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模拟自然条件下表面流人工湿地的启动和运行,利用湿地中微生物,对同时存在Cr6+和有机物污染的水体进行生态修复.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在运行稳定的条件下,对Cr6+和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Cr6+平均去除率可达90%以上,COD去除率可达48%;表面流人工湿地内生物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物,以太原市晋阳湖为实验水体,以养鱼池塘底泥为菌源,以实验水体化学耗氧量(CODCr)的去除率为指标,通过多次的富集驯化培养筛选到了一株可高效降解水体中蛋白质的菌株,对其生长条件和去除COD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筛选到的蛋白质高效降解菌的最适生长条件跟COD去除率较高的条件相一致,说明菌的高效降解作用是以生长繁殖为基础的,降解菌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COD的去除率才越高.结果表明其对养殖水体COD去除率可达90.52%,其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5℃,适宜的pH为6~8,并要求有一定的溶氧浓度.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强化混凝法原位修复黑臭水体中易形成的二次污染和底泥负荷问题,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新型碳素纤维(carbon fiber,CF)生态草填料协同曝气技术对强化混凝处理后的黑臭水体的净化效果。试验原水采自某流动性差的小型封闭黑臭水体,经高锰酸钾强化聚合氯化铝混凝沉淀处理后的出水作为试验用水,分别研究了空白处理、单独曝气处理、单独CF生态草修复和CF生态草协同曝气处理后水体中的浊度、氨氮、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和UV254(ultraviolet absorption)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CF生态草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吸附性和生物亲和性,10 d后即可形成成熟较厚的活性生物膜。CF生态草协同曝气技术修复黑臭水体的效果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处理方式,水体中的浊度、氨氮、COD和UV254的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95. 37%、80. 78%、77. 27%和77. 50%。可见CF生态草与强化混凝技术联用修复黑臭水体,可解决混凝沉淀技术易产生的二次污染和底泥负荷问题;强化混凝、曝气和CF草生态修复三种技术相组合的新型黑臭水体修复工艺,在黑臭水体的整治和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以改善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乐学河景观水体生态环境为根本目的,采用日照市生态环境研究所最新研制的微生态制剂,探索其净化景观水体的功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剂对水体COD、氨氮、总氮、总磷去除率分别达到58.0%、88.1%、80.1%、73.8%,说明该菌剂进行乐学河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效果明显,采用该法进行乐学河微生态调控,不会带来二次污染,且经济、便捷。  相似文献   

