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一个水稻大叶角度突变体lla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克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突变体是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材料. 利用突变体克隆水稻基因, 并进而研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是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T-DNA标签法是众多克隆植物基因方法的一种. 其优点是一旦确定突变性状由T-DNA插入引起, 就可以通过测定T-DNA的旁侧序列而快速分离到相应的突变基因. T-DNA标签法已广泛应用于拟南芥基因克隆中, 据统计有40%的拟南芥突变基因是用T-DNA标签法克隆的[1]. 近年来, 国内外众多研究人员采用不同的T-DNA标签系统构建了大量的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库[2~6]. 目前, 已有3例用T-DNA标签法成功分离水稻基因的报道[7~9]. ......  相似文献   

2.
基因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展及其面临的社会问题许国平自从80年代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的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推动着遗传学的研究走向分子水平,许多遗传病的发病机制已在分子水平得以阐明.与疾病有关的基因亦不断地分离得到。分子遗传学是遗传病的...  相似文献   

3.
叶片表面茸毛是水稻形态学特征上的一个重要农艺性状,对水稻的生长及生理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应用叶片具有茸毛特征的水稻品种75-1-127,无茸毛水稻品种明恢63,光身稻品种Lemont,9311分别杂交产生F1及F1自交产生的F2群体对水稻茸毛基因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茸毛性状为一对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应用75-1-127/明恢63的F2隐性分离群体,结合分离群体分析法(BSA)和隐性群体分析法(RCA),并通过Mapmaker3.0/MapDraw软件分析,将水稻茸毛基因GL6初步定位在水稻第6号染色体上,位于SSR标记RM20491和RM20547之间,且两标记与该茸毛基因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7.2和2.2cM.进一步构建大的F2分离群体并同时挖掘新的SSR标记及插入缺失InDel标记用于茸毛基因GL6的精细定位,将茸毛基因GL6精细定位在插入缺失标记InDel-106和InDel-115之间,且两标记与该茸毛基因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0.3和0.1cM,结合GeneBank数据库分析,在该精细定位区域内,对应粳稻日本晴和籼稻9311的物理距离分别为79和116.82kb,分别注释有7个和8个预测基因,为进一步的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水稻花发育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葛磊  谭克辉  种康  许智宏 《科学通报》2001,46(9):705-712
开花是高等植物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一个重要的生理过程。近几年来对水稻开花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分析了水稻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过程的基因控制,以及环境因素与植物内在发育程序对控制水稻开花时间的基因的影响,阐释了与拟南芥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相似的水稻的花器官发育机制,简述比较遗传学中利用基因共线性对开花控制位点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与寻找更多的水稻开花基因并研究其功能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郭晓强 《自然杂志》2012,34(2):119-124
1900年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草图完成则标志着遗传学达到一个新高度.在100年时间内,遗传学经历了经典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一直到今天的基因组遗传学等多个发展阶段,研究对象也从最初的高等生物(果蝇和玉米等)到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等),再到高等生物(小鼠等),一直到今天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遗传学).  相似文献   

6.
基因狩猎:功能克隆定位克隆和表型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病基因的成功分离使人类能够深入洞察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诊断和防治,同时也直接促进了生物高技术的进步,因此,它是现代遗传学最激动人心的领域.本文论述了基因克隆的发展历程和三种主要策略即功能克隆、定位克隆和表型克隆及其基本原理和重要成就,并展望了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定位克隆的一个新版本——定位候选基因技术正成为基因克隆的一种快捷高效的策略;表型克隆具有高度覆盖面和解析力,对复杂遗传病相关基因的围猎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籼稻(Oryza Sativa ssp. indica)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稻基因组序列中蕴藏着生理、遗传、发育、进化和与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许多生物学信息,籼稻亚种Oryza Sativea ssp.indica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地方广泛种植,通过全基因组霰弹法,得到了这一亚种的基因组框架序列,共完成430万个成功反应,总读长为2214.9Mb,其中灿稻亚种93-11的成功反应有330个,总长1797.4Mb,初步接接得到了409.76Mb的非冗余序列,大约覆盖了水稻全基因组的95.29%,碱基准确率大于99%。通过与公共数据库中籼稻indica和粳稻japonica亚种的BAC克隆比较,证实了基因组框图的覆盖率、序列分布的随机性和拼接软件BIG-ASSEMBLER的准确性,在框架图中,鉴定了96.3%的全长cDNA,96.4%的遗传标记(STS,STR,RFLP),94.0%的EST和94.9%的单基因簇(unigene),初步分析表明,该框架序列已经达到了国际同行所认同的标准,框架图的公布无疑为水稻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因组学和遗传学方面的基本信息。  相似文献   

