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向诗歌借一双灵动的翅膀,不仅仅指将诗歌中的语言直接拿来或间接拿来运用到作文中,除了诗歌的语言可以借用,诗歌中的内涵意境,诗歌中表现出的生活情趣,都可以借用到作文中来。  相似文献   

2.
古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美丽的奇葩,同时,古诗也是传承中国文学的重要形式和研究中国文学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古代诗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高中学段的学生对文学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同时,他们也有了一定量的古代诗歌积累。所以,在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教学中,要求教师除了教授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之外,教授的诗歌的内容还要有深度。那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对古代诗歌的文本解读能力,掌握诗歌解读方法。教师要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完善的将古诗表达、传授给学生,进而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瑞 《科技信息》2008,(7):40-40
诗中三味,即“虚、拍、韵”。诗中三味不仅表露出诗歌最本质的特点,也告诉人们诗歌的作习技巧,同时,它还是诗歌审美的重要标准。诗中三味在艺术内涵上统一了律诗和自由诗,是诗歌习作和诗歌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虽然“第三代诗歌”大多数创作于1984-1987年间,但没有被当时的主流诗坛接受。随着“第三代诗歌”在选本中集结出现,其存在的合法性逐渐被确认。这些诗歌选本首先指出了“第三代诗歌”作为诗歌本体存在的价值;其次通过建构“第三代诗歌”命名和谱系的合法性,将“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联系起来,提供了“第三代诗歌”入“史”的合理依据。“第三代诗歌”选本还凸显了“第三代诗歌”具有的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从而建构了其美学的合法性。诗歌选本编纂对“第三代诗歌”合法性的构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姜宇清的诗歌是一种关于大地的诗歌,籍着他的诗歌,人们能够进入淳朴活泼的原初世界,体验到久违了的天真。姜宇清的诗歌与现代性之间内含着一种强健的张力。文章以思入大地为起点,以诗意地还乡为归结,描述了姜宇清诗歌对大地的怀念,这是明线;暗线是指诗歌隐含着的对现代性的反思及批判。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名句警言也早已家喻户晓,学生也熟记心中,但对诗歌文本理解是否准确,能否准确地掌握诗歌的内涵、主旨、意境,是教学工作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该文从诗歌的用词、用典及诗歌的写作背景、历史事实结合等方法进行了梳理,为准确分析诗歌文本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李少白 《科技信息》2010,(3):I0146-I0147
诗学隐喻是凸显诗歌意象的重要手段,是诗歌的安身立命之所,理解了诗歌中阴郁的含义,才能体味诗歌的艺术美。本文以艾米丽迪金森的四首自然诗歌为例,解读诗人对各种山水生灵的隐喻,体味诗人绚丽的心理图景和对宇宙人生丰富的思考,从而强烈地感知诗学隐喻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曼德尔施塔姆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著名诗人,其诗歌独具一格,善于巧用性质迥异的诗歌意象,并借助意象之间的间隔,给读者留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是他对俄罗斯诗歌发展的独特贡献,也是其诗歌魅力的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9.
音乐性是诗歌的体特征。诗歌和音乐紧密结合,一同起源,相互影响,同流发展;诗歌的音乐性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上,离开了音乐性,诗歌就不能成为它自己本身。  相似文献   

10.
作为有着自觉生态意识的当代诗人,傅天琳在人与自然的反思中凸显生态诗歌的思想价值。傅天琳将自然去客体化,揭示自然本身的生命性,呈现万物有灵的书写特质;基于建立诗歌与地域情感关联的需要,傅天琳从巴蜀地域的现实、历史、神话三重维度形塑生态诗歌的精神家园;在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等多重语境中,傅天琳试图拓展生态诗歌的问题空间,挖掘生态诗歌的深刻性。分析傅天琳的生态思考与创作追求,有利于凸显生态诗歌的思想性,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深化中国生态诗歌议题的研究。鉴于此,傅天琳的生态诗歌对中国当代生态诗学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古典诗歌的经验如何与我们当下的生存经验发生关联。首先,古典诗歌作为一种古人的感受方式和生存技艺,其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于引起今天读者在人生经验上的共鸣。其次,我们要注意,古典诗歌书写的哪些生活经验已经或正在消失。第三,诗歌与经验的复杂关联,对于诗歌文本的理解造成了一些障碍并由此提出相应的要求。最后,以战争诗歌为例,讨论当下发生的经验与过去发生的经验的关系,它涉及到感受与体会诗歌作品意义背后的许多东西,比如民族的文化传统、情绪方式以及心理结构等。  相似文献   

