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术语研究》2010,(3):58-60
中天法 transit method通过观测中天时的恒星来测定天文经度、天文纬度或天文方位角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二十四气中星图》一书出发,分析江蕙的天文活动,指出其删订工作主要是添加星图上的星官、修改星官所含恒星的相对位置、对歌诀文字进行修补等,并通过书中仍存在的错误分析其删订工作;同时结合书中记载的叙言和题辞考察其天文活动的学术渊源及支撑、受到的评价及其评价环境.一方面探讨其天文活动的意义在于以女性身份从事天文工作,其活动有助于识星方面的天文知识传播,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天文专业水平,专业环境氛围薄弱,以及不以传播天文知识为出发点等境况.最后讨论了江蕙的天文活动及其反映的清后期民间天文传播的3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北宋初年,官方天文机构面临"畴人子弟分散"的严峻境况。为组建新政权的天文伎术官班子,朝廷采取了任用前朝官员和从民间征辟新人等方式大量吸纳天文人才。然而来自晚唐五代的畴人世家趋于没落,所存天文官员已是凤毛麟角,对宋初天文学发展的贡献也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从民间大量征募人才,并任用有专业才能的官员充入天文机构。这些人员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但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天文机构人才的紧缺。另一方面,依靠对民间天文人才的吸收,北宋初年的天文机构能够吸收整理保存于民间的晚唐天文学知识,为宋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这段历史进行系统梳理,将有助于重新审视天文禁令下民间天文学与官方天文机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中西天文大地测量形式和内容的不同着手,讨论了唐代一行的天文大地测量,指出一行的测量目的既是为了满足历法制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唐玄宗关于测定地中的要求。一行通过测量确定地中的实践是失败的,这导致宋代学者放弃了对地中的寻找,把天文观测的注意力完全放到了直接影响历法精度的天文仪器制作和恒星观测上。郭守敬的天文大地观测规模巨大,成就斐然,其本质是对一行天文大地测量传统的回归,也存在令人不解之谜。康熙时期的全国地图测绘,广泛应用了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天文学知识,但其目的则与天文学发展无关。它标志着传统测绘的现代化,也意味着传统天文大地测量的终结。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极天文中心2006年12月24日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宣告成立。该中心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和共建。该中心是为适应国际天文发展的需要,保障我国在南极  相似文献   

6.
《宋史·天文志》天象记录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全部检验的基础上,按照原文的分类统计和分析《宋史·天文志》各种天象记录的数量和特征.统计中将所有天象记录分为可计算检验和不可计算检验两大类,并计算了各种记录的错误率,大多数错误记录可以考出其原貌.搜索了天文志以外的宋代天象记录.  相似文献   

7.
对元明时期有关中国伊斯兰天文机构的两个问题进行专门论述,认为元明政府设置伊斯兰天文机构的主要动机是利用其人的星占术;伊斯兰天文机构的禜星与星占有关,是一种祭祀星辰的活动。上述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伊斯兰天文学在华流播、变迁的政治文化背景,全面认识伊斯兰天文家在华工作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经过海上丝路有大量汉文科学典籍传入日本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天文历法知识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文中通过史料调查和实证考察,探索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天文知识传日背景;研究隋唐时期,随着海上丝路的发展,日本留学生(僧)把中国天文知识传至日本的详情,尤其考察了唐历《宣明历》在日本使用八百多年之久的缘由;继而分析了宋元明时期,中国传统天文历法持续传日,并对其传统学术建构产生的深远影响。结论认为研究中日传统天文历法的关联性,不仅有助于认识海上丝路文明对日本传统科技的影响,对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宋政治变革中的"天文灾异"论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奇异的天文现象与其他反常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在中国古代历来受到重视.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宇宙认识论强调"天"、"地"、"人"的"统一"、"秩序"与"和谐",对"不统一"、"非秩序"、"不和谐"的现象特别敏感.另一方面,汉以来的儒家学者根据"天人感应"的思想发展出了一种把"天文灾异"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的学问,认为"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这样,"天文灾异"之学就成为传统经学的一个合理部分,成为一种政治批评与权力斗争的工具,在以儒家为主导思想的社会政治中发挥作用.文章以北宋时期关于"天文灾异"的论说,特别是王安石变革时期保守派与改革派利用"天文灾异"对新政的非难与辩护为例,探讨中国古代的"天文灾异"之学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盖天说的重要模型。本文对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观测、推论和对天文现象的解释进行了分析,说明该模型的“公理化”构造是极不完备的,充满了各种特设性假设。对日影“千里差一寸”的来源提出了新的猜测,认为是基于管窥太阳的观测,并不涉及两地圭表影长的实际测量。对《周髀》盖天说模型的天文意义和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它造成了中国古代宇宙论与天文观测、天文历法推算的严重脱节,对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起了不小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天文,巫咸,灵台—天文星占与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古代中国的天文星占之学,外史方向上的研究在国内至今仍大体呈空白状态。本文选择了三个向来不太为人注意的切入点,尝试对古代天文星占之学与政治观念之间的关系及有关背景作初步接触。一、天文“天文”一词,较早见于《易·彖·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其意本指“天象”,此为古代中国“天文”一词的传统含义之一。早期文献中作“天象”解之例甚多,这  相似文献   

