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士铨有十六种戏曲,在戏曲发展史上影响很大,得到的评价也很高。李调元《雨村曲话》云:“铅山编修蒋士铨曲,为近时第一,以腹有诗书,故随手拈来,无不蕴藉,不似笠翁辈一味优伶俳语也。”在他的十六种戏曲中,以《藏园九种曲》流传最广,而在九种曲中又以《临川梦》尤为曲家所激赏,吴梅《霜崖曲跋》云:“此《临川梦》,盖借汤若士事,九种之巨擘。”蒋士铨戏曲,尤其是《临川梦》,为什么能得到曲家如此高度的评价呢?从他们的评述中,我们看得出,李调元注重在其作品的高雅意境,着眼于其作品的隽永韵味。吴梅也基本如此,他评论《临川梦))说:“余尝谓传奇中情词赠答。数见不鲜,其能扫尽踰墙  相似文献   

2.
中国戏曲在明清两代,迈入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在唱腔素材体制方面,昆山腔大量吸收南北曲曲调,运用曲牌联缀体完成戏剧情节的描述和戏曲人物形象的创造,是中国曲牌音乐最高水平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庄一拂编《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谓:明清阙名作品《新嘉驿》,“《读书楼目录》中<乐府传奇栏>有此本,其他戏曲书簿未见记载,本事未详,伕”(见是书下编《传奇》五)。按:传奇《新嘉驿》,当是记明万历末  相似文献   

4.
主要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经过分析得出:《曲品》中著录的作家主要生活在南京(南直隶)和浙江省的区域范围之中,除此之外还活动于江西、福建、湖广、广东诸省广泛的区域范围之内。同时,在传奇作家聚集区也出现了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即传奇作家主要集中于苏杭两府,尤以昆山县和钱塘县最多,除此之外,其他各府和县分布的作家就很少了。此外,对这一现象的出现,从从文学内在因素进行了解释,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四大戏曲声腔的兴起,特别是昆山腔的改良和在全国的传播和兴盛,对传奇作家的大量出现在江浙地区有很大的推动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5.
四百年一梦到今宵——从青春版《牡丹亭》到轰动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岩 《科技智囊》2010,(1):70-77
昆曲(昆山腔),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它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明代佚本传奇《十孝记》仅存于《群音类选》等曲选中的十折曲文进行考释,从而勾勒其大致情节和剧作风貌,并由此对剧作的本事来源、代表的戏曲现象进行了分析与解释。  相似文献   

7.
<正>昆曲(昆山腔),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它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曲在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发展到鼎盛,成为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之后有很多剧  相似文献   

8.
宋元南戏为最早成熟的戏曲样式之一,是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宏大的结构、丰富的内容以及别具情趣的表演艺术,完善着古代戏曲的形态,至今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钱南扬在《戏文概论》中推论“戏文的发生,应远在宣和(1119-1125)之前。”辨析各家观点,从南曲戏文所用曲调、海盐腔的产生年代、南戏的流播以及祝允明《猥谈》中的一段记载四个方面,验证钱南扬的观点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后期的剧坛,是继元杂剧之后我国戏曲史上又一个鼎盛时期,戏曲的声腔呈现多彩多姿的局面。从明代嘉靖至清代乾隆年间,各地演唱的戏曲主要是弋阳腔和昆山腔,人们称之为“剧坛两大盟主”。弋阳腔发源于江西弋阳,约形成于明中叶,它和昆山腔一样,是我国戏曲史上地域流传广泛,影响极其深远的声腔。弋阳腔深深扎根于民间,其主要演出活  相似文献   

10.
姐弟易嫁故事在明代存在两个文本系统,一为传奇《四异记》,一为话本《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经过明清时期礼教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博弈,《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文本系统被后世的戏曲继承,成为传统剧目之一。姐弟易嫁故事取材民间事件,早在宋代便有相似的记载出现。它虽然表面上看来荒诞不经,但却是传统社会性别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演变既反映了古代社会后期对男子审美阴柔化的趋势,也反映了女方家庭在男娶女嫁婚姻中的不利地位,以及女性自主权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明清传奇杂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体戏曲形态,属于戏曲形态的变格。第一种是隐藏式组合体戏曲形态,构成组合体的各个独立的“组件”隐藏于一部传奇的体制之中。第二种是泛杂剧体戏曲形态,包括“泛杂剧体杂剧”和“泛杂剧体传奇”。第三种是寄生性组合体戏曲形态,指戏曲作品寄生于小说中而组合成的变体形态。这些戏曲形态打破了固有戏曲体制的限制,形成多样化的戏曲文体样式,实现了不同文体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各地不同风格的俗乐——民歌、小曲、弹词、鼓词、十番、鼓吹、南北曲(戏曲)等等,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里广泛流行。本文阐述了明清时期民歌与小曲的艺术形态发展及特点。  相似文献   

