区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城镇化质量对于制定西藏接下来发展战略至关重要。文章采用耦合模型分析了2011-2020年西藏城镇化中“人口-社会-经济”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虽然在样本期内,“人口-社会-经济”耦合度始终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但从耦合协调度来看,西藏 “人口-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在最高的年份也仅为勉强协调,尚有较大提升空间。进一步研究发现西藏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社会-经济”高耦合度是由于三个系统发展水平过低导致,西藏城镇化水质量较低,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已经开始限制人口和社会的发展水平。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西藏人口、社会、经济关系的理解,为进一步推动西藏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西藏交通建设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探讨了交通规划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因西藏生态环境脆弱,只有做到环境保护与交通规划紧密协调,才能实现西藏交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西藏交通建设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探讨了交通规划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因西藏生态环境脆弱,只有做到环境保护与交通规划紧密协调,才能实现西藏交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分析当前西藏妇女受教育状况。通过研究,发现妇女受教育水平的现状及变化,提出解决目前教育的男女性别差异的途径,在于改善妇女接受教育的环境与质量,并着力消除—切阻碍她们积极参与教育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2.
经营50年来的西藏图书市场,面对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国内图书市场与国际图书市场接轨成为一种趋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如何在狭路中求生存,本从现状出发,提出了特色定位才是最优选择的理由、可操作条件和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文化独特但经济不发达的特殊区域。近30年来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提升,但人口与经济增长加快,人地关系紧张、人兽矛盾凸显。通过对区域发展现状与可持续性研究,探讨了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提出了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中国及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历史悠久且文化多样的民族聚居区、高原特色鲜明的生态经济区。促进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有生态文明引领战略、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生态严格保护战略、特色适度发展战略、农牧结合协同战略等。  相似文献   

14.
西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文化旅游的世纪,文化因素将成为旅游创意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分析西藏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的现状,提出科学开发利用西藏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培育西藏特色文化旅游市场的策略,促进西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更加繁荣,使得西藏旅游业拥有持久魅力和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李春斌 《西藏大学学报》2013,(6):135-140,161
藏族特殊婚姻形态法律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刻和复杂的动因,单纯地通过对法律形式理性的片面认知,容易污名化这种在藏区农牧区非常适应的本土化的婚姻习惯,导致不必要的冲突和对立。藏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其特殊婚姻形态法律文化是适应青藏高原特殊地理环境的生存策略和选择,是一种本土性适应。将藏族特殊婚姻形态法律文化定性为“落后说”、“野蛮说”、“残余说”是受时代局限的产物。在性质上定性为“本土适应论”更为适宜。这对于我国建立稳定、和谐、有序的民族关系,缓解民族冲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本从西藏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提出实施行政许可,发挥政府职能,重视西藏在跨越式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努力实现西藏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至民国时期作为传统西藏与现代西藏的联结点和转折点,是西藏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受到自然、人口、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西藏城市的社会流动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西藏城市人口与区域外部流动较弱,但区域内部流动较频繁;另一方面,城市社会的垂直流动趋于凝固,出现板结性特征.社会流动的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向上流动的比率也会提高;反之,就会出现众人的向下流动.  相似文献   

18.
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对藏族的洁净观念进行了初步的文化解读,认为宗教的神圣原则和内外有别的原则是藏族社会,特别是藏族农村社会具有普遍性的关于洁净的两个基本原则,把握这两个原则将有助于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藏族社会与文化。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恶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也不容乐观,人口迅速增长是环境恶化的主因.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地建设当代条件下的生态环境类型区,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状况,提高环境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现代藏文字典序是按照传统藏文字的构造序而建立的排序方法,遵循严格的书面藏语构造规则.藏文编码中国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后,藏文字符自身构造的复杂性、大量梵音藏文等他族语字符以及科技字符的存在,使得Microsoft office环境下藏文的序性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VBA的藏文音节在Word应用程序中的排序方法,方法简单、容易实现,解决了藏文音节在Microsoft office环境中排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