12.
月球天文参数的证据月球的天文参数证明月球不是自然天体。科学家们发现,月球是一个异平寻常的天体,它比自然天体的卫星大得多。请看下列数据,地球直径12756公  相似文献   

13.
朝鲜李王朝世宗时代为重建皇家天文台共制造了十五种天文和计时仪器。其中浑仪、圭表、水运浑仪和浑象是根据中国古代史志记载和郭守敬的仪器模型制造,但它们并不是简单的复制。日星定时仪和自击漏等东亚历史上钟表仪器制作取得硕成果的杰出例子,测雨器和水标是世过王天文仪器制造的过程中的新发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天文之学常被认为来源于农牧业生产的需要,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对于历法,常引《书经·典》“敬授人时”语,视作源自安排农事,系为农业服务而编制的。江晓著《天学真原》,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论证。同时,对中国天文与社会文化关系,其起源与域外天文的影响,等等,也提出了特有的论点和结论。本文对该书作出了评论。  相似文献   

15.
近代劫掠文物事件中,北京观象台天文仪器的被劫和归还是最具戏剧性的。1900年,义和团攻击北京使馆区,列强派出军队驰援。8月15日,联军攻占北京。12月2日,驻京德法部队径自协商拆走观象台天文仪器,这一掠夺行动不但在驻京联军中造成龃龉,也随即在英美等国报纸的宣传下,成为了遍传世界的国际丑闻。法国首先在国际压力下归还所掠天文仪器;德国则坚持所得,将之运往德皇波茨坦行宫无忧园作为战利品陈设。天文仪器被劫往德国后,德国国内舆论波澜甚巨,部分报章与政党曾表态应归还中国,惟在国会中决议并未通过。此后近二十年间,美国大众媒体持续追踪,加以天文学家介入,促使美国政府支持将之归还中国。一战结束后,交战各国于巴黎召开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1921年5月6日天文仪器终得依约返归原处。百余年来,这一事件尚有许多疑点并未被厘清,本文仅就近年发现之中西史料,将天文仪器被掠与西方报导之蜂起、德美帅将之争、载沣访德与德人对抢掠之外交粉饰、一战爆发与美国天文学家的介入诸事件稍做拾补,还原天文仪器被劫与归还之重要历程。  相似文献   

16.
高平子的天文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介绍了高平子的学术经历和著述概况,指出了以《高平子天文历学论著选》各篇为代表的高平子天文历学研究中所贯穿着的一条“以今译古”和“以今释古”的总方略,并具体分析了其深得西学精髓的“因图见证,设象求真”的分析方法,以及与现代天文学知识相结合的考据方法,评述了高平子站在现代天文学高处以一种融通中西古今的宏伟视野对古代天文历法问题做出的冷静判断和客观评价,并从高平子天文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近现代天文学史的学术传统两个方面评价了高平子论著“继轨前贤,津梁后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薮内清著,杜石然译:《中国的天文历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326页,68元,ISBN:978-7-301-25558-2日本科学史家薮内清先生(1906~2000)的名著《中国的天文历法》,经杜石然先生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原著《中国の天文暦法》,平凡社1969年初版,1990年刊行增补改订版。中文本据1990年版译出。  相似文献   

18.
玲珑仪新考     
关于元代郭守敬所制玲珑仪功能与结构的探讨一直没有定论。通过对明清浑仪记载与利玛窦手稿中所述南京鸡鸣山天文仪器两条线索的再考察,结合《玲珑仪铭》以及其他相关文献的重新解读,承续前辈学者的相应研究观点,基本可以明确玲珑仪既不是浑仪,也不是现代所追认的天文演示仪器"假天仪"。结构上,玲珑仪的主体是一个按周天度数划分为细密网格状的球体,整体呈镂空"玲珑"之貌。功能上,玲珑仪亦仪亦象,但用于观测时与灵台上专门的观测仪器不同,用于演示时亦与假天仪有所区别。玲珑仪是郭守敬创制的新型仪器,其设计与制作继承了宋代仰观天文仪器的理念和汉唐天文演示仪器的测候验历传统,并很可能受到了欧洲-阿拉伯天文仪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现代意义上的恒星测光是伴随着宇宙观的转变而产生的。古代天球模型的打破,使人们意识到不同恒星离地球距离并不相同,从而建立起亮度-距离的简单模型。赫歇尔父子对恒星测光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约翰·赫歇尔制成第一台专门用于天文测光的天文光度计,并通过测光和数据统计认识到恒星亮度不仅与距离有关,而且与恒星内在性质有关。在19世纪前期,天文测光面临"标准烛光"的选取和控制不同观测者对颜色亮度的感知误差两大问题。德国物理学家泽尔纳结合光学与视觉心理学重新设计了天文光度计,一举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经由精确测光,泽尔纳把恒星颜色与亮度联系起来,提出了一套恒星演化理论,成为早期天体物理学理论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考察从东汉至明代的现存六座历史天文文物,得出其天文尺值为1尺=24.5cm,这便是中国历代八尺高表测影和制造天文仪器的长度标准,该值从东汉至明末基本保持不变.从而把北宋苏颂水运仪象台的高度(35.65-36尺)定为873-882cm之间,宽度(21尺)为514.5cm,其他部件的尺寸也依此类推.这是对王振铎及后来国内外许多研制者把水运仪象台的高度和宽度分别定为11-12米和7米的重大校正和更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