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晋代“引礼入律”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秋红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22(4):31-33
晋《泰始律》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较为典型儒家化法典,“引礼入律”是晋代法律发展的重要特点,它在《晋律》中有突出表现:刑罚实用上“准五服制罪”原则的确立;保护士族、官司僚政治、经济特权的政治经济立法以及维护等级秩序的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等。其产生根源有:从文化根源看,是因为礼有区分贵贱等级、定分止争的功能;从政治学方面看,司马氏所建立的是门阀士族统治,所以任用儒家制订、解释法律;从经济方面看,民本思想是礼的重要内容,“引礼入律”有助于恢复经济、安定民心。 相似文献
3.
4.
郑日金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21(4):50-53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是共产党员党性锻炼的集中,凝炼,简明,便于掌握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对党性锻炼具有对应性的指导,中在个人整体素质上如何增强创新力,人格力和凝聚力,在思想和世界观上如何树立紧定的发展观,崇高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工作实践和具体行动上如何铸炼走有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的“铁心”,在形形色色文化生活中需要恪守的“铁纪”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铁劲”,等等。 相似文献
5.
周瑞忠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80-85
讨论在土工试验中引进非线性模型相似律的技术困难问题,提出用分段增量型应力比值法来克服这些困难.在此基础上,完成了60组大比尺模型试验任务,获得了系统规律性,与理论研究及工程现场实测资料相对照,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土压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修辞中的语义和谐律问题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修辞要以语义和谐律为基础,但并不是严格地恪守语义和谐律。修辞中经常会有语义不和谐的现象存在。这种语义上的不和谐不仅没有造成理解的障碍,反而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效果。这是因为,修辞可以通过构式压制等机制来对语义和谐律进行补偿。语义和谐律应该从广义上来理解。修辞中的语义和谐实际上是一种整体顺应。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介绍了PCM编码中A律编码以及其13折线法量化的思想,并通过Matlab编写了实现13折线法量化的程序,通过实例来验证了这种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庆云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26(4):52-56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之后,中央王朝采取政治、军事、法律等多种手段调整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复杂的民族关系。《属邦律》和《蛮夷律》是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对民族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主要依据。秦汉之后,民族关系的法律调整已经被纳入整个社会管理体制之内,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0.
古人认为音律是天、地、人三才所构成的宇宙之根本法则的体现.汉代是律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因三分损益法带来的音程不均值问题和十二律还宫困境困扰着律学家的同时也催生了律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为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易学家、律学家京房从宇宙论"气数一理"和蕴涵周而复始之义的"复"卦的启发下,突破了"仲吕极不生"的束缚,提出了六十律理论,... 相似文献
11.
关晓武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6):754-757
结合汉及以前的数值记数法,对《史记·律书》中记载的数据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另一种解读方法,认为它可能是将无单位量纲的(以81为黄钟律数生律所得的)十二律律数转化为以寸、分表示的有单位量纲的律长而得到的.对其中的7个非整数律长取到寸、分及分的约数,约数的分数部分统一以3为分母,舍去分子上的非整数部分.这样所得各律律长数据与原文数值吻合得较好,相互之间的联系痕迹也很明显.《史记·律书》"律数"节记载的律长数值与同节所记的五音律数是一致的,皆为三分损益法生律. 相似文献
12.
13.
赵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3(1):91-95
通过对奇民性和大范围时空热性质的讨论,指出奇点定理是破缺广义热力学第三定律的结果。广义第三定律表明,时间没有开始和结束。 相似文献
14.
讨论单个凸守恒律初边值问题的粘性消失法的整体误差估计 ,其中初始值和边界值分别是递减和递增的具有有限个间断点的分段常数函数 .无粘问题的弱熵解是含有有限个激波的分片常数函数 ,且含有激波的相互追赶及激波与边界相撞两种相互作用。使用匹配方法证明了在L1-范数下粘性解与无粘解间的误差界是O(ε) . 相似文献
15.
运用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和相对过剩人口论的原理。结合闽东南地区经济运行状况对该地区的奥肯定律变异与“民工荒”和“用工荒”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其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荀子所说的“后王”是理想之王,而非单纯的时间性概念。因此,“法后王”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历史进化论,荀子所说的“法后王”并不排斥“法先王”,其本质是“尊先王而法后王”。 相似文献
17.
丰厚的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就蕴藏在如烟似海的汉语词语意义之中。词义与文化意义之间具有全方位相互通达的关系,"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因此,从词义出发对抽象的法律文化精神作研究,就是可行和必要的。本文拟从词语意义及其历史演进两个方面,来挖掘词语蕴涵的法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明代著名律学家王邦直的专著《律吕正声》,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乐理哲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律学观中的乐道、天道与人道;二是"律历同道"观及其对自然之"天"的重视;三是乐律之度量规制与"天人合一"的律学观;四是"天人合一"律学观中的律以辅政思想。"天人合一"包含了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深刻思考,它所追求的终极性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它渗透于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许多思想智慧,对当代文化生态建设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郑日金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7,(5)
在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转型及跨世纪的历史条件下,青年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表现在以超常思维启迪社会、以独立人格贡献社会、以创新文明影响社会和以群体建材推动社会等方面;社会对青年进步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则表现为用生存竞争锻炼青年、用多极现象激励青年、用目标规范引导青年和用改革胜境优化青年等。把握好诸如此类的“互动律”,对社会对青年都大有补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