12.
阅读诗歌时,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困难;诸者同诗人的生活环境、诗歌的创作背景有相当的差距。本文演化出一个诗歌阐释模型,它可适时地帮助读者欣赏与阐释诗歌,从而成功地与诗人交流。  相似文献   

13.
在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早期诗集《玫瑰》之中,诗人采取了多种不同的诗歌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歌中“赋”的手法的运用,二是哲理意味在诗歌中的传达,三是通过直白质朴的诗歌语言达到独特的诗歌效果。多种手法的并列使用既造成了叶芝诗歌纷繁多变、关不胜收的奇丽景致,又为我们理解叶芝后来不同时期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诗论》中,美学家朱光潜把诗歌的声音节奏和视觉意象看得同等重要,由于诗歌“意象学”已经有许多论述,因而他有针对性地提出诗歌“声响学”思想,旨在加强诗歌声音节奏方面的建设。朱光潜认为,诗歌创作首先要解决语言的音义协调问题,同时,诗歌“声响学”在新旧诗体的转换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晓霓 《科技信息》2008,(6):142-142
诗歌以其语言形式的独特性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格律、音韵、节奏、意象等的结合丰富了蕴藏其中的意义。图像诗作为诗歌的一个特殊类型,在诗歌原本形式的基础上融合了绘画艺术,把文字镶嵌在图像当中,使我们在理解意义的同时,得到形象的视觉享受,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同时这种图像也更加升华了诗歌的意义,将其推向更高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翻译单位的研究在国内和国外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诗歌作为文学形式中特殊的一种,必然有着自己的翻译单位。诗歌翻译有别于其它类型的翻译,对其的翻译必然会涉及到翻译诗歌背后的文化,同时,由于源文本中诗歌的形式是不可再现的,因此,诗歌的翻译不可能在词、词组或句子上一一对应,其翻译单位必然是在语篇的位次之上的,即意境。  相似文献   

17.
赵执信对王士禛的批评,历来看法不一。王士禛诗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要求和统治需要,但自身也存在不足。赵执信对王士禛批评的本质在于对诗歌本质的认识上,赵执信针对王士禛诗歌及其诗论缺真的现象,非常重视对诗歌本质——“真”的认识,指出了诗之“道”的内在因子;针对当时王士禛诗论造成的负面影响,即诗坛形式主义、宗派主义风气的产生,又重视诗歌的表现形式,主张诗歌风格的多样化。从而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齐梁两代文学紧密相承,所以历来把齐梁两代文学视为一体。齐梁诗歌一向遭受批评,被认为是“华艳”、“轻靡”、“唯美主义”诗风的代表,虽近年来这种简单化的弊病有所纠正,但对齐梁诗风进行深入剖析的并不多。齐梁诗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其纯艺术的精神对后代影响较大。本文试从诗歌创作理论、诗歌题材及诗歌表现方法等几方面论述齐梁诗对诗歌发展的开拓。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否可译和应当怎样译是两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尝试从Jef Verschueren(2000)的语言结构顺应理论这一全新视角出发,探讨诗歌翻译中声音的动态顺应,旨在揭示语言结构顺应对诗歌翻译实践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力求寻找诗歌翻译中声音处理的动态,灵活的标准,使诗歌的整体审美效果在译文中得到更好地体现。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有许多寄托怀人情感的诗歌,而这些诗歌中经常出现思念之人的一个动作,那就是“采”,诗人常以“采摘”作为思念怀人的一种方式。我们把诗中出现“采”字,且“采”字具有摘取、折取之意的诗歌,归类为“采摘诗”,并将它们分为以“采”字起兴的诗歌、采集某种植物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记录采摘的过程来表达喜悦之情的诗歌三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