13.
《夷坚志》是南宋洪迈编撰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全书所记多为神鬼怪异之事,内容通俗、广博,它的许多优秀作品成为明清两代小说和戏曲家们争相取材的对象。以明清小说和戏曲对《夷坚志》中的故事的改编再创造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为研究《夷坚志》在明清的文本传播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通过历代评论家对《夷坚志》的接受与反馈情况,探寻其对明清文学的影响之巨。  相似文献   

14.
宋金时代,戏曲活动颇为兴盛而著录却甚寥寥,直至南宋末年才始见著录。至元代《录鬼簿》的出现才标志着学科意义的戏曲目录诞生。明代,戏曲进入综合目录系统,《太和正音谱》等曲谱也成为戏曲目录重要的组成。专科戏曲目录有了更大发展。《录鬼簿续编》、《曲品》、《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南词叙录》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成果。清代,《曲海总目》标志戏曲目录的成熟,还出现了《今乐考证》、《曲录》等一批目录。民国期间,戏曲目录得到很好的补充,戏曲目录著录方式渐趋现代。而最突出的成就是,古代戏曲首次进入国家总书目、史志艺文志及善本书目,标志着古代戏曲目录地位的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版本学中的《西厢记》现象蒋星煜像《西厢记》这样有“天下夺魁”的盛誉的戏曲名著,清代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仍被摈弃于集部之外,这也难怪,因为所有的南戏、杂剧、传奇等戏曲著作全部未收。明太祖朱元璋倒是重视戏曲的,但从维护封建礼教的统治阶级的立场...  相似文献   

16.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中,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剧种之一,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的瑰宝,被称为"百戏之祖".  相似文献   

17.
戏曲剧种是影响戏曲表演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剧种自身音乐结构和剧本体制的变化必然会影响表演理论的发展走向和组织结构。杂剧和传奇这两大剧种占据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大半江山,它们之间的变革对戏曲表演理论的构成产生深刻的影响。杂剧“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让唱论成为了戏曲表演理论的重心。后来舞台核心剧种由杂剧演变到传奇,传奇打破了“一本四折”的剧本体制,采用了更为丰富多变的音乐结构,这一系列变化使得说白、身段以及情态等表演理论得以与唱论并重,从而戏曲表演理论也由单一结构发展成为全面性、综合性的表演理论。  相似文献   

18.
清中期长篇小说《歧路灯》的108回中,有56回涉及戏曲描写,涉及演出剧目18种32出。《歧路灯》为我们全面展现了戏曲种类、演出剧目、演出程式、服饰道具及演员的社会地位和戏曲的社会作用等方方面面。透过《歧路灯》,我们可以更形象地了解明清之际河南乃至全国的戏曲发展状况。于此同时,作者李绿园还通过戏曲活动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明清之际理学影响下的典型戏曲观。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国古代纺纱史文本的书写而言,中国古代纺纱图像信息的研究非常重要.对刘仙洲先生所藏的《手摇纺车图》、泗洪曹庄出土的"脚踏纺车图"、《王祯农书》和《农政全书》刊出的脚踏纺车图进行考证.结果表明:①刘仙洲先生所藏《手摇纺车图》为伪图,这导致中国古代手摇纺车形制变迁为手拨轮辐传动纺车→手摇曲柄轮制传动纺车(绳为辋)→手摇曲柄轮制传动纺车(木为辋);②泗洪曹庄出土的脚踏纺车图可能有问题,不应成为中国脚踏纺车的佐证,另外《王祯农书》、《农政全书》中的有些脚踏纺车是不可能进行操作的;③中国古代脚踏纺车的定形似乎比手摇纺车要早,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弋阳腔的历史足迹和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戏曲成熟于宋元时期,以“高腔”名世的弋阳腔作为宋元南戏流传到江西的产物,同余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并列南曲四大声腔,数百年来对中华戏曲有深入骨髓的影响。步入新世纪,当戏曲艺术在时代潮流推动下再次面临巨大转型之时,回顾弋阳腔的流变历程,审视弋阳腔的审美特质,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华戏曲的当下生存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