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制备同时包裹5-氟尿嘧啶及齐墩果酸丁二酸单酯的壳聚糖微球.方法:以微球回收率为指标,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同时包裹5-氟尿嘧啶及齐墩果酸丁二酸单酯的壳聚糖微球,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考察了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等微球表面的理化性质,采用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优化,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的包封率为53.9%,氟尿嘧啶和齐墩果酸丁二酸单酯与壳聚糖的质量比分别为1∶10和1∶30,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563±101)nm,体外释放研究表明该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结论: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同时包裹5-氟尿嘧啶及齐墩果酸丁二酸单酯的壳聚糖微球工艺稳定可行,所得壳聚糖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2.
使用"反相悬浮-交联-低温冷却法"制备固定化酶载体--多孔壳聚糖微球.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制备多孔壳聚糖微球的影响因素和最佳的实验条件.在最佳的实验条件制得的多孔壳聚糖微球平均粒径小(34.57 μm),粒度均匀(30.04-39.26 μm占粒径分布的92%),成球性好,表面成孔.  相似文献   

3.
为了增加药物的靶向性、负载性及控释性能,将其包覆在微球中。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可作为制备微球的载体。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喷雾干燥法、乳化交联法、凝聚法、溶剂蒸发法等。综合国内外文献,对其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自制的壳聚糖微球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考察了壳聚糖浓度对微球制备的影响,并采用吸附-交联法和交联-吸附法两种方法对β-葡萄糖苷酶固定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当壳聚糖:2%乙酸溶液=1∶20(w/w)时,最适合制球,成球粒径平均约为1.5mm.(2)采用交联-吸附法时固定率为43%,储存5天后剩余酶活力为67%,10天后剩余酶活力为52%,采用吸附-交联法时固定率为32%,储存5天后剩余酶活力为60%,10天后剩余酶活力为43%.因此,优化的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的方法为交联-吸附法.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载药微球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壳聚糖载 5 -氟尿嘧啶微球 .研究了乳化剂 ,有机分散介质、交联反应时间、戊二醛用量、壳聚糖浓度和 5 -氟尿嘧啶浓度对微球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以苯甲酸乙酯为有机分散介质 ,Span - 80用量 2ml,交联反应 90min ,戊二醛用量 2ml,壳聚糖浓度 1% ,5 -氟尿嘧啶浓度1%时 ,所制壳聚糖微球粒径 10~ 5 0 μm ,载药率为 19.7% ,包药率 5 2 .3% ,为黄褐色致密球体 .  相似文献   

6.
戊二醛交联对壳聚糖/PVA共混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用流延法成功制备聚乙烯醇-壳聚糖共混膜,然后进行戊二醛交联处理.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对经过湿热处理和交联的共混膜进行了表征,测试了膜的力学性能和吸水性.结果表明,经戊二醛交联的膜结晶被部分破坏.共混膜的吸水性实验表明,壳聚糖/PVA共混膜的pH敏感性可通过控制交联剂浓度改变.该法可以在壳聚糖/PVA共混膜控释体系的后处理方面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甲壳质、壳聚糖成形、加工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甲壳质纤维可由凝固再生法、甲酸溶液法制备,而壳聚糖纤维可在铜—氨凝固浴、氢氧化钠—乙醇凝固浴以及酸性凝固浴中制备。由壳聚糖制得的薄膜可作为透析膜、RO膜、UF膜、PV膜、催化机能膜使用。而壳聚糖空芯颗粒可作为固定化载体、色谱用载体以及作为医学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8.
交联壳聚糖处理电镀废水中铬(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壳聚糖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用环氧氯丙烷对壳聚糖进行化学改性,制备得水不溶的交联壳聚糖(CCTS),采用静态法研究交联壳聚糖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交联壳聚糖对Cr(Ⅵ)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吸附的最佳条件是:pH值3-4,吸附时间为80min.使用CCTS处理电镀废水中的Cr(Ⅵ),离子吸附率达到了96%,而且吸附后的CCTS可以再生使用.  相似文献   

