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综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及近年来的研究现状。方法:通过对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相关献的回顾、总结VEGF及VEGF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结果: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中占有重要地位,而VEGF在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因素中起到最关键的作用。结论:VEGF是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刺激微血管因子,针对VEGF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给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肿瘤新生血管抑制剂——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是两种内源性肿瘤新生血管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肿瘤内皮细胞的生长达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防止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目的。作为两种最有前途的肿瘤新生血管抑制剂克服了肿瘤化疗过程中产生的耐药抗药性。文中对这两种抑制剂的结构与功能及应用研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血管生长因子作为一种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虽然其作用机制还不明确,但由于它的强烈的促血管生长活性,及与肿瘤的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现已在创伤愈合、生殖健康、消炎及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技术特点和其在临床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方法:45例行三维动态增强MRA检查的患者,其中血管病变28例,肿瘤12例,正常5例,分为颈部、胸部、腹盆部、上肢及下肢5部分。经静脉注入Gd-DTPA,三维FSPGR序列冠状位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血管,其中下肢血管11例采用三段移床法扫描,能一次全程显示腹盆及下肢血管树情况。结果:靶血管显示优者28例,良者15例,差者2例。优良率为95.6%。结论:三维增强MRA对颈、胸、腹盆部、上肢及下肢大血管病变显示良好,不但能清楚显示血管本身病变、病变与血管关系、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而且在血管侧枝循环方面甚至优于DSA。特别是三段移床动态扫描腹盆部及下肢血管,能一次全程显示从腹主动脉分叉到足部的动脉血管树,更直观、整体。对腹盆部肿瘤患者,能较好的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颅内肿瘤中,以胶质瘤和脑膜最为常见。前者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40%~45%,由于其多呈浸润性生长,可发生坏死、 变性、出血,钙化,故可形成复杂的CT表现,脑膜瘤约占15%左右(2),尽管其有典型的CT表现,诊断不难,但CT不能显示肿瘤血管状况及邻近的血管改变。因此,术前进行能反映肿瘤及其邻近血管结构特征的DSA检查, 对此类疾患的诊断及处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56例颅内肿瘤患者的DSA 资料,以探讨DSA应用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56例病人,男34例,女性22例。年龄14-72岁。 排外血液病及心、肝、肾等疾患,…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脉冲结合低剂量顺铂的电化学疗法(ECT)治疗裸鼠SKOV3细胞异种种植瘤.6个疗程后,电化疗组的抑瘤率、肿瘤减小比例均高于仅用电场组的各数值,与药物组和对照组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剥离肿瘤比较发现:电化疗组和电场组肿瘤表面几乎没有血管分布,对照组的血管则非常丰富.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病理切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受体KDR,结果表明,经过电场处理的肿瘤的VEGF受体KDR明显下降,肿瘤血管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  相似文献   

7.
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归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血管生成。这个假设最初由Folkman等[1]提出,主要依据是:(1)体外培养的肿瘤体积只能在1~2mm3,而植入鼠体内体积可迅速扩展到数立方厘米;(2)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分裂有限;(3)体外培养的器官无血管。之后,Hanahan等[2]又提出了“血管形成的开关平衡假说”,即血管形成过程依赖血管生成因子与抑制因子的调节。目前,研究肿瘤治疗的一个新方向是抑制或破坏新生血管的形成,切断肿瘤生长和转移所依赖的“命脉”。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在以下4个方向进行;(1…  相似文献   