5.
用生物膜方法修复受污染河道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蜂窝陶瓷载体,形成生物膜反应器.分别用原位和异位方法对受污染的城市河道水进行生物修复.实验中比较了不同循环时间对水体中氨氮去除的影响,认为原位修复具有较好的效果,并确定了最佳的循环曝气时间.在循环曝气时间为2h/d条件下,原位修复对NH4-N平均日去除率为42%-53%,3d后可达100%,对COD,TN,TP的去除分别为59.4%,48.2%,31.5%,可使河道水中氨氮和总磷的指标达到Ⅱ类水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多孔混凝土综合生态效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实际封闭水域的室内水质净化装置,研究了水体生物与多孔混凝土的生态适应性以及形成的综合生态效应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多孔混凝土综合生态效应的水质净化效果可通过总磷(TP)、总氮(TN)、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悬浮固体浓度(SS)的去除量进行评价.试验表明:附着生长在多孔混凝土上的黄花水龙、杂藻、螺蛳以及微生物形成一个完整的微生态系统,6周后可使水体中TP的去除率均达到95%,TN的去除率达72.5%,CODMn去除率达到75%.提出了多孔混凝土水质净化的机理,即多孔混凝土作的多孔结构为水体中的生物提供了附着生长的空间,为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增加,生态系统的完善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其形成的生态系统具有良好水质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7.
玉米淀粉废水中的微生物及其净化淀粉废水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淀粉工业废水中含有多种有机和无机物质,可作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优良营养物质.其中自然生长着多种细菌和酵母菌,这些微生物在以玉米淀粉废水为营养的生长繁殖过程中净化了淀粉废水.废水中的微生物与白地霉共同作用可比单独使用白地霉净化废水时的COD去除率提高28.83%,净化后的废水pH值平均为7.08.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湖塘上覆水体COD浓度与底泥有机污染物释放之间的关系,采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IM)原位修复湖塘底泥,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通过改变固定化微生物载体柱的设置位置、上覆水溶解氧以及上覆水p H,探讨了IM技术的最佳工艺条件;然后以湖塘水为上覆水,在最佳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了解上覆水及底泥修复情况,并采用GC-MS技术分析修复后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将载体柱设置在泥水交界面,并且上覆水的溶解氧浓度和p H值分别为6 mg/L和7。最佳工艺条件下,经过一个月的原位修复,IM组上覆水水质由劣Ⅴ类变成了Ⅲ类,而对照组为Ⅳ类;同时IM组底泥的总有机质去除率达到33. 4%,并且GC-MS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经修复,IM组底泥样品中各种类型有机物的浓度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以安徽省潜山市某城乡接合部河道为例,遵循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工艺设计—效果评估的思路,研究基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3个维度的综合治理工艺的适用性,并从水质和水生态等全面评价治理效果.实施综合治理且运营维护6个月后,河段水体透明度、DO值均有改善,不再属于黑臭水体.水体COD、氨氮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8%、80%和31%,河段水质整体符合GB 3838—2002Ⅴ类标准,DO、COD、TP 3项指标达到或优于GB 3838—2002Ⅳ类标准.经过综合治理后,河道受污染严重区域的底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得到有效提升,初步恢复一定的水体自净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复合菌剂处理有机废水既可提高有机物的降解效率,又可获得生物有机肥料。研究明确了光合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培养过程中的最适生长条件,包括生长基质中最大化学需氧量(COD)不高于10 000mg.L-1以及其它条件,如光照强度、pH值、菌种接种量、菌种的混合比例等。经过混合菌剂处理后,有机废水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而有害微生物受到抑制。COD、总氮(TN)、总碳(TC)和铵态氮(NH3-N)的降解率分别达到87.1%、70.5%、53.9%和90.8%。这些结果显示,3种菌混合处理可有效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同时获得高浓度的有益菌群。  相似文献   

11.
板蓝根枸杞提取液对小鼠免疫机能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板蓝根和枸杞提取液对小鼠免疫能力的影响进行比较实验研究.实验用板蓝根及枸杞提取液灌胃.灌胃的剂量为0.2mL/ADI(含量为45mg/mL),连续灌胃35d,末次灌胃后2h,以脱颈椎法死小鼠,取出小鼠脾脏、胸腺及血样进行相关数据的测定.将实验数据与对照组小鼠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并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板蓝根用药组和枸杞用药组小鼠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实验证明,板蓝根和枸杞提取液在一定条件下能提高小鼠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2.
保水剂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察了甘薯淀粉高吸水树脂及科翰98、林果高吸水树脂、速吸林果保水剂和沙土保水剂等5种保水剂处理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在模拟干旱条件下进行,结果表明玉米种子经保水剂处理后,萌发率得到显著提高,幼苗的叶绿素质量比上升,提高了幼苗自由基清除相关酶的活性及自由基清除剂的含量,有效减轻了玉米幼苗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大大改善了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天然高分子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环氧丙基三乙基氯化铵为原料,制得了两性羧甲基纤维素絮凝剂,对马铃薯淀粉废水进行了处理.从处理的效果来看,絮凝性能明显增强,当水体的p H在7左右时,对废水的COD去除率可达50%以上,从处理后的废水外观来看,对废水的脱色、除悬浮物的效果均不错.  相似文献   

14.
采用TiO2光催化剂对河水中污染物进行光催化降解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用光催化剂TiO2对西清河废水进行了废水处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COD、色度的去除率逐渐增大, 但当其用量超过0.5g时,COD、色度的去除率增加缓慢,超过0.6g时开始下降;当pH<6.5时,随着pH值降低,当pH>6.5时,随着pH值升高,COD、色度去除率均降低;随着光照时间延长,COD、色度去除率逐渐升高,但当光照时间超过 10h 后, COD、色度去除率升高幅度非常缓慢.当催化剂用量为0.6g、 pH =6.5、光照12 h时,西清河废水的COD、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75.0%、78.5%.  相似文献   