8.
吴燕华  卢大儒 《自然杂志》2011,33(4):245-248
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的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他一生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来自于亚洲瓢虫为实验对象的经典遗传学及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谈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对亚洲瓢虫鞘翅色斑遗传变异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亚洲瓢虫色斑变异的镶嵌显性(也叫嵌镶显性.mosaic dominance)遗传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因组原位杂交比较玉米和水稻基因组同源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宁顺斌  金危危  丁毅  宋运淳 《科学通报》2000,45(22):2431-2434
分别以玉米和水稻的基因组DNA为探针,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玉米和水稻基因组之间的同源性。用水稻基因组探针杂交玉米染色体时,所有玉米染色体上都显示出多个间隔的杂交带区。而用玉米基因组探针杂交水稻染色体时,所有水稻染色体都显示连续的杂交信号。结果表明玉米和水稻基因组之间具有高度同源性,从而为证实两者起源于同一祖先提供了分子细胞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水稻早衰叶突变体基因psll的遗传分析和精细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叶片是最主要的光合作用器官.作物叶片生长、发育和衰老的分子机理研究与提高作物产量形成密切相关.利用水稻中花11号经C0^60辐射产生的早衰叶突变体分别与南京6号和南京11号杂交的F1及其衍生的F2群体,对早衰叶突变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该早衰叶突变体是由一隐性核基因psll控制,利用SSR标记把psll定位在水稻第2染色体上.利用已经公布的水稻基因组序列,在该基因附近区域发展了34对新的STS标记,对psll进行了精细定位.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覆盖psll区域的BAC重叠群,并把目标基因定位在一个约48kb的区段上,为最终克隆目标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钟国庆 《科学通报》1994,39(1):73-73
植物的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简称SC)铺展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技术,由于具有光镜检查快和电镜高分辨率的双重优点,又能观察偶线期核的染色体配对状态,不仅在交换的机理研究中得到大量应用,同时成为染色体结构变异研究中的强有力的手段.目前主要的作物如玉米、小麦、大麦等有关的研究均已有报道,但是在水稻细胞遗传学研究中,至今未见有关铺展SC的研究.我们在水稻的花粉母细胞中,应用铺展技术观察晚偶线期一早粗线期的联会复合体.  相似文献   

12.
一条重要水稻酯酶同工酶带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任华 《科学通报》1994,39(22):2095-2095
湖北粳型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和籼型温敏核不育安农S的发现为利用两系法水稻杂种优势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为生理遗传学和发育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试验材料.光敏核不育(PGMS)和温敏核不育(TGMS)在不同的光温条件下具有明显的育性转换特点.研究表明,农垦58S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叶片和幼穗中多种酶的活性表现降低或增加的明显变化.胡学应、万邦惠的研究结果认为Adh-1和Est-3两同工酶基因位点与育性有密切关系.本文作者首先在N4225和安农S中发现一条与育性转换关系密切的酯酶同工酶带以后,扩大试验材料,在21份不同的光(温)敏核不育材料的初步研究中,也证明了此带的特异性表达.  相似文献   

13.
Benjamin  Lewin  赵寿元 《科学通报》2007,52(1):66-66
本书是《基因Ⅷ》总体规划的精简和重新编排,旨在对当前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研究的主要问题给出主流阐述。内容上更明确地集中于基因的分子遗传学方面,以期读者能更关注该主题.同时本书还进一步以基因组序列作为出发点,适当更新了一些内容,如增添了一章“遗传工程”。并把“表观遗传效应”单独作为一章等.  相似文献   

14.
恶性血液病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迅猛发展,为恶性血液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三大科学前缘之一的生物进化的研究,从达尔文时代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形态、染色体和分子研究阶段。在有遗传学之前,进化论的研究基本上是从分类学、解剖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出发的,这构成了19世纪下半叶的进化论研究的整个内容。有了遗传学以后,就出现了进化的遗传理论,它从染色体水平上探  相似文献   

16.
这是1977年10月20日“美国人类遗传学学会”年会上的新任会长就任演说。着重谈到了人类遗传学和医学遗传学之间的关系,医学院校开展遗传学教学和科研的必要性,以及吸引基础科学家参加这个领域工作的重要意义等。强调今后最应重视的是要运用基础科学的最尖端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人和病,并指出要重视行为遗传学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7.
重组DNA技术曾带动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的发展和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新方法的创立,这是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反义技术则是继重组DNA技术之后兴起的又一门全新的基因工程技术,它从反向遗传学的角度认识结构基因的功能和基因表达的调控,从而为分子遗传学分析、人类疾病的防治以及动植物遗传育种等提供了崭新的手段。作为一项具有重大应用背景的尖端生物技术,反义技术已经同时得到科学界和商界的极大关注,并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得到迅猛的发展。毫无疑问,在不远的将来.这项从生命本质研究入手的技术必将产生强大的冲击波,…  相似文献   

18.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孟德尔遗传学相结合而产生了群体遗传学。本文以群体遗传学的历史为中心,叙述了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到中立学说的进化机制理论的发展过程。另外,对于通过最近的分子进化的研究而建立起来的中立学说的发展也进行了解说。由于本文比较长,编者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19.
水稻功能基因组育种数据库(RFGB):3K水稻SNP与InDel子数据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全球水稻品种资源进行基因组研究,挖掘有利等位基因和指导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的分子育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关系国家乃至全球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本研究通过全球3000份水稻资源(3K水稻)的全基因组重测序,获取了其中质量较好的2859份水稻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小片段插入缺失(In Del)的基因组变异数据,建立了综合性的水稻功能基因组育种数据库的SNP与In Del多态性子数据库.该子数据库包含了3K水稻多态性信息检索、基因组浏览器可视化系统、特定区段基因组数据导出系统等多项功能.本数据库的建立将为研究水稻基因功能、指导水稻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提供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20.
当我得知“水稻人工种子”研制成功,并在实验室内培育成首批完整植株的消息时,也获悉对“水稻人工种子”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邹高治副教授已身患重病,并正在医院治疗的情况。我心中的喜悦顿时蒙上一层不安和忧伤。邹高治老师是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的副教授。从1985年起,他与该校的环境和资源生物学系的倪德祥副教授、材料科学研究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