9.
制备了几种改性壳聚糖吸附剂,通过优化试验确定了制备改性壳聚糖吸附剂的乙酸/壳聚糖浓度配比及固化碱液条件,并比较了不同吸附剂对Hg2+的吸附性能.以分子印迹法结合交联胺化改性法制备的Hg2+分子印迹改性壳聚糖吸附剂小球(P-C-CTS-ex(Hg0.3))对Hg2+具有最高的吸附容量,在低浓度Hg2+(CHg2+<40mg/L)溶液中,此吸附剂对Hg2+的吸附容量可达9.017 mg/g,比未改性壳聚糖(CTS)的吸附量高出1倍以上.研究还揭示了交联前Hg2+对壳聚糖分子中的活性氨基的保护功能及除Hg2+后的分子印迹作用.循环再生实验表明,P-C-CTS-ex(Hg0.3)经过8个循环以后的吸附容量保持稳定,颜色与外观等基本不变,重复使用性能稳定;而未改性CTS吸附剂经过"吸附-脱附-再生"8个循环后,球体积明显变小,颜色逐渐变黄,吸附容量不稳定.这表明本研究制备的Hg2+分子印迹改性壳聚糖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和再生性能均明显优于普通壳聚糖吸附剂,具有应用于含Hg废水处理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再生丝素蛋白-壳聚糖包药微囊的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模型药物消炎痛(吲哚美辛)作为芯料,在W/O型乳化体系中分别以复凝聚法制备再生丝素蛋白-壳聚糖包药微囊和以单凝聚法制备壳聚糖包药微囊,测试并分析了两种微囊的形貌、粒径、成囊率、包囊率和释药率等质量指标。结果表明,丝素-壳聚糖包药微囊的成囊率、包囊率比壳聚糖包药微囊高,药物缓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以钛酸四丁酯为钛原料,通过升高温度使尿素逐渐分解的方法制备胶体TiO2,将胶体TiO2固定到甲壳素上得到TiO2/甲壳素。以甲基橙水溶液为光催化降解模型,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TiO2/甲壳素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100 min的紫外光下,TiO2/甲壳素对甲基橙的催化降解率达到75.6%;经150 min太阳光照射,TiO2/甲壳素对甲基橙的降解率达到52.3%。TiO2/甲壳素对甲基橙10次的降解率在45.1%到73.9%之间。TiO2/甲壳素的红外光谱图有O-Ti-O键的特征吸收峰952.8 cm-1。本工作制备的TiO2/甲壳素具有良好的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从对虾壳中提取甲壳素,并探讨其脱乙酰化过程中碱处理方式及温度对脱乙酰度和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乙醇、升高温度能够提高甲壳素的脱乙酰度;乙醇存在下的脱乙酰反应是一级反应;采用间歇碱处理的方式能够在提高脱乙酰度的同时,保持较高的分子量.  相似文献   

13.
桑蚕蛹皮化学成分的分析及其显微结构的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桑蚕蛹皮的成分、结构进行了化学及扫描电镜分析,确定其含有的主要成分及含甲壳素的数量,并对其中的甲壳素、蛋白质和无机盐三者之间的存在方式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蛹体中的甲壳素与灰分主要含有蛹皮中,甲壳素占整个蛹体成分的2.71%,占蛹皮重量的25.5%,蛹皮外表面呈规整的多边形网状结构,蛹皮中蛋白质与蜂窝状的甲壳素相结合,呈层状分布,颗粒状的无机盐填充在甲壳素/蛋白质复合物构成的蜂窝状的空隙中,  相似文献   

14.
羟乙基甲壳素是甲壳素的一种水溶性醚化产物,采用气固相制备方法可以得到水溶性好、醚化度高的羟乙基甲壳素.研究制备过程中影响产物水溶性的相关因素,得到制备良好水溶性的羟乙基甲壳素的较佳实验参数.  相似文献   

15.
淮北平原典型地质体成因规律及工程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前人的研究资料,对淮北平原区域地质特征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在建高速公路试验成果资料,对淮北平原典型地质体,即新近沉积粉质土和钙质结合土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工程地质特征进行分析,阐明了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为淮北平原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胶体几丁质为底物,研究了红曲霉液态发酵产几丁质酶.研究结果表明:胶体几丁质的添加能有效诱导红曲霉合成几丁质酶.在培养基中添加0.8%(W/V)胶体几丁质的同时,添加0.4%(W/V)葡萄糖,有利于红曲霉的生长以及几丁质酶的合成,发酵48h几丁质酶活力达到最高的0.3504U/mL.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柞茧蛹皮的成分、结构进行物理化学及电镜分析 ,从而确定其含有的主要成分及含甲壳质的数量 ,进而认定蛹皮的可利用价值。对提取甲壳质的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对柞蚕蛹皮制甲壳质和虾蟹制甲壳质的性能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天然高分子甲壳素/壳聚糖的药物化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甲壳素/壳聚糖的共价键结合的高分子直链类似纤维结构和分子间力的存在决定了高分子甲壳素/壳聚糖的不溶性,难吸收性;6-C上羟基的存在可预见醇的性质;2-C上氨基的存在表现出壳聚糖的碱性及氮原子、氧原子的配位性;带正电荷的阳离子性。这些性质是甲壳素/壳聚糖的降血压抗癌等药物功效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是对茧蛹皮的成分,结构进行物理、化学及电镜分析,从而确定其含有的主要成分及含甲壳质的数量,进而认定蛹皮的可利用价值,并对提取甲壳质的工艺者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甲壳质及其衍生物溶致液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甲壳质及其衍生物形成液晶态的基本结构条件及制备液晶性甲壳质衍生物的一些主要的化学改性途径。讨论了结构因素对甲壳质衍生物液晶临界浓度的影响,甲壳质衍生物形成的主要液晶态织构,以及温度对甲壳质衍生物/二氯乙酸溶液的相变的影响。简述了甲壳质的成纤性和液晶纺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