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本文试图对苏北沿海的新构造运动及其与海面变化的关系作初步研究,可为深入探讨江苏海岸线变迁及趋势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新构造运动在泰山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泰山各种地貌景观与新构造运动的成生联系,同时对泰山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扼要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以广西沿海台风暴潮数值模型为基础,模拟了8007号台风期间,广西沿海台风暴潮的生消过程,并对其某些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  相似文献   

4.
广西沿海海兽种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1978年到1998年广西沿海的海兽进行调查,采集,研究,共鉴定出2目5科12种,其中一种为中国的首次记录,3种为南海的新记录,文中对各种的主要外形特征及其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论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新构造运动的特征与它的3个主要类型,并把我国新构造运动粗略地分为3个大区,最后分析了新构造运动下的贵州岩溶地貌。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韩城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分析,阐述了新构造运动与韩城电厂滑坡的关系,提出了韩城地区新构造运动是电厂滑坡形成和发展的动态背景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鲅科鱼类是广西沿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在一年的广西海岸带鱼类调查中,仅出现两个种,但在渔获量中占有相当的比例。鲅科鱼类在广西沿海的分布相对集中,且季节性较强。在本海区内没有明显的产卵场,以索饵洄游群体为主。  相似文献   

8.
威海—蓬莱断裂带地质特征与胶东新构造运动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震、火山活动等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分析了威海-蓬莱断裂带的地质特征,阐述了该带在胶东新构造运动中的地位及环境意义,对胶东新构造运动区划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9.
该文论述了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认为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起着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1)大范围的新构造运动导致黄土高原地区多暴雨,有处于地表土壤的侵蚀,(2)新构造运动抬升,导臻地区侵蚀基准面下降,新构造运动上升与沉降交汇处的地形变带、断裂活动带、地震破碎带,地表土岩体不稳定,地表降水大量下渗,为重力和流水蚀创了条件(3)新构造运动的形式、类型制约地形的发育演化,控制着水土流  相似文献   

10.
滇西北三江地区新构造运动较为活跃和强烈,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隆升运动.以地貌研究为主,从该地区多级阶地、多级夷平面的发育、河流袭夺等方面归纳了新构造运动的表现特征,简要总结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庐山新构造运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庐山新构造运动活跃。中山低地对照极其鲜明、断层崖悬崖峭壁、温泉地震、谷地形态悬殊、多级裂点瀑布和岬湾曲折湖岸是庐山新构造运动主要迹象;而地垒、地堑、断(?)、掀斜则是主要类型。庐山新构造运动具有运动普遍、继承明显、间歇显著的特征。而且新构造运动经历了轻度—强烈—轻度等断块升降时期,从而控制地貌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2.
根据沉积补偿原理,提出地层厚度系数研究构造运动的方法,并分析了其研究步骤及适用范围。依据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关键层位地层厚度发育特征,利用沉积厚度法研究其构造活动,指出了影响整个凹陷沉积过程中的关键时期。结果表明:查干凹陷从巴二期,经苏一至苏二下亚段沉积时期,沉积中心发生改变,显示出明显呈北西—南东向的“跷跷板”构造运动。在这一认识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了查干凹陷构造演化,认为:白垩纪以来经历了裂陷阶段、断拗转换阶段、拗陷阶段和反转阶段,为查干凹陷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依据菜挤河的构造特征、各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构造变形层次及变形序列、新构造运动、地质发展史,阐述了菜挤河地区后造山盆地的形成.该盆地具有沉积建造类型多样、变质作用类型复杂、火山岩浆活动频繁、地壳运动具多阶段、多层次的复杂构造格局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地区是新构造运动表现明显地区之一.新第三纪以来受地应力作用,发生各种地壳形变,它直接表现在构造演化和地貌形态上.这种活动与本区地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鲁西一些主要构造的实际资料分析,综合研究了鲁西构造格局,探讨了鲁西构造的性质和成因。作者认为,鲁西构造是多次运动形成的,每次运动都受特定的力学作用控制,因此,不可能用一个模式来解释现今构造的全部特点。  相似文献   

16.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的一条巨型断裂带。在山东境内是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分界线,使东西两侧的深部、基底和盖层在地质和地球物理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该断裂成生于太古代中期,并开始对两侧的沉积与剥蚀起控制作用。在长期的活动中,表现出间歇性、继承性和差异性。运动特点则主要以差异升降为主,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壳的三大基本构造单元——地槽区、地台区和地洼区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统计了不同类型的构造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差别,探讨了由此反映出来的深部构造特点。重点探讨了中亚地洼区与华夏型地洼区在地球物理特征和深部构造上的异同;对三个残留地台现阶段的构造运动状态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在综合分析各构造单元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深部构造形成演化的可能原因的基础上,从地球物理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地壳演化发展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区域地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地球动力学的观点系统地分析了中上元古界构造特征和演化。中上元古界构造经历了中晚元古代裂陷谷-坳陷构造发展阶段、古生代和三叠纪升降运动构造发展阶段、侏罗白垩纪强烈活化构造阶段和新生代晚期活化阶段。晚印支运动造成全区挤压构造的基本格局,燕山运动多次拉张和挤压脉动交替使之受到强烈的改造和复杂化。早第三纪同生正断层的张裂活动又使中上元古界大幅度掀斜,甚至使一些构造变成单斜挠曲。东营期末,本区构造最后定型。晚第三纪,本区张裂活动基本停止,南部地区整体下沉。大地构造的演化,特别是中新生代的块断作用及其活化历史对于本区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是一个控制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