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加快小城镇经济发展是国家推进农村城市化的重大战略,是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繁荣的重要举措。小城镇经济在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开拓农村市场,带动小城镇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综合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的启动,加快发展小城镇经济,对于推进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凸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就更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连接着农村和城市,是城市化的农村,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小城镇建设的研究,指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从而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科技与经济》1996,(2):13-17
南京农村小城镇建设综合研究报告课题组(一)在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小城镇的兴衰起落,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市的小城镇建设起步较晚,但近两年全市上下都很重视,效县各级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加快奔小康、建设现代化的重大...  相似文献   

4.
在实现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不足,小城镇建设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针对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制度创新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对发展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我国现阶段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农村城镇化主要形式和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在农村城镇化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景观生态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农村城镇化形成发展的生态过程与空间格局的内在联系,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潘世刚 《科技信息》2007,(27):278-278
党的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但是,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抉择韩亚珠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是历史的必然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已突出地将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提了出来,要求伴随它的发展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以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过于分散的布局,实现相对集中,连片开...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地小城镇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发展小城镇成为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如何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成为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指出我国农村城市化的主要形式是小城镇建设发展。从动力机制角度分析了西部小城镇建设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动力机制的“五层次论”,即非产业的形成聚集,人居环境优越,农村工业化过程,比较利益驱动,以及政策导向和政府支持,最后指出西部落后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方向、措施。  相似文献   

10.
汪敏  汪健 《科技咨询导报》2010,(31):233-234
小城镇建设,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农村向城市社区演变为城市的社会途径,又是社会文明、发达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浙江省100个中心镇之一的桐庐县分水镇,积极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在着力培育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增强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和城镇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功能上,引入经营城市新理念,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使得分水镇的城镇建设不断加快,城镇面貌得到改善,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得到了协调和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专业镇是促进县域经济崛起和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该文主要以广东省专业镇为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研究工业专业镇、农业专业镇和服务专业镇的时空演变过程,重点分析专业镇布局的边缘特征和聚类特征,并从就业密度视角解析镇域经济发展与专业镇空间集群的空间关系,提出政策启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 广东省60.6%的专业镇主要为工业专业镇,且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和粤东地区,而农业专业镇主要分布在欠发达的粤北地区,服务专业镇数量最少;2) 广东省专业镇的空间布局符合空间界面理论,在空间上主要形成了珠三角集群、江门—佛山—中山集群和东莞集群,呈现出“雁群效应”;3) 广东省就业空间呈现出多中心态势,镇域就业密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粤东地区,与专业镇的空间集群具有较强的空间一致性,而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河源、韶关、清远等粤北地区.最后提出了强化对口帮扶和跨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健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以现代科技促进农业专业镇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发展小城镇经济,加速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加快小城镇的发展,要有全局和统筹观念。如何确定小城镇的发展目标,进行正确的功能定位是关键所在,其中如何使用科学的方法编制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对小城镇产业健康和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构建小城镇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 GIS 空间分析研究徐州小城镇发展质量的水平与格局。结果表明:徐州小城镇发展整体质量水平较高;具有鲜明的核心外围式和沿主要交通带分布的格局特征;在整体和局部上有正向空间关联特征,但大部分乡镇表现为无显著性空间相关性,城郊地带的小城镇发展相对缓慢,县城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弱,县城边缘成为小城镇发展质量低谷地带。  相似文献   

14.
受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状况的影响,广西小城镇发展极不平衡,分布总体上东密西疏,且有明显的沿河流和交通干线及平原分布的特征,并形成四大城镇空间发展区,构成了广西小城镇的网络结构系统;针对小城镇发展腹地特点,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发展重点也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产业集群推动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历程,产业集群对小城镇建设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是小城镇兴起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提升了小城镇整体的发展水平;推动了小城镇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等等.今后,我国小城镇发展产业集群,要注意: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小城镇功能建设应从重视"基础设施功能"向重视城镇的"要素聚集功能"建设转变;提高小城镇产业集群的技术含量;增加小城镇产业发展种类,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提高集群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强产业集群小城镇的环境保护;等等.  相似文献   

16.
以住建部公布的40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数量模型,从自然地理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2个维度分析特色小镇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自然属性空间分布特征看,特色小镇以胡焕庸线为界,其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在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形成显著的高密度核心圈层.从社会经济属性空间分布特征看,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人口规模呈现“高-高”集聚的特色小镇,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周围,而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特色小镇社会经济属性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超过45%的特色小镇缺乏中心城市辐射.针对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应从空间差异化的视角对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广东小城镇数量不断增加,但镇区人口不多.小城镇建设水平低,集聚功能差,就业机会和商机缺乏,致使农民进城的预期收益低于其进城成本,进城动力不足,深层次原因在于制度上的缺陷.改变现行的落后制度,吸引农民进城是今后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以江苏省阜宁县益林、东沟镇为例,在列举了城镇一体化的4种模式后,对两个城镇一体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将城镇一体化的动力归结为3类,即自然生长力、经济驱动力和政府调控力,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城镇一体化的动力模型,初步揭示了城镇一体化的动力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以住建部公布的40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数量模型,从自然地理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2个维度分析特色小镇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自然属性空间分布特征看,特色小镇以胡焕庸线为界,其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在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形成显著的高密度核心圈层.从社会经济属性空间分布特征看,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人口规模呈现“高-高”集聚的特色小镇,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周围,而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特色小镇社会经济属性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超过45%的特色小镇缺乏中心城市辐射.针对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应从空间差异化的视角对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沿时间顺序,探讨了南充地区城镇的形成与演化.根据各时期建制城镇的数目、人口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指标,首次将地区城镇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并概括出了区内城镇形成与发展的四大特征,提出地区今后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四项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