15.
8种挺水植物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室外盆栽实验,研究了8种挺水植物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各实验植物对COD、NH+4 N、TN和TP的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水力停留时间为5?d时,除三棱草(Sparganium stenophyllum Maxim.)外,其它植物对COD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其中,菖蒲(Acorus calamus L.)、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 L.)及黄花鸢尾(Iris wilsonii C. H. Wright)去除COD的效果较好,去除率达到90%左右。水力停留时间为7?d时,与无植物空白相比,各植物其NH+4 N和TN去除率分别提高15.0%~41.8%和6.7%~25.1%,其中宽叶香蒲、茭白和黄花鸢尾对NH+4 N和TN的去除性能尤为突出。8种植物中,茭白(Zizania latifolia Turcz.)和宽叶香蒲TP去除性能较好,其TP去除率分别提高10.8%和11.2%,其余6种植物的TP去除率与对照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宽叶香蒲、茭白和黄花鸢尾可作为南四湖人工湿地备选植物。  相似文献   

16.
针对生物方法净化污水问题,为光合细菌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实际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探讨光合细菌对污水中COD、氮和磷的去除能力。人工模拟配置海水养殖污水,采用碱性高锰酸钾法测定COD。从细菌投加量、初始COD浓度、光照好厌氧条件等方面测定去除效果。结果表明:COD初始浓度为500 mg·L-1时,每100 ml污水投加200 ml光合细菌处理效果较佳;COD初始浓度为1 000、500、250和125的污水,4天去除率分别为28.1%、75.0%、87.5和87.5%;好氧微光和好氧黑暗有利于COD去除。光合细菌(PSB001)可以作为生物强化菌株用于海水养殖废水的净化。  相似文献   

17.
利用白地霉等酵母菌净化并资源化玉米淀粉工业废水,净化后废水COD值平均为281.4mg/mL,达到了国家污水排放标准;COD去除率为91.0%;pH值平均为7.0;每升废水还生产出干燥的SCP1.646g.同时对玉米淀粉废渣的综合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络合萃取法处理CLT酸酸析废水。考察了萃取剂浓度、相比、萃取反应时间等因素对CLT酸废水CODCr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工艺条件下,经一级萃取废水CODCr去除率达96%以上,出水CODCr低于2000mg/L。  相似文献   

19.
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通过对沸石、酸改性沸石、聚合氯化铝( PAC)改性后的沸石、沸石负载接枝改性壳聚糖复合净水剂进行COD去除对比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沸石负载改性壳聚糖复合净水剂对COD有较高的去除率,对于COD浓度为400 mg·L-1的污水,在温度为25℃的条件下,经2 h搅拌接触, COD浓度可降至78 mg·L-1,去除率可达81;. SEM结果表明:壳聚糖部分包覆在沸石上,沸石负载接枝改性壳聚糖复合净水剂对COD的去除机理是复合净水剂表面(及内部孔隙)吸附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对于普通自来水厂,只需将快滤池中常用的石英砂部分替换成沸石负载接枝改性壳聚糖复合净水剂即可有效去除水中的COD.  相似文献   

20.
超临界水氧化油田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研究了以超临界水氧化法(SCWO)处理油田含油污泥实现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停留时间、pH值等条件对含油污泥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一氧化碳和醋酸是中间产物,二氧化碳是最终产物.当反应温度为440℃、反应压力为24MPa、反应停留时间为10min、pH为10时,含油污泥中的COD去除率可达到98%以上.反应停留时间和反应温度是影响含油污泥中COD去除率的主要因素.随着反应停留时间和反应温度的增加,含油污泥COD去除率增加;反应压力和氧化剂质量浓度对含油污泥COD去除率也很重要,但当反应压力和氧化剂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对含油污泥COD去除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