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锡对Ly12铝合金化铣蚀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Sn对Ly12铝合金化铣蚀坑的影响。结果表明,加Sn合金化铣后,不出现蚀坑,硬度高于不加Sn合金的硬度,产生上述作用的原因是合金中加Sn后抑制了第二相沿晶界的析出。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制度对 LY12铝合金厚板化学铣削腐蚀坑的影响,表明这种合金化铣腐蚀坑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溶质原子的偏析带,偏析带宽几十 μm。充分扩散退火能基本消除蚀坑,适当的过时效处理则可减轻蚀坑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基于概率与统计知识,对化学-力学耦合作用下钢筋蚀坑的演化及其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氯盐侵蚀下钢筋蚀坑的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微观非稳态点蚀形核、细观亚稳态蚀坑、宏观稳态蚀坑.单一氯盐腐蚀作用下形成的宏观稳态蚀坑深度相对较小,而拉应力的引入将加剧钢筋表面化学/物理性质的不均匀,从而导致宏观稳态蚀坑深度较大.在氯盐及其与拉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应变速率,温度,自然时效时间,淬火后短期人工时效处理和预拉伸应变等因素对Ly12铝合金锯齿流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后短期人工时效处理,或延长淬火后室温停留时间,均有推迟锯齿流变产生的作用,而应变速率低于1.04×10~(-5)秒~(-1),温度低于-55℃,高于90℃都不出现锯齿流变。 相似文献
5.
Cu元素和Mg元素是2024铝合金中的主要添加元素,这两种元素的含量对合金的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针对Cu/Mg的质量比分别为3.49,2.38和2.19的三种合金,利用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晶间腐蚀、表面粗糙度测试以及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手段研究Cu/Mg的质量比对2024铝合金耐腐蚀性和化学铣切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腐蚀电流对2024铝合金的耐蚀性影响要大于腐蚀电势;随着Cu/Mg的质量比的增加,合金氧化膜厚度增加;当Cu/Mg为2.38时,合金的电化学腐蚀速率为24.3 μm/a,电荷转移电阻为23 662 Ω/cm2,晶间腐蚀深度为134.3 μm,化学铣切表面粗糙度为0.753 μm,此时综合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6.
针对铝合金(LY12)表面阵列微坑加工精度较低的现状,提出了采用双层模板电解加工铝合金(LY12)表面阵列微坑工艺.该工艺采用高电流密度的方法去除加工过程中的铝合金材料表面的点蚀现象,并使用非线性的硝酸钠溶液减小微坑的侧向腐蚀.通过对电流密度和电解液参数的合理优化,在铝合金工件表面得到形貌一致的阵列微坑.试验结果表明,在双层模板电解加工过程中,采用硝酸钠溶液作为电解液,并选取电流密度为25 A/cm2,可有效减小阵列微坑的侧向腐蚀,提高铝合金表面阵列加工的定域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化学浸泡试验、动电位极化试验及俄歇电子能谱(AES)研究了14种三价稀土金属离子对LY12CZ铝合金在0.1mol.1^-NaCl中性介质中孔蚀的缓蚀规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三价稀土金属离子缓蚀剂属于阴极沉淀型缓蚀剂,其缓蚀规律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镧系“四分组效应”,其中Ce^3+缓蚀性能最佳,铝合金表面的铈转化膜为多层结构。 相似文献
8.
稀土在含Cl~-介质中对铝合金孔蚀的缓蚀规律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化学浸泡试验、动电位极化试验及俄歇电子能谱(AES)研究了14种三价稀土金属离子对LY12CZ铝合金在0.1mo1.1~-NaCl中性介质中孔蚀的缓蚀规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三价稀土金属离子缓蚀剂属于阴极沉淀型缓蚀剂,其缓蚀规律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镧系“四分组效应”,其中Ce~(3+)缓蚀性能最佳,铝合金表面的铈转化膜为多层结构。 相似文献
9.
10.
11.