8.
中药对肿瘤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恶性肿瘤的无限制侵袭性生长及其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抑制血管生成是不同于常规的肿瘤治疗新策略,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是个多步骤过程,目前已进入临床的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有数十种,许多有抗肿瘤活性的中药的有效成分,如:人参皂苷Rg^3、鲨鱼软骨生成抑因子(SCAIF)等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高频小动物超声观察人 BT-B 膀胱癌和人 Huh7 肝癌两种皮下移植瘤的血管生成情况,探讨超声 造影评价肿瘤血管生成情况的价值。 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建立人 BT-B 膀胱癌和人 Huh7 肝癌两种皮下移植瘤模 型,采用高频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的多种超声模式观察两种肿瘤内部结构和血管特性;采用探头式活体激光共聚 焦观察肿瘤的小血管数量和大小;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肿瘤的血管标志物 CD31 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 结果 两 组裸鼠均成功荷瘤。 B 超模式显示 Huh7 与 BT-B 皮下瘤均为不均质低回声结节;彩色多普勒模式及频谱多普勒模 式显示 BT-B 皮下瘤血流信号和血流速度多于 Huh7 皮下瘤;超声造影显示 Huh7 肝癌组血管分布紊乱,BT-B 膀胱 癌组血管分布呈“分支状” ,与探头式活体激光共聚焦结果及病理结果一致。 超声造影参数峰值强度( PI) 与 MVD 呈正相关( r = 0. 844,P<0. 05) 。 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更好地显示肿瘤血管的分布情况,且 PI 与病理 MVD 呈正相 关,可提示肿瘤血管的增殖情况,可以作为无创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10例,均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大囊小结节型肿瘤,在MRI表现为囊性病灶及附壁结节,实质型肿瘤表现为实质肿块,偏心性囊变,异常血管流空和显著强化。单纯囊型肿瘤表现为囊性病灶。结论血管母细胞瘤的MRI特征表现是囊肿和壁结节、异常血管流空效应以及肿瘤的异常增强。MRI是诊断血管母细胞瘤的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近年研究表明 ,有一组血管肿瘤 ,其生物学行为和组织结构介于良性肿瘤 (血管瘤 )与真正的恶性肿瘤 (血管肉瘤 )之间 ,即具有交界性 (borderline)或中间性 (intermediate)肿瘤的性质 ,此类肿瘤称为血管内皮瘤 (hemangioendothelioma)。至少有以下类型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Kaposi型血管内皮瘤、网状型血管内皮瘤、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多形性血管内皮瘤、复合性血管内皮瘤等。该文详细描述了这组疾病的发病、形态学特点以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要点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因子(VBGV)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与头颈肿瘤发展及转移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2例头颈恶性肿瘤、20例头颈良性肿瘤、16例头颈部无瘤组织石蜡标本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微血管密度(MVD).头颈恶性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及MVD明显高于头颈良性肿瘤及头颈无瘤组织(P<0.05),转移组比较非转移组高(P<0.05).此外,在头颈肿瘤的发展及转移中VEGF的表达及MVD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398,<0.05).VEGF与头颈肿瘤血管生成有密切关系;VEGF的表达和MVD的增高对头颈肿瘤发展及转移有促进作用,其检测有可能作为头颈肿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的高凝状态与肿瘤的侵袭、增殖和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凝不仪可以使肿瘤细胞包裹在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的聚合物中,逃避免疫监视,而且还可直接导致凝血酶的产生,通过活化多种信号传导机制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14.
内皮抑素是目前已知最强的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它对以肿瘤血管为代表的活跃增殖的血管内皮细胞有强烈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且无毒性、无耐药性,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与肿瘤新生血管类似,内皮抑素已成为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性眼病的一种潜力药物.该文将结合内皮抑素的结构特点,围绕其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着重对其可能用于角膜新生血管发生及治疗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PM2.5引起的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和转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M2.5指直径≤2.5 μm 的颗粒物质,它很容易穿过呼吸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可诱发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已成为恶性肿瘤新的诱因。近年研究揭示,PM2.5可刺激肿瘤细胞合成和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介导的肿瘤血管新生;并可激活肿瘤细胞,使其通过血管生成拟态直接形成肿瘤血管;还能使肿瘤干细胞向肿瘤内皮细胞转化,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此外,PM2.5可促进肿瘤细胞及其他多种细胞分泌趋化因子和白细胞介素,招募骨髓和血液中白细胞进入肿瘤组织,诱发局部慢性炎症反应,诱导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化(EMT)的发生,增加肿瘤细胞干性、迁移和转移能力;还可破坏血管稳态,增加血管通透性,为肿瘤细胞的转移打开方便之门。PM2.5在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和转移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至今对其作用机制知之甚少。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PM2.5诱导的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及转移机制,能为PM2.5引起的恶性肿瘤防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新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小脑肿瘤切除术是采用后颅窝正中切口入路,但对于小脑山顶及上蚓部的肿瘤,由于其深在的解剖位置及复杂的血管结构,此入路操作上确有困难且损伤较大。我院近年来根据MRI的表现,采用了枕下—小脑天幕上入路切除小脑山顶及上蚓部肿瘤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  相似文献   

17.
肿瘤血管形成过程极为复杂;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又称血管渗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ty factor, VPF),是一个高度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它能诱导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编码其相应的受体书异性地与其受体结合,通过旁分泌机制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与发展。本文综述近年VEGF及其受体在胶质瘤血管形成及抗胶质瘤血管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1VEGF的结构和功能 VEGF相对分…  相似文献   

18.
肿瘤电化学疗法的体外实验梁基选,张长弓,苏金华,陈宝 (抗癌中心)肿瘤电化学治疗是根据瑞典放射医学专家Nordenstrom提出的血管-间质闭合电路理论,开展的一项新的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方法。主要是将正负电极分别插入瘤体及周围组织,形成电回路,干扰肿瘤...  相似文献   

19.
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聚焦超声消融肝脏肿瘤时,大血管存在于肿瘤附近不同位置对温度分布以及热剂量分布的影响.建立基于大血管对流效应的生物传热模型,基于不同的加热方案进行3-D温度瞬态仿真.仿真针对四种情况进行计算:模型中无血管,血管分别距离肿瘤1mm、2mm、3mm.仿真结果表明使用聚焦超声进行快速加热可以使能量集中在目标治疗区域.但是当肿瘤组织的近距离内(1mm)存在大血管且加热时间较长时(〉2s),肿瘤组织靠近血管的边界部分仍然会受到大血管冷却效应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导致肿瘤治疗不彻底.当肿瘤距离大血管3ram以上时,大血管在聚焦超声治疗中的冷却效应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王浩杰  刘东华 《科技信息》2014,(10):200-201
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积极的诊断及控制恶性胸水对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肿瘤浸润或转移至胸膜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升高、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以及血管通透性的增高等是恶性胸腔积液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内皮抑素(ES)为内源性抗血管生成物质,其表达水平与多种恶性肿瘤的进展和预后有关,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内源性血管生长抑制剂之一,近年来ES为癌性胸水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被许多学者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旨在介绍ES在癌性胸水诊断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