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12”汶川大地震留下了大量的灾害遗迹。根据科学发展观,我们认为川西“5.12”特大地震灾害遗迹是旅游业开发利用的特殊资源。地震灾区坚持科学的灾后重建观,确定旅游开发的主题形象,打造出世界级的以地震旅游为特色的川西旅游胜地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和分类是地震灾区旅游恢复重建的前提。本文重点阐释了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分类问题,以期为川西旅游重建规划提供参考,并试图对《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分类系统作补充。  相似文献   

2.
现代城市防震减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人口集中,是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减少城市地震灾害损失时于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分析了地震时现代城市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从地震预测、城市防灾规划、建筑物抗震设计以及人民群众的防灾教育等方面探讨了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林业建设中,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最为严重的莫过于森林火灾。森林防火工作对确保森林及其生存其中的动物安全以及周围的居民的人身安全、促进林业的发展、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认识到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切实保障国家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加强对火灾的预测工作及检测工作的重视,从而增强森林防火预报的可靠性及准确性。并且还要以森林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科学的设置相应的公路网、隔阻网及通讯网等,从而有效地维护森林资源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王尚彦 《科技资讯》2013,(3):133-133,135
在我国西部贵州、云南、广西和四川等岩溶(卡斯特)分布区,6级以下的中小地震,往往造成比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俗称"小震大灾"现象。地震灾害主要由次生地质灾害和房屋建筑抗震能力不够造成。在中小地震作用下容易形成地震此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地貌、岩石类型、岩层结构特殊。居民主要集中在易受次生地质灾害破坏区也是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从森林火灾发生的严重性来看,对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会造成人员的伤亡,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森林防火工作加强实施就愈来愈重要。基于此,本文先就森林火灾发生的特征以及防火的意义加以阐述,然后就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以及火灾控制措施详细探究,希望能从理论层面的深化研究,为实际防火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唐龙超 《科技信息》2013,(14):393-394
地震是一种偶然荷载,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与毁灭性。近年来地震灾害造成桥梁工程的严重破坏,导致震区交通路线的中断,救灾工作开展非常困难,次生灾害加重,从而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城市立交桥的地震破坏引起的次生灾害更为严重。桥梁的动力特性是分析结构地震反应的重要基础数据。本文以某城市立交曲线桥梁为背景,重点研究了不同曲率半径对桥梁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为今后该类桥梁设计选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特大地震,以及地震对林业造成的破坏,从地震灾区中林业生态恢复的重要性入手,说明了地震灾区中林业生态恢复作用,然后从技术性和政策性两个方面对地震灾区中林业生态恢复规划进行了分析研究,技术性方面提出了基于ArcGIS Engine的林业生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原则、设计内容,另外从政策方面探讨了地震灾区中林业生态恢复规划。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森林资源破坏严重。因此,加强我国森林管理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对国有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在这方面,需进一步健全各项森林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制止乱砍滥伐。  相似文献   

9.
黄培军  王绍勇  龚臣 《甘肃科技》2011,27(19):149-151
地震灾害长期以来危害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往往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以及公路桥梁等各种设施的破坏倒塌和人员伤亡。因此,对大跨径桥梁结构的抗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阐述了桥梁地震分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非线性、结构阻尼、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等;同时论述了结构抗震方法的演变和每种方法的优缺点;此外,对抗震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说明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近断层地震动与汶川地震灾区滑坡破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都江堰、彭州、绵竹、绵阳、北川、青川、平武、江油等重灾区和极重灾区的30多个地震滑坡灾害点进行的滑坡灾害现场测绘、灾害信息数字影像采集、地震滑坡灾害评估工作,发现灾区滑坡破坏模式主要以崩塌破坏或者崩塌破坏诱发的崩滑式破坏,而纯粹滑动式破坏较少,同时灾区滑坡破坏特征与近断层地震动效应存在密切联系,近断层地震滑坡与远震滑坡在灾害机理与破坏形式上存在明显区别,有必要在今后研究工作中针对近断层地震动的大脉冲效应、SH波、崩塌破坏特征展开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1.
吕丽 《科技信息》2009,(10):335-336
本文拟从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灾害中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初步探讨了从地震灾害发生之前、发生期间和灾害之后三个阶段,图书馆应该如何应对地震灾害的发生,减少地震灾害对学生和学校所造成的损失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提高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结果的精度,对提高政府地震应急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人口密集区,中强地震往往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地震灾害人口易损性指的就是某地区地震灾害发生后可能造成的人口的损失程度,地震灾害人员易损性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对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和老幼人口比例3个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提出科学掌握人口的分布规律,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为地震灾害人员伤亡预评估模型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遵义科技》2009,37(2)
1 地震灾害知识 1.1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答: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瞬间发生、破坏剧烈、监测预报困难、次生灾害严重、社会影响深远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孙全伶 《科技资讯》2007,(34):166-166
本文阐述了国外、国内破坏森林引发自然灾害的现状,从而引出森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提出有效控制破坏森林资源现象的对策,以期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做出一些贡献,取得明显的森林保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森林资源有限,并且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而如何给森林生态效益提供者实施补偿,实现生态公平,这不仅对保护森林资源意义重大,而且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森林生态效益的概念范畴出发,在研究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需要在补偿标准、资金来源渠道等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不断消减,森林资源急剧下降,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森林消减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森林火灾、病虫害、大气污染和滥伐、盗伐.1987年5月大兴安岭的一场特大森林火灾,受灾面积超过百万公顷.1988年广西也多处发生森林火灾,损失十分严重.虫灾突出的是松毛虫、松突圆蚧、材线虫,使大面积森林受到毁灭性的危害.近年来重庆地区的酸雨造成森林的成片死亡和多种树木的生长衰弱而濒于枯萎,是大气污染造成的.但是破坏最严重,也是最不应该发生的是滥伐和盗伐.对此,中央曾一再发布制止破坏森林  相似文献   

17.
地震和降雨耦合灾害分布与长期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震后灾区强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造成了灾难性损失,成为灾区新的威胁。通过对西昌7.5级地震灾区鹅掌河流域进行灾害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流域内灾害具有地震灾害效应。灾害表现为沿断裂带呈条带分布且集中于东盘,地层倾向性,滑坡堰塞形成S型河道,微地貌效应和灾害链式效应。2区域内7.5级地震后以中小地震为主,降雨量变化平稳。灾害具有长期活动性,表现为崩滑的频繁发生,鹅掌河成为高频泥石流。地震和强降雨耦合作用成为诱发区域灾害的根本原因,因此建议加强灾区雨季的监测预警能有效防治灾难性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18.
陇南市是甘肃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而处在陇南山区的康县是本区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县区之一.康县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它们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粉尘和有害气体、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和水质,减少灾害的发生,对生态起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但近些年随着不断增长的经济和人口对森林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本文通过对康县森林与降水涵养关系,坡向与海拔影响下的水文等自然因素,探讨森林生长的优势以及与这些因素的相关性.从而为康县提高森林覆盖率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消耗不仅破坏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同时也使能源出现了严重的短缺。如何更好的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对生态系统进行改善成为了当前林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森林资源的依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必须,因此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加大森林执法队伍的建设,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世界范围内54次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有8次发生在我国。近十年来,我国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地震灾害对经济和社会的威胁与破坏程度将不断上升。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巨灾风险保险机制的发展相对迟缓,亟待完善。此次汶川地震就突显了我国巨灾风险保险机制急需完善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