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丹丹 《工程与建设》2009,23(3):336-338
文章分析了环境景观设计中"地面突出物"对景观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并提出遮挡、掩映、扩展、造型、弱化、伪装、结合七种设计手法来解决"地面突出物"的问题,以期营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相互对话的自然新景观.  相似文献   

2.
西安世博园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西安世博园生态景观设计的理念、文化、生态和娱乐4个方面,建立交互式的、开放的、灵活的和内容丰富的生态景观设计方法和策略。运用文献资料参考和案例分析以及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分析西安世博园生态景观设计体系。对西安世博园生态景观设计目的、方法和结果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设计具有自然与文化、自然与娱乐、文化与娱乐相结合的潜力,创造出新的、具有生态功能的城市公园景观模式。整个西安世博园生态景观设计强调的是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具有包容性和灵活性的方案消除了景观和建筑之间的隔阂。  相似文献   

3.
从具有特殊地理条件限制的攀枝花市金沙江大道东段道路景观改造设计出发,通过"疏与密"、"透与挡"、"规整与自然"的设计变化,探讨了如何利用立地环境中的自然景观要素和景观设计形式来诠释城市的文化与自然景观特质,如何利用立地特征、地域文化和空间节奏的控制来强化道路景观特色,为依山傍水型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设计手法和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3S技术在民族地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应用,分析了景观生态研究中的空间信息特征、信息源和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中的尺度问题.总结了景观生态研究中的空间信息分析在民族地区的景观格局与过程、景观动态与空间模拟、景观分类与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提出了民族地区的景观生态研究应重视空问信息的处理和民族生态环境特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设计思维的研究得出景观艺术设计思维的初步模型,对新技术背景下的景观艺术设计思维进行构建。多元化时期新技术背景下的景观艺术设计思维可归纳为回归土地本源与诗意之境、结合新技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让自然作功的景观艺术设计思维过度。这个时期的设计思维构建目的在于将其运用到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过程中,寻找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景观艺术设计思维。  相似文献   

6.
谭陶  于雪 《咸宁学院学报》2012,32(7):103-105
借鉴可持续发展观、自然优先原则来阐述徽州水口的功能作用、构成要素等,并结合典型水口案例分析,为建立原生态型新农村水景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可食用景观作为一种新型的景观类型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对可食用景观概念及其应用价值的阐述,并结合中外案例的分析说明,对其在居住区的应用,就设计场地、设计素材、植物配置和土肥利用几个方面的设计策略及营造建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重庆园博园的滨水植物景观的调查、分析,总结了滨水植物景观设计的艺术手法,提出了滨水植物景观设计应在尊重自然现状和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从滨水植物景观空间营建、滨水植物景观组织、滨水植物景观文化意境塑造3个方面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建筑与景观特色之路就是阅读和尊重地方的土地和自然过程,利用现代技术实现生态化的设计形式,来满足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本文从几个方面以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破坏,形成了大量的废弃地.对地震废弃地进行利用与更新是一项亟待探讨研究的重要任务.针对地震废弃地的成因和特点,提出了通过景观重塑的方式解决改造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的主张.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探讨了地震废弃地在景观重塑中的利用方式和与其相适应的设计原则,即安全性原则、尊重原则、生态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同时对土壤、植被、地形、建筑、道路等自然及人工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具体的重塑策略,即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改造地震废弃地,尽量减少对场地强加的人为干扰.希望为灾区重建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探究景观变化的机理,可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及调整人类活动的强度和方式提供立论依据.通过对1995年和2000年两期Landsat 7 ETM 影像的对比,结合研究区及其附近的水文、气象台站监测资料以及研究区统计年鉴的资料,以GIS为基本的技术平台,分析了研究区的两个时段的景观状态,得出景观变化在研究区内的区域差异.同时,分析了自然地理结构、自然地理过程、人类活动及气候等在研究区内的区域差异.在遥感影像变化和变化因子典型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景观变化的内因为景观结构与自然地理过程,人类活动只是景观变化的诱发因子,它通过干扰自然地理过程来诱发景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百里杜鹃林马缨杜鹃种群结构和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百里杜鹃林是贵州西北部特有的自然景观和植物群落,马缨杜鹃是该群落的主要建群种,本文在种群的水平上从马缨杜鹃在不同生境中的大小级,密度、年龄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它们的动态规律和演变趋势,进而探索整个百里杜鹃林的发展演变趋势,为这一特殊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建设决策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3.
The stability of oases is one of the key scientific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and management of oases in arid areas. The stability of oases and its representation are also different at different scale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stability of oases at the landscape patch scale with a case study in the Sangong River Watershed of Tianshan Mountains. We employed the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methods to process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three periods in 1978, 1987 and 1998, and put forward the approaches for representing the oasis stability at the landscape patch scale. The landscape control capacity of oasis patches is a kind of natural driving forces of the dynamic landscape change. The control capacity of a certain patch type on landscape change increases with its area and shape complexity and contrasts between it and other patches, and reduces with its spatial distances between it and other patches. The patch type with the strongest control capacity should be the matrix of landscape. The conversion of oasis landscape patches results from both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driving forces, particularly the anthropogenic driving forces. The higher the conversion proportion is, the lower the stability of patch types is and the stronger the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is. The patch type with the strongest net control capacity in the Sangong River Watershed in 1987 was the desert grassland, which was the matrix of landscapes; but the matrix of landscapes had been changed into the irrigated lands in 1987 and 1998. The control capacities of landscape patches on the oasis landscape evolution have gradually reduced with time in the Sangong River Watershed, and the change extents also have reduced gradually. This reveals that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landscape patch types generally tends to reduce, and the natural stability of the oasis landscape patches generally tends to increase. However, the conversion among the landscape patches occurs more frequently due to the increase of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which probably causes the lower st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patch and higher stability of introduced patches in the oasis landscape.  相似文献   

