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术教育以教学法为手段,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给学生审美的愉悦。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主体发展,根据课程内容确定主体发展的起点和目标,构建开放的美术教学方法。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以人为本的今天,倡导美术教育的新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创造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晓燕 《甘肃科技》2007,23(11):256-258
科技期刊蕴含着学术性和治学严谨的美学特征,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和谐美。编辑活动是一项以创造社会审美价值为目标的脑力劳动,反映着编辑主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个性。从科技期刊的内涵美、外在美,编辑人员的人格美,编辑工作的过程美等方面对科技期刊编辑进行了美学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学的社会功能及读者的审美需求出发,对当前散文创作中存在的矫情浮躁的文风及其成因进行分析评判,指出在社会转型时期尤需重建并强化散文作者的主体人格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创作出更多具有深广思想容量和较高审美价值的散文精品。  相似文献   

4.
孔子“观”诗说的内涵井不限于诗歌的社会功用而首先是接受主体为诗歌所感发而引起的审美愉悦乃至审美自得。从审美接受的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尤其讲究含蓄空灵,这就需要接受主体全身心,全灵魂的投入才能彻悟诗之美并获得审美自得。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边塞乐府对初唐边塞乐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初唐边塞乐府同时更具有艺术独创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从“气骨”、“兴象”方面改变了诗歌的基本质素,在诗歌的王国中融进了体现时代审美心理与社会审美观念的纯属诗人自己的主体形象,开创了盛唐气象。  相似文献   

6.
审美对象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因素,是美学研究中的重点,它不仅包含事物本身的审美属性,也承载着一定的社会与历史的内涵。审美对象所存在的审美活动从本质上讲,是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它的生成是在对象性的审美活动过程中,在审美主体的感知作用下,使具有审美性质的外在物质世界,从可能成为审美对象的审美客体转化为现实的审美对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美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科,主要原因就在于审美并非只是个体的,以个体方式出现的审美感受具备了普遍可传达性,即审美共通性。从审美心理过程的角度看,这种共通感主要体现在审美期待塑造中融入某些受到普遍接受的生活理想和审美高峰体验时审美主体的各种界限的暂时取消两方面;而这两方面都与宗教经验有着密切联系。修道中诸多环节都以一定方式对汉民族内部形成了相似的审美心理模式,最终促成了审美主体对审美共通感的确认。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的角度看文学与从美学的角度看文学有明显的不同:在美学的观照下,文学是一个封闭自足的完整体系,文学的历史就是自身继承、嬗变、发展、创新的历史;从审美认识论角度,文学的反映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从审美心理学上,文学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与创造。在文化学的观照下,文学只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构成因子,是社会识别和文化识别的标记,是社会信息的记忆方式和交流媒介,  相似文献   

9.
审美素质就是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素质是审美涵养和审美能力的有机统一。审美涵养是一个人内在的对于美的修炼和培养,审美能力是一个人外在的对于美的鉴别能力和表现能力。一个人只有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才能有相应的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就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在美的欣赏和判断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判断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审美实践中探索美的规律,开拓创造美的能力。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审美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社会建构主义以激进的研究姿态,解构"标准科学观",以揭示科学的世俗化特征,表明科学是修辞的产物、权力的象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社会建构主义使科学实践中认识主体的力量主题化,但却消除了科学实践中客体的力量.尽管其初衷是为科学提供一种新的社会学分析框架,而不是在本质上批判科学,但社会建构主义打开了那些想从政治意识形态上批判科学的社会学大门.  相似文献   

11.
审美对象存在方式的具体含义可以逻辑地表述为:“自在-自为-为我们”的“准主体”。与此相应,纯粹知觉主体则是一个“自为-自在-为对象”的“准客体”。在审美对象与知觉主体“自在-自为”的整体层面上,两者互为主体,互为客体。从这样一个角度看,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两者之间的可逆性的辩证关系实则是主体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译作之美既与原文即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有关,同时也与译者即审美主体自身的审美条件有关,只有两者处于相互统一,相互作用的审美关系中,翻译作为审美再现过程中才能具有审美效果。本文运用现代翻译美学理论基本构想,对《江雪》多个英译本比较分析,从美学表象要素,如语言、音韵以及非表象要素,如形象、意境的角度分析各个英译本的利弊得失,又从审美主体即译者的审美条件分析在实现审美再现的过程中的得与失,最后从翻译的目的性和功能性角度提出翻译美学标准的相对性,每个译本在特定的环境下都有一定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从审美符号的构成方式、审美符号的形式特征、审美符号的内容来源等三个方面论析了符号学文艺理论的包容性。指出审美符号作为一种有主体精神介入的动态存在,囊括了文学的范畴,促进了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4.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精神危机的表达,作为现代社会中现代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它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主客体结构关系来看,审美古典性是客体理性观的文艺,审美近代性是工具理性观的文艺,审美现代性是生命理性观的文艺,审美当代性是生态理性观的文艺.综观人类历史上的审美形态或审美主潮,它由为自然、为社会、转而指向现代性社会中人类生存困境,关注人类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类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至此,可以说,精神价值层是审美现代性的深层存在方式,它的一个最具本原性的含义,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之中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人的个体生成和审美化生存的进步性诉求.  相似文献   

15.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媒介时代,娱乐产品的"眩惑"、泛娱乐化是传媒产业审美缺失现象的重要体现。而传播主体审美人格的缺席则是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从当代传播美学视角来看,在传媒时代,传播主体审美人格的建构、审美素养的提高,对传媒品质的提升与传媒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的本质是对美的个别现象中共性存在的高度概括,它具有必然性也具有普遍性;美产生于有对象性的实践中,人对自然的实践使自然从异己的变成为人的,社会实践使得人类社会从原始进化到共产主义,人的实践也造就了自身人化;实践中主体自由的外在表现就是美,但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自由是虚幻的自由,损害社会整体利益的自由是虚假的自由,违背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是虚伪的自由;美的本质是实践自由,其中实践保证了美的本质的必然性,自由则保证了美的本质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使文学理论成为交流理论,为审美想象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审美想象是文学主体交流的中介之一,它以情感为基础,以审美判断为交流活动的表达形式,并在对审美理想的执着追求中实现其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羌族万余句古歌诗《羌族妮莎诗经》的发现、收集、出版,是近百年发掘羌族文化工程的又一个里程碑。从艺术人类学的审美视角透视,妮莎演示了藏羌彝走廊中社会成员在共同饮酒的各类集社活动。以男女社会文化性别作为不同声部与歌唱的藩篱制,以领头人为主体发声和导引和声者是群起应和,贯穿酒的刺激与游戏玩笑的乡土风俗,实现了羌族社会在审美中的合群凝聚机制,彰显了把多声部应和作为游戏与笑玩的最高价值的推升,圆合了羌族独特的社会价值观与美学观。妮莎诗经带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狩猎、耕织、风俗生活的高原泥土芳香,增厚与光辉了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审美社会心理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出发,论述了审美社会心理的涵义和功能,并提出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肯定了审美社会心理的培养在健全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工作中道德内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晓莹 《科技信息》2010,(23):I0174-I0174
高校德育工作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道德内化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首先阐述了道德内化的内涵、发展阶段,并从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建立道德评估体系等角度,提出了道德内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