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九龙牦牛肌肉组织学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肌纤维的细度与密度以及肌肉肌纤维与结缔组织之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肉的品质。作者于1989年研究了九龙牦牛的斜卡、洪坝两类系14头2.5~6.5岁以上健康牦牛背最长肌的组织学特性,并与其它牛种相同部位肌肉组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九龙牦牛肌纤维直径为41.94~53.66μ,肌纤维密度为301.6~336.45(N/mm~2),并测定了不同年龄九龙牦牛背最长肌内肌纤维与结缔组织体积比(%)。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九龙牦牛的肉质细嫩,品质良好,为九龙牦牛作为肉用型牦牛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实验采用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检测了 8例男性 (3~ 16岁 )、8例男性 (18~ 45岁 )、5例男性 (5 0~ 6 5岁 )腓肠肌各亚部肌纤维型的构成和分布 ,结果表明 ,不同年龄组Ⅰ型纤维比例不同 ,分别为 (5 2 .5± 9) %、(5 6 .5±6 ) %、(5 8.4± 4.8) %。其中 3~ 16岁年龄组的Ⅰ型纤维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年龄组 (P <0 .0 5 ) ;而后两年龄组的Ⅰ型纤维比例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Ⅰ型纤维比例增加。从外侧头和内侧头亚部分析 ,只有内侧头深部 (3~ 16岁 )的Ⅰ型纤维比例 (5 2 .9± 8) %显著高于其它两年龄组 (P <0 .0 5 ) ;外侧头深部 (3~ 16岁 )的Ⅰ型纤维比例 (5 2 .3± 7.2 ) %显著高于其它两年龄组 (P <0 .0 5 )。而其它内、外侧头亚部 3年龄组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说明 3~ 16岁年龄组和后两年龄组肌纤维型比例有较大差异 ;18~ 45岁、5 0~ 6 5岁年龄组之间Ⅰ型纤维比例和内、外侧头各亚部之间Ⅰ型肌纤维比例差异不显著。本文还对不同年龄组肌纤维构成与肌功能适应的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不同生理节律下改变踏蹬频率的骑行实验,获得了如下结论:①臀大肌、股二头肌在早晨的肌电爆发点比下午早,腓肠肌在早晨的肌电爆发点比下午晚,而胫骨前肌、股直肌的肌电爆发点与频率有关;股二头肌下午的肌电结束点比早晨早;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的放电区间下午比早晨短.②频率增加引起臀大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股外肌肌电爆发点、结束点近似同步前移,但频率增加却引起胫骨前肌爆发点前移而结束点延迟.③臀大肌、股外肌、胫骨前肌、腓肠肌放电区域随频率的增加而发生显著波动,当频率处于80~90 r/min之间时,其放电区域较短,超出这个范围,则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高校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在做正、反手高远球技术动作时上肢主要肌肉(三角肌、背阔肌、腹外斜肌、肱二头肌、尺桡肌)的肌力特征。运用美国Delsys公司生产的无线GPS表面肌电测试仪对体育学院羽毛球运动员上肢主要肌肉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高远球技术动作参与运动的上肢肌肉发力最早的是三角肌、腹外斜肌和胸大肌,做功最大的是三角肌、肱二头肌和尺桡肌;反手高远球技术动作参与运动的上肢肌肉发力最早的是三角肌和背阔肌、腹外斜肌,做工最大的是三角肌、背阔肌和肱二头肌。2)无论是正手还是反手高远球技术动作,三角肌均为主要发力肌,做功最大,发力时间也最早。  相似文献   

5.
耐力跑训练对人体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肌肉活检技术,运用现代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扫描显微分光光度计定量的方法,对 6名普通受试者进行8周耐力跑训练.对训练前后右腿股外肌样本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发现,经过8周的耐力跑训练,慢肌(ST)纤维面积训练后较训练前平均增加35%(P <0.05);快肌(FT)纤维面积平均增加18%(P>0.05).由此我们得出结论:8周耐力跑训练对人体股外肌纤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慢肌纤维横断面积增大,对快肌纤维横断面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藏山羊产乳性能和乳酶及乳清蛋白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对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和山谷地区藏山羊的泌乳性能和乳清蛋白组分,及山谷地区域山羊乳酶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高原地区藏山羊产乳量平均为24.0kg,乳中营养成分含量(%):乳脂为4.8±1.2、乳糖为4.59±0.75、乳蛋白为4.87±0.61;山谷地区藏山羊产乳量平均为36.62kg,乳中营养成分(%),乳脂为5.3±1.5、乳糖为4.99±0.45、乳蛋白为3.08±0.48.山谷地区的藏山羊乳酶,LDH、AKP,R-GT和LP和活力分别为81.9±37.8、7.7±3.5、437.4±93.0、532.7±202.6单位,LP在体外可被10 ̄(-5)mol/L的硫氰酸根或乳酸根活化,经琼脂糖凝胶平板电脉,可将乳LDH分离出LDH_1、LDH_2和LDH_3三条带,各带所占有百分比分别为50.6±4.5、31.6±4.2和17.8±3;3.采用SDS-pAGE,乳清蛋白显示出五条区带,即SA、Ig-H、Ig-l,β-Lg和α-La。乳清蛋组分(%):高原地区藏山羊SA为6.6±3.0、Ig为22.9±6.5、β-Lg为47.5±9.1和α-La为23.0±10.6;山谷地区藏山羊相应为6.6±2.6、2  相似文献   