14.
沙坡头地区人工-自然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人工-自然荒漠景观的空间结构受其沙漠背景的强烈影响,同时受强化了的人工干扰的影响,其格局带有明显的人为作用,对沙坡头地区荒漠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基本特点、景观嵌块体类型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景观多样性加大,均匀性、破碎度值和分离度值较大,为人活动已改变了荒漠局地的特性,生态恶化受到一定的遏止,但沙化影响正在威胁着人类对荒漠管理的成果,提出荒漠人工-自然景观研究中应注重景观生态风险及动态监测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小尺度山地景观观光游览路线规划的新方法及优化思路。【方法】以南京市栖霞山为例,采用GIS空间模拟工具,结合大数据和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远景、中景、近景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观赏路线。【结果】通过GIS空间模拟自然地理环境,运用大数据分析人文景点,共得到36个最佳观景点;通过景观多维视觉评价体系分析36个观景点,得到观景动线图;最终结合现状游览路线,叠加分析得到近、中、远3种类型山地景观最优化的观光游览路线,可以直观地反映每条观景路线的自然景观环境和人文景观节点。【结论】通过GIS空间模拟、大数据筛选、视觉评价体系和Rhino模型叠加分析相结合,构建山地景观观光游览路线可以准确引导游客游览观光,有利于山地景观旅游开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卫星遥感调查、地面调查与历史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手段,重点研究不同景观要素的变化情况,探讨景观结构和功能变化与青岛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高强度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青岛市景观变化的直接驱动因素,生物过程在景观动态变化过程中居于次要地位;景观演化的基本格局是城市要迅速膨胀,农业和自然要素则不断减少;由于缺乏必要的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相互适应设计,在青岛市景观演化过程中,存在一些潜在的生态问题。本研究初步探讨了青岛市景观生态保护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格局分析方法及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横跨自然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常涉及到其他生态学分支以及一系列社会和经济范畴。因此,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也相应地具有多学科的特点。文章综述了现代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动态,并从空间格局分析和动态模型两大方面,阐述了现代景观生态学对宏观尺度上的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景观色彩与基础色彩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景观色彩与自然观、行为心理、地域文化、建筑材料的内在联系,借助有代表性的环境色彩案例加以论述,以期为建立规范系统的景观色彩研究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突出表现在不透水地面增加、绿地和水体景观减少、景观破碎和离散化等,由此引起了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导致降雨径流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水体质量下降.通过对城市景观水环境响应及景观调控方法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得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1)城市景观水环境影响研究尚不深入,基于实际的城市水环境过程的景观格局及其表征指标研究较少,缺乏城市非点源输出过程及其影响的尺度效应研究;2)城市景观水环境响应关系研究方法单一,尚少见基于城市景观格局的水环境机制模型;3)现有景观调控方法缺乏系统研究,不同尺度同时开展景观调控的研究较少,缺乏基于水环境保护的城市景观动态调控理论和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绿色廊道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福州城市为例,探讨福州城市绿色廊道的规划,力求建立良好通达的绿色廊道,将城市中各景观斑块、自然源地进行连接,并成功将郊区自然田园引入城市,以高效地保障城市内的自然和生物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保护城市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