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社会在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人们的生产、生活样态正在经历着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过渡到当前信息文明,人类正在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从占有土地、占有金钱资本到占有知识,人类的财富概念正在不断发生反转、变化。新经济时代所特有的复杂性、多元化及突变性,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市场需求推动都对社会综合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亦使得  相似文献   

2.
王勇幸 《广东科技》2007,(11S):12-13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郑重地提出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引起与会代表乃至全社会的共鸣。其中,党代会政治报告中首次亮相的“生态文明”,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有评论认为,这些新词汇的背后,体现了一系列创新的理论、创新的举措和创新的观念。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广东科技界专家为广大读者深度解读。[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大学的功能是探索真理、研究学问、创新知识、培养新人,其文明程度和文化程度总是整个社会的制高点;大学通过文化传播、规则传播、人才传播、制度传播等形式,扩散文明、引领社会文明进步,是"社会文明极"。但过度商业化的侵袭和改革滞后,使中国大学的"社会文明极"地位有所失落。必须通过重建大学理念、重塑大学宽松自由的办学环境、重构大学内部管理体制、重树大学校长的职务理想和文化自觉、重觅文人的"内省"传统等,使大学的"社会文明极"地位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4.
一 制度文明在社会文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度产生、存在、发展的原因是人类社会在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过程中 ,对自身各种关系的固定和行为的规范 ,它们构成了社会的基本框架 ,反映、导向和制约着社会生活 ,对社会物质与精神的生产生活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 ,制度文明在社会文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 制度文明对物质文明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在物质文明的生产过程中 ,制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在于将人们改造自然的行为予以规范、制约和协调 ,使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成为一种集体的、有序的行为。制度可以校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  相似文献   

5.
对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关键因素及趋势进行系统诊断基础上,构建基于市场-政府与社会多元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逻辑框架,克服市场主体短期利益取向导致的产业粗放型增长、政府条块分割引起的碎片化管理与和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缺失带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困境。为此,构建基于"市场-政府-社会"框架的生态文明建设网络结构和协同行动体系,通过责任、组织协同和资源整合优化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共丽水市委书记陈荣高前不久在市纪委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题为《坚定不移实施“两创”总战略 为全面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目前,就丽水如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两创”总战略的实施增添新动力和新内涵,记者专程采访了陈荣高同志。  相似文献   

7.
叩访美利坚     
有容乃大美国在三个方面居于全球首屈一指的地位:经济、军事、科技方面,美国在开创性的尖端领域保持着全面领先的地位;在文化方面,虽然有些粗糙、仍有着较强的吸引力。所有这些,使美国具有一种任何其它国家都望尘莫及的政治影响。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坐标最根本的还是他的经济。美国雄居超级经济强国的头把交椅。多年来,经济保持了3%左右的增长、通涨在3%左右,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1998年国民总产值超过80000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近30000美元。据专家预测:美国经济还很年轻、富有生气,未来200年内仍将稳坐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宝座。今日美国应该是人类的杰作。美国之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基于心态文明。把心态文明建设乃至社会建设贯穿到生态文明建设中,这是当前社会建设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通过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以及社会管理创新的协同等途径把社会建设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推动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文明是人类在改造社会、完善自身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所有的积极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成果以及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进步状态.社会文明具有结构性、动态性、世界性、民族性等特点.要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文明的战略目标,应在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引导社会自治、推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0.
张丹 《科技信息》2009,(23):175-175
物理学给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提供了精神财富。物理学的高技术和强渗透性也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类发展史各个阶段都都物理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物理学促进了各个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说过:"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如何将人的社会关系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图形勾画展示,看起来是件难事.笔者经过多年苦思冥想,勤读博采,终于领悟出从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再远瞻未来社会,人类社会经过了一个从圆形的"自然人"社会到"金字塔"式的文明社会再到复合式球形的"天人合一"式社会的发展"三部曲".  相似文献   

12.
我党的“三个代表”,与现代中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息息相关:即为其必然要求,又是其根本保证。“三个代表”与三项文明,无不相辅相成,具有具体性和历史性,二者80年历史演进,伴随两大理论成果实现了两次重大飞跃,积累了四点重要经验。“三个代表”现状与社会文明建设现实需要,既相适应又不够协调,尤为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促进二者良性互动,必须迅速而有效地采取三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高技术创新和创新的社会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技术创新已成为现代经济最富于竞争活力的源泉。由于创新本身“包括了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和商业的一系列活动”,这使高技术创新除了受创新机制本身条件的制约之外,还要受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在内的外部条件的制约,因此,营造一个适合高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在当前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明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重大课题,一直是中国历代哲学家、思想家极为关注、议论最多的思想主题,尤其是儒家学者的所思、所议、所论,其中有许多是关涉政治的问题。这就使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主流、主干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思想丰富而深邃、博大而精微。当下,世界各国的学者都在纷纷议论,瞻望人类未来的前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虽然见仁见智,但是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特别是儒家思想必将会对政治文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必能在当代社会大放异彩,再造辉煌,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15.
交通运输科技发展与人类行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敏 《科技信息》2011,(30):206-207
交通运输科技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梳理了从车轮、独木舟开始的古代交通直至以汽油机、内燃机等为代表的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着重分析由交通运输科技发展带来人类社会的影响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人类文明的每次转型都伴随着社会的重构,世界正走向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将再次被重构:经济形态、生活方式、政治格局都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要抓住生态文明的机遇,扬弃工业文明,作未来生态文明时代的强国.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型社会中,作为传播先进文化重要阵地的图书馆,如何充分依托文献信息资源优势,更好地为当地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本文联系大理州图书馆的具体工作,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文明服务、拓宽服务领域及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等方面的有效尝试和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乡风文明建设能够提升乡民的精神状态,增强乡村的经济能量,凸显乡村的社会地位。尽管近些年乡风文明建设已经获得长足进展,但由于社会责任不明确,导致了乡村文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乡风文明管理主体时常缺位,乡风文明权利主体素质偏低,乡风文明社会价值缺少追问等等问题。明确社会责任,动员社会力量,加大乡风文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评估体系,确保乡风文明管理主体到位;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乡风文明权利主体意识;统筹城乡文明,彰显乡风文明社会价值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纪占武 《科技信息》2011,(19):I0067-I0067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生命整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自然科学技术,在劳动分工中相应建立了一定的关系,形成了社会技术。社会技术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全新的发展观,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20.
建筑设计初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当代城市建筑设计所面临的历史拷问和美学思考并结合作者近年的工作实践探讨了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在学习建筑设计初期,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和积极的审美观,其次应对建筑师负有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有清醒的认识,再次应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对建筑方案进行理性思考,尤其是从结构及设备专业的角度思考建筑可行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