7.
在青藏高原测定高原型和山谷型藏山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高原型藏山羊初生重为1.53±0,1kg、母羔为1.41±0.1kg,2月龄断奶体重公羔为8.84±1.41kg母羔为8.71±2.12kg,周岁公羊为12.20±3.20kg,母羊为10.40±3.12kg,成年公羊为24.0±6.9kg,母羊为21.6±3.82kg;山谷型藏山羊相应为1.64±0.30kg,1.56±0.30kg,6.49±1.27kg,6.33±1.12kg,15.52±2.76kg,14.86±3.13kg,27.60±7.78kg,23.23±4.18kg.藏山羊体格较小,高原型大于山谷型。藏山羊的繁殖规律受分布地区气候的影响。在高寒地区高原型藏山羊母羊8~10月龄出现性行为,初配年龄18月龄。在气候温暖地区山谷型藏山羊4~6月龄出现性行为,初配年龄8~9月龄。高原型藏山羊发情周期为14~20天,发情持续期为1~3天,妊娠期145~159天,产羔率为85.61%,繁殖成活率54.24%;山谷型藏山羊相应为15~23天、2~4天、136~157天、135.53%、和118.42%。  相似文献   

8.
取引产后死亡的正常胎儿(32~40W,10个)食管,将其等分为上、中、下三段。对食管肌层骨骼肌纤维类型,进行光镜酶(SDH)组织化学和一般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胎儿上1/3段食管肌层由骨骼肌纤维构成;其肌纤维经SDH染色、光镜观察显示红肌纤维的结构特点;然而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则具有与白肌纤维相近的超微结构特征。这一研究结果,必将为肌纤维分类的多元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对进一步探索食管的生理功能也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对雌雄预成年和雌性成年肥羔型黑山羊(自贡型)肌肉的滴水损失率进行测定,为今后肥羔型黑山羊肉质的评定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预成年雌性肥羔型黑山羊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和臂三头肌的滴水损失率分别是1.46%、1.29%和1.33%,雄性的滴水损失率分别是2.76%、1.59%和1.95%;成年雌性羊分别是1.44%、1.30%和1.35%,肌肉的滴水损失率在不同部位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所以得出肥羔型黑山羊肌肉的滴水损失率,背最长肌最高,臂三头肌次之,股二头肌最低,且均比较低,反映出肥羔型黑山羊优良的肉质.同时也发现不同性别之间滴水损失率的差异和在不同年龄阶段失水率可能无明显变化,需进一步实验来证明.  相似文献   