分别用失重法、电化学方法和表面分析等手段研究了 ZnBTA 对 6063铝合金在中性 NaCl 溶液中孔蚀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 pH 5—7,Cl~- 浓度为 0.5 mol·L~(-1),ZnBTA 用量大于 0.1m mol·L~(-1)条件下,样品浸泡 1 080 h,缓蚀效率达99%;ZnBTA 既可阻止孔蚀的诱发,又可抑制孔蚀的发展,对电极阴、阳极过程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显示出混合抑制型缓蚀剂的特征。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证明,ZnBTA 可以阻滞 Cl~-在铝合金表面的吸附聚集过程。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分析了ZnBTA 协同效应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铝合金经超塑预处理后的超塑成形实验过程。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温度和变形速度下,铝合金显示了超塑效应,并可直接成形复杂形状的工件。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海洋环境条件下铝合金点蚀比较严重问题,提出了基于空心阴极效应的离子氧化技术制备耐蚀保护层技术.在低频双极脉冲放电装置中进行铝合金氧化改性处理,温度控制在450550℃范围内,氧化时间为3 h.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手段对氧化层进行分析表征,实验表明可在铝合金表面制备20550℃范围内,氧化时间为3 h.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手段对氧化层进行分析表征,实验表明可在铝合金表面制备20500 nm厚的致密光滑的氧化层(Al2O3).在3.5%NaCl溶液中对未处理和离子氧化样品进行浸泡腐蚀实验,经过浸泡20 d后,未处理样品受到严重腐蚀,而氧化样品表面无明显腐蚀现象.由此可见空心阴极放电辅助离子氧化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铝合金的耐点蚀性能. 相似文献
14.
航空铝合金薄壁件高速铣削受力变形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了高速铣削航空铝合金薄壁件侧壁时切削力随铣削工艺参数变化的规律,给出了薄壁件侧壁高速铣削加工变形随铣削工艺参数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应用ANSYS软件对航空铝合金薄壁件侧壁高速铣削加工变形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进而提出了通过优化铣削工艺参数改善航空铝合金薄壁件高速铣削加工变形的工艺途径. 相似文献
15.
采用无涂层和PVD涂层硬质合金可转位刀具对高强度钛合金TC18进行铣削加工,研究了钛合金TC18铣削加工过程中刀具的磨损形态和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加工条件下,采用PVD涂层硬质合金刀具加工TC18钛合金的寿命较长,前刀面主要磨损机理为黏结磨损和扩散磨损等,刀具失效形式为涂层剥落和随之而来的前刀面月牙洼磨损,后刀面除了黏结磨损和扩散磨损以外,还发生了磨粒磨损;无涂层硬质合金刀具的寿命较短,刀具的失效形式为崩刃. 相似文献
16.
在钛合金的铣削加工过程中,切削力特性将对零件的最终加工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对用球头铣刀铣削钛合金工件的切削力特性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用球头铣刀对Ti-6Al-4V铣削加工的切削力数学模型,并通过编写程序求解得出了瞬时切削力及其变化规律;其次建立了球头铣刀对Ti-6Al-4V铣削加工的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获得了铣削过程中铣削区域的应力场、温度场等;最后设计并完成了切削力测试实验,将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正交分析.结果表明切削参数对平均铣削力影响程度大小的顺序为:轴向切深、每齿进给量、径向切深和主轴转速. 相似文献
17.
高速铣削TC6钛合金的刀具磨损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 CVD)涂层硬质合金刀具对α+β相钛合金TC6进行高速铣削加工,研究了PVD与CVD刀具在铣削TC6钛合金过程中的刀具磨损形态和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切削条件下,PVD涂层刀具后刀面磨损量更小,刀具寿命更长,更适合TC6钛合金的加工.其前刀面主要发生黏结磨损和氧化磨损,后刀面则为边界磨损,由于前刀面黏结磨损和后刀面边界磨损对切削刃的弱化作用,使得主切削刃发生了微崩刃.CVD涂层刀具寿命较短,其前刀面主要发生初期微崩刃和随之而来的月牙洼磨损以及黏结磨损;后刀面则为磨粒磨损,失效形式为涂层剥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