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旭艳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
洋务派对近代中国教育的最大贡献在于引进西方模式的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洋务派的教育观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决定了洋务派的教育事业具有浓厚的半封建性和半殖民地性,新式教育事业的创办并没有给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体制形成很大的冲击,也没有给近代中国带来新式的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2.
维新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利用《湘学报》、《湘报》揭露了缠足、吸食鸦片、蓄留辫子等封建恶习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危害,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并身体力行,成立了不缠足会和延年会等风俗改良团体,在当时湖南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申满秀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1895—1898年的维新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要求废除八股、变革科举、大力兴办各类学堂等教育改革的主张及措施是这次运动最大的成果之一。地处边远山区的贵州在维新思想影响下,教育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它极大地推进了贵州文化教育近代化的... 相似文献
4.
5.
韦宝畏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3)
19世纪 60年代由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和 1 9世纪末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 ,是中国人民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而做出的相应措施。由于当时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两次运动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 ,通过对这两次运动的发起、失败等因素的比较研究 ,发现它们之间既有许多不同之处 ,又有许多历史联系性 ,从中可以总结出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这对于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无疑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与维新运动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上方面:一是甲午条陈,通过全面审视其内容可知,袁世凯作为洋务派的后起之秀,其思想在渐渐滑向人新派的阵营,而处于二之间。二是上翁同无说贴,袁世凯在说贴中所提建议,与康有为相比,似更切实可行,且利于变法。三是戊戌告密,袁世凯之所以未成为维新派的同路人,与其认为康有为的“杀禄围园”计划根本行不通有关,故自身利益计而厕身后党。总的说来,袁世凯在维新运动中的活动不应一概理解成投机行为,而应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8.
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前的学者较多倾向于其发展过程、失败原因等问题的研究,而对个案研究较少。笔者对近十年来有关湖南维新运动的研究成果进行浅显地回顾,以期有抛砖引玉之效,从而推动湖南维新运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傅幼玲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
本文从“新政”出台的过程,“新政”实施的内容,说明清末“新政”是慈禧太后与洋务派官僚一手策划的一项重大改革,成效虽不大,却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始,在中国兴起的洋务势力,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朝封建统治,抵御外侮,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下,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通过训练陆海军和创办军事工业等,达到“自强”的目的。他们的思想与实践,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中还是占有较为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维新派的高度重视、光绪帝的大力支持、维新官绅群体的经济支援和政治支持,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时期近代国人掀起中国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相似文献
12.
丁慧芸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0,(Z1):148-149
经世主义是中华元典的伦理-政治型的传统精神,晚清经世致用思潮是这种传统精神在古今、中西的冲撞对话中的历史贯通。在晚清社会政治巨变时,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的经世思想出现了其如实用性和扩张性等共通性,但也都具有其独特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吴彤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25(1):48-51
洋务派和维新派的西学观分别代表了中国人西学观的发展过程中的前后两个阶段。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承认西学中的长处,都主张学习西学。但他们的西学观具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西学的途径上,洋务派主张以中学为主体,在中学的基础上附加西学中的部分内容,维新派则主张将中学与西学互相融合。 相似文献
14.
曾凡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一近代中国,关于修建铁路,首先是由洪仁提出来的。1859年,洪仁在其所著《资政新篇》中提出:“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火车“因用火用气用风之力大猛也,虽三四千里之遥,亦可朝发夕至”。主张“先于二十一省通二十一条大路,以为全国之脉络,通则国家无病焉”。[1]天王洪秀全对制造火车和修建铁路的建议非常重视,未批“此策是也”,表明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是同意实行铁路建设这一政策的。洪仁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首相,在天国所有的领导人物中,理想最高超,建树最杰出.他提出的《资…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使节制度的创建阶段。甲午战前,出使大臣的任用主要是以王大臣保荐的方式进行,其中,洋务派官员的保荐起主导作用。战后,这种任用方式并没有完全废除,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清政府对华侨政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洋务派的地主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决定了洋务派只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西方列强的侵略实质、清朝最高统治者对汉族地主阶级的心怀猜忌和封建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阻挠,是促使洋务派学技不学政活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任丽伟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5):47-49
从对“新民公学堂”建立之初的背景、特点、时间、地点、规模、生源、性质等方面的探究,追溯辽沈地区兴新学的历史,揭示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教育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探讨和阐述了体育运动中的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体育运动中美育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审美实践,美的创造及美感体会,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情趣,它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审美教育,创新教学,表率作用,结合讲解示范,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来实施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19.
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章秋农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3)
先引现代文章二节作为比较: 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 写作阿桂,是武断的。(鲁迅《阿Q正传》) 在这里,二十岁以下的——有的从十一、二岁就干这行儿——很少能到二十岁后改变 成漂亮的车夫的,因为在幼年受了伤,很难健壮起来。(老舍《骆驼祥子》)第一例中“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和第二例中“有的从十一二岁就干这一行儿”都插在前后紧接的语句中间,如果不用一对破折号隔开,而与前后文连属,就显得文气不贯。 古人行文过程中,也常常插入似与正文游离,而却有表意作用的语句,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称为“文中自注”,《中国修辞学》称为“自释”。这是古代作家的一种表达方式。古书没有标点,不明乎此,会感到文章重复拖沓,扦格难通,甚或发生误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