10.
尼玛县绒山羊的生长发育和产绒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测定尼玛县藏山羊的生长发育和产绒性能,研究结果:羔羊初生重公羔为2.07±0.19kg,母羔为1.99±0.15kg, 公羔比母羔重约0.08kg,差异不显著(P>0.05);断奶重公羔为8 34±0.94kg,母羔为8.13±0.98kg,公羔比母羔重0.21kg, 差异极显著(P<0.01);周岁体重公羊为19.22±2.62kg,母羊为15.19±1.85kg;2岁体重公羊为28.11±4.09kg,母羊为 20.36±2.62kg;3岁以上公羊为36.66±5.89kg,母羊为23.31±2.61kg,周岁后体重在公羊与母羊间差异极显著(P<0.01);周 岁、2岁和3岁以上的体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产绒量周岁公羊为187.70±54.55g,母羊为175.61±33.90g,2岁公羊为 209.10±41.99g,母羊为191.10±31.20g,3岁以上公羊为324.00±80.20g,母羊为286.10±60.20g,产绒量在性别间差异极显 著(P<0.01),产绒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绒层高度在年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3岁以后生长发育和产绒性能 均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
王菊华研究员195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轻工业部制浆造纸科学研究所,此后一直从事与纸有关的研究.她在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史上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她坚持造纸起源的蔡伦发明说,并一直为之而努力研究和宣传.此外,她在造纸纤维分析方面以及造纸纤维显微分析仪的研发上都做出重大贡献.她主编的爯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爲和爯中国造纸原料纤维特性及纤维图谱爲,对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史和造纸原料纤维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王菊华研究员在中外学术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光纤传感器是近几年来出现的集光学、电子学为一体的新型传感器。本文主要介绍了光纤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特点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讨论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关键技术及其实现方法,概括性评述了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关键技术主要是包层泵浦技术、光纤融和技术以及谐振腔制备技术;研制矩形或梅花形等内包层结构的双包层增益光纤,采用并行侧向泵浦技术,制备复合型的光纤光栅谐振腔是解决上述关键技术的有效手段。另外,发展新结构的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是进一步提高光纤激光器输出功率,改善其性能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藏山羊皮肤组织学构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临产胎儿、1月龄、4月龄、6月龄、周岁和成年6个年龄组藏山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藏山羊皮肤表皮层厚度到1月龄时便基本达到衡定,真皮层厚度从临产到成年一直增厚,成年达最厚;皮下组织层发育与真皮层有相同的趋势。初级毛囊密度随年龄递增相对减小,次级毛囊密度临产到1月龄显著增大,1月龄后其密度相对减小,1个毛囊群中次级毛囊4月龄前发育迅速,4月龄后其发育基本停止;S/P一直呈递增趋势,6月龄以后基本达到衡定。网状上层中的胶原纤维直径4月龄前明显增加,乳头层中的胶原纤维直径从临产到成年一直明显增粗;弹性纤维直径1月龄前明显增大,1月龄后增大不明显。研究结果为合理适时地利用藏山羊板皮,和提高藏山绒的产量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活性炭纤维处理硝基苯废水,通过静态与动态吸附实验,测定了表观平衡吸附量、动态穿透曲线.研究表明该材料处理硝基苯废水吸附容量大,吸附速度快.研究了高温再生后活性炭纤维的表面纤维结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的变化,发现活性炭纤维在高温条件下炭微晶结构的重新蚀刻可能使比表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大.  相似文献   

16.
杨树无性系木材纤维长度和宽度的株内变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7个杨树无性系纤维形态的测定研究表明,前6、8、11年内7个无性系纤维长度在胸径处的变异不显,最大的I-69杨比最小的95杨纤维长度增加了6.6%。纤维长度和宽度在7个无性系中从髓心到树皮的径向变异均表现为显增加,但宽度增加没有长度增加显。纤维形态在株内纵向变异规律为:纤维长度在同一年轮内不同高度间的变异均是树干基部较小,随树高的增加纤维长度逐渐增加,树高增加到5.6m后纤维长度达到最大,随后波动较小,至17.6m又开始下降;纤维宽度在树干基部到3.6m的范围内较大,而超过3.6m后开始减小。回归分析表明,纤维长度与年轮及树干高度的关系可用多项式描述。树木生理年龄是影响纤维形态的一个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谐振式光纤陀螺由于其在小型化、集成化和高精度等方面比干涉型光纤陀螺占有优势,引起了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而光纤环形谐振腔作为光纤陀螺的核心敏感部件对陀螺信号的输出至关重要。本文分析对比了半长1.10 m,定长2.2 m,保偏耦合器偏振消光比为20 dB,分光比为50∶50的光纤环腔在相同室温条件下,不同匝数谐振谱线的谐振深度ρ、半高全宽(FWHM)以及光纤陀螺的输出信号包括动态范围、频率带宽、标度因数、系统极限灵敏度的各项陀螺关键指标,为定长保偏光纤环腔作为光学陀螺的核心部件提供相关指导。  相似文献   

18.
光子晶体光纤光栅是一种新型的无源器件,可广泛用于光纤通信系统、光脉冲压缩、传感器及滤波装置中.采用耦合模理论对光脉冲在光子晶体光纤光栅中传播进行分析,给出光子晶体光纤光栅的制作方案,提出了光子晶体光纤光栅在压力传感器、折射率传感器、应变传感器和射流传感器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光子晶体光纤光栅对温度的敏感性比传统单模光纤传感器要低2至3个数量级,光子晶体光纤光栅传感器系统不需要温度补偿,传感器系统更为简洁而具备充分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纤维艺术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可是很多人对纤维艺术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并且相当不确切,误认为纤维艺术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个艺术门类,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其实不然,从其发展的历程,特别是它名字的变更和使用的材料、技法来看,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古已有之,而且在改革开发后至今有着持续而蓬勃的发展.本文将对此作一简要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采用预应力织物增强混凝土簿板制作永久性模板或加固已有建筑,将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表层更加密实,抗裂性能更好,并且更有利于高性能纤维在簿板开裂前,充分发挥高强度高弹模作用;预应力方法使簿板刚度提高,有利于簿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协同工作。介绍了碳/玻混编织物复合材料的设计过程,从原料的选择,织物形成的方式,织物的规格以及浸润剂的选择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且对织物进行了简单的测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