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聂红梅 《科技信息》2010,(24):I0042-I0042
上市公司反收购是与上市公司收购相对应的一种防御行为。通过反收购措施可以帮助被收购公司(目标公司)抵御乃至挫败收购人的收购行为,特别是恶意收购行为,从而达到维护公司控制权或避免公司利益受损的目的。上市公司应高度关注并结合自身特点制定适宜的反收购策略。本文研究了目前国内外的一些反收购策略,并就我国上市公司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反收购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反收购.指目标公司管理层为了防止公司控制权转移而采取的旨在预防或挫败收购者收购本公司的行为。自从1993年9月“宝延风波”拉开了上市公司收购、反收购的帷幕后,接连不断地发生了爱使股份VS大港油田、济南百货VS华建电子等20余起收购、反收购之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公司收购制度和实践的考察,专门对上市公司收购的三种常见方式进行了分析,由此探究我国证券立法和理论在上市公司收购方式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提出一点粗浅思考.  相似文献   

4.
周瑞凌  陈宏民  胥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40(9):1580-1584,1591
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公司能否被国企和民企收购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和托宾Q比率对上市公司被国企收购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相反却对被民企收购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这说明国企和民企在选择收购目标时,对这两个因素判断的方向不同,民企愿意在对外投资时冒更高的风险;民企偏好收购经营效率较低的公司;两类收购者都更加看重上市公司的未来回报能力而不是现期回报能力.  相似文献   

5.
并购是发生在公司之间的有偿的控制权转移活动,被称为资本市场运营的“皇冠上的明珠”,涉及到组织运营、投融资管理、人力资源等各种理论和实务中的热点和难点话题,因此对并购的研究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对实务操作有着指导性的作用.本文使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A股市场上2006年至2012年间发生的并购交易作为研究的样本,考察并购交易中并购绩效的各种影响因素.在研究中,本文分别考察了A股上市公司作为收购公司和被购买公司的并购交易,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检验并购交易是否属于跨行业、跨国收购,并购交易是否属于友好收购,收购公司的股权结构,并购支付方式.在研究中,A股上市公司作为被购买公司时,CAR和溢价的线性相关显著验证了市场时机假设,并购交易的基本指标如是否友好收购是影响并购绩效的主要因素.A股上市公司作为收购公司时,收购公司自身的指标如上市地点、持股比例是影响并购绩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反向收购作为非上市公司实现上市融资的间接途径,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要想实现反向收购,需要非上市公司向上市公司中注入优质资产使得上市壳公司获得重新配股融资的能力,但因注入优质资产的交易属于关联方交易的范畴,其资产定价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本文通过对反向收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成本收益的分析,找出影响反向收购过程中资产注入时对其资产进行定价的因素,向中小投资者揭露其定价的依据,并为未来需要反向收购的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52起上市公司为收购方的股权收购(含吸收合并)事件为样本,分析了收购公司在事件发生前后超额价值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收购后收购公司的超额价值出现了显著的下降.但这种下降与目标公司的低价值有关,而与并购双方的业务关联性以及目标公司所在行业没有明显关系.与传统结论不同,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的负面影响可能被夸大了.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收购关系多方主体的利益,尤其是中小股东在上市公司收购中往往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如何保护目标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值得关注。本文将分析中小股东在此过程中受到的影响,这些影响的诱发因素,进而提出在立法中有待完善的若干内容以保护中小股东权益。  相似文献   

9.
陈永 《科技信息》2007,(4):39-40
上市公司收购是证券市场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如何将其纳入良性运行的轨道,以促进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是法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上市公司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行为和法律行为,必须依法进行。文章立足于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收购制度的修改,探讨了上市公司收购的概述,着重分析了修改后的《证券法》对于上市公司收购的相关规定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科技智囊》2003,(2):82-83
在国际上,一桩MBO的流程大致可以分为收购前的准备、收购谈判和交易设计、收购后的整合这三步曲。就中国的MBO来讲,目前可将其总结为意向、准备、实施、公告和申报、过户五步骤。以上市公司为目标公司进行的MBO各步骤工作流程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李玉龙 《科技信息》2009,(15):362-362,384
本文以确保上市公司股权转移的自由流动性、收购双方的相关决策应具有广泛性和合理性,作为上市公司收购有效性的标准,进而分析为确保上市公司收购的有效性。收购双方在股权结构的构建、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经理层等机制的运作所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2.
韩强 《华东科技》2003,(2):20-21
近来,各种各样的公司收购很热门,然而,最抢眼的是MBO(公司管理层收购)。有人研究美国的MBO模式,有人探讨MBO在国企改革中的意义,究竟MBO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哪些实际问题,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如何本土化,值得认真研究。 MBO在美国是辅助手段 美国的大企业或上市公司通常是由作为管理层的职业经理们实际控制,而股东由于其股权的分散性,并不参与到其所拥有的企业的日常决策中,只是在发生并购或解体等重大事项时,才具有真正的“话事权”。但是,即使在此时,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侵犯小股东利益的案件屡见不鲜,极大影响了我国股份制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明确上市公司收购中贯彻的基本原则,分析收购过程中造成小股东权益被侵犯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上市公司收购中各方主体,建立健全各种保护制度,以更好的保护小股东权益。  相似文献   

14.
何霄 《华东科技》1999,(8):30-31
企业并购(M&A),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的简称。兼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中,其中一个公司因吸收了其它公司而成为存续公司的行为,存续公司保持了原有公司的行为,存续公司保持了原有公司的名称和法人地位,被吸收公司失去法人资格。收购是指一企业以现金或股权购买另一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或股权以取得该企业控制权的行为,被收购企业作为经济实体依然存在,具有法人资格。在实际应用中兼并与收购两个词经常通用,本文在以下的叙述中用“并购”一词来代表企业兼并与收购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多元回归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取在1998年度内进行了公司并购的126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公司并购绩效的诸因素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购金额占收购公司净资产比例高,收购公司在该年度内进行了资产置换的并购公司绩效较好,而存在关联交易及承债式并购的并购公司绩效较差。此结果说明,在我国现阶段,在公司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宜适当选取规模较大的目标公司进行并购,承债式并购方式不值得提倡,此外,限制关联交易的适当剥离不良资产对提高公司业绩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了中国上市公司兼并收购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兼并收购的总体发展、地区分布、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兼并收购的阶段性特点和我国上市公司兼并绩效,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续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NVIDIA收购ULI希捷收购迈拓后,沸沸扬扬了几个月、又一件震撼IT界的收购案也终于尘埃落定——7月24日,全球第二大处理器供应商AMD正式宣布以54亿美元——80%现金加20%股权的方式收购ATI公司。或是震惊,或是欣喜,但是  相似文献   

18.
企业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合并与收购行为。企业合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合并组成一家公司,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合并可采取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被吸收的公司解散,称为吸收合并。两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合并各方解散,称为新设合并。收购是企业通过现金或股权方式收购其他企业产权的交易行为。  相似文献   

19.
张磊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7):108-110
主要通过对股权分置时代与全流通时代我国上市公司在收购动因、形式、支付方式、定价四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指出全流通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收购呈现收购目的的投资性、要约收购的主导性、支付方式的多元性、定价的客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主要通过对股权分王时代与全流通时代我国上市公司在收购动因、形式、支付方式、定价四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指出全流通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收购呈现收购目的的投资性、要约收购的主导性、支付方式的多元性、定价的客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