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科学24小时》2010,(11):52-52
当一颗类日恒星走向生命尽头时,会逐渐释放出表层的气体和尘埃,在恒星周围形成一个如同水彩画一般精致美丽的“外壳”。IRAS23166+1655正处于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那颗包裹在厚厚尘埃中的濒死恒星是飞马座中一对双星中的一颗。  相似文献   

2.
自然信息     
通常认为,恒星是由星际空间极其稀薄的冷气体尘埃云通过引力收缩而形成的。这种云在引力作用下收缩,收缩过程中云就碎裂为一些碎块。各个云块可以各自收缩,变得越来越小,直到中心温度高到使核反应开始,这时一颗恒星就算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最近观测到宇宙"旋转木马"VFTS102,这是迄今观测到自转速度最快的超大质量恒星,其赤道区域环绕轴心以每秒600千米的速度高速旋转。由于离心力作用,如此之高的自转速度几乎能将这颗恒星撕裂。VFTS102非常炽热,是一颗高度发光的恒星,亮度为太阳的10万倍。这颗恒星曾拥  相似文献   

4.
追寻人类乃至宇宙整个进程中的10个转折性事件是很有趣的,因为正是它们最终决定了人类在地球上的存在。在大得根本无法想象的宇宙中,有一个实在是很平凡的星系,在这个毫不起眼的星系中,有一颗极普通的恒星,还有一颗小小的行星在绕着这颗恒星转——  相似文献   

5.
一项新研究发现:宇宙中形成的第一批恒星不像当今的恒星这样发出光亮,它们可能是不可见的"暗恒星",暗物质粒子的互相残杀为之供应能量。研究人员称,那些恒星是极其庞大的。暗物质是不可见的,构成了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质。科学家们认为,暗物质在早期宇宙的演化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在第一批恒星的形成中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了一颗巨行星。然而,他们表示,根据现有理论,这种行星不应该存在。相较它环绕的恒星来说,这颗类木行星大得有点不同寻常,甚至挑战了天文学家对行星形成机制的普遍观点。这颗距我们284万亿千米的恒星是颗M型红矮星——我们银河系中最常见的类型。前不久,一个天文学国际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公布了这项发现。"这个发现很令人激动,因为我们一直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像木星和土星这样的巨行星可以在  相似文献   

7.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一对处于婴儿期的巨型恒星被认为是全等双星,但奇怪的是,它们的诞生时间却相差50万年. 这对新发现的恒星坐落在猎户座星云之中.距离地球1 500光年的猎户座星云就像附近的一个“恒星产房”,忙乱地进行着生产恒星的活动. 观察到这对双星的天文学家们发现,这两颗恒星显示出完全相同的质量和构成成分,使这对恒星上升到全等双星的地位.然而,它们的相对亮度及其他物理特性不同,这表明双星系统Par1802中一颗恒星的形成早于另一颗恒星.  相似文献   

8.
天上每颗恒星的生命,都发端于弥布在太空中的气体和尘埃的一种密度起伏。尘埃因引力作用而凝聚。当尘埃和气体收缩时,完全由引力收缩本身释放出能量,雏恒星就被加热。这类仍在形成过程中的幼年恒星,天文学家迄今已熟悉相当多了。  相似文献   

9.
动态点击     
《科学24小时》2011,(4):51-52
巨型恒星逃逸形成弓形激波一颗大质量恒星正飞速脱离其原有的伴星,冲进浩瀚的宇宙深处。其结果便是和星际尘埃发生剧烈摩擦,产生了这张图像上显示的黄色弓形激波区。这颗恒星编号为蛇夫座ζ,这是一颗巨星,其质量约为太阳的20倍,距离地球460光年,已经有400万岁。在这张照片中,原本应为红外线的光被人为处理成了我们肉眼能看见的可见光色彩,这颗恒星就位于这片弓形激波区中,呈现为一个明亮的蓝色星点。蛇夫座ζ之前与另一颗质量更大的恒星组成双星系统。不过,当那颗恒星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炸之后,蛇夫座ζ便被像一颗子弹一  相似文献   

10.
正科学家最近宣布,在另一颗恒星周围发现了第一颗除地球外的可居住行星.这也证实了其他恒星的可居住地带内存在地球大小的恒星。可居住地带是指宇宙空间中距离恒星不远也不近、温度不太高也不太低的区域,这些区域允许行星上存在液态水。这颗恒星——"开普勒186"是一颗非常暗淡的矮星,它位于天鹅座,距离地球大约500光年。"开普勒186"有  相似文献   

11.
天文学家发现的证据表明,在424光年以外的又一个"地球"正在形成。天文学家利用美国航空航天管理局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个温暖的尘埃巨带正在围绕着一颗年轻的恒星旋转。该恒星叫作HD113766,比太阳稍微大一些。科学家们认为,这个尘埃巨带正在聚集到一起形成行星,而且其位置处于这个恒星系统可居住环带的中部,类似地球,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探索》2014,(2):4-4
正科学家最近运用新技术获得的探测数据暗示,位于天鹅座、距离地球大约400光年的行星"开普勒-78b"是一颗"不应该存在的"行星。这颗炽热的熔岩世界距离其母恒星不到160万千米,每8.5小时就环绕母恒星一圈。按照现行的行星形成理论,在如此靠近恒星处是不可能形成行星的,而行星形成于别处之后也不可能迁徙到这里。"开普勒-78b"  相似文献   

13.
一个新的理论暗示,一颗年轻的恒星或许会对另一个发展中的恒星系统猛拽一把,从而使得围绕它们的行星以一个倾斜的轨道运转。这一理论可能也解释了就在家门附近的一个存在已久的谜——为什么地球轨道相对于太阳赤道倾斜了7°。1995年,瑞士天文学家有了关于第一颗"热木星"的惊人发现,这是一种近距离环绕其母星运转的气态巨行星。为了解释这一奇异的发现,理论学家提出,行星形成时距离恒星很远,但后来通过曾环绕恒星的由气体与尘埃构成的原行星盘运转而逐渐向内迁移。在这种所谓的盘迁移过程中,行星依然停留在原行星盘中,因此其轨道的倾斜程度与母星相匹配。  相似文献   

14.
《科学之友》2008,(6):13
日前,科学家发现了彼此近距离环绕的两颗新生恒星,它们共享着星系物质,在太空上呈现出“巨大花生”的外形。这一组花生恒星距离地球1300万光年,位于一个叫做Holmberg IX的小星系之中,两颗恒星都非常明亮,而且它们的质量是太阳的15倍。在它们的圆形轨道上,一颗恒星在另一颗的前方运行,从地球的观测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15.
《科学通报》2021,66(11):1307-1314
迄今为止,银河系内发现的约20颗恒星级黑洞都是通过黑洞吸积伴星物质所发出的X射线来识别.若黑洞的X射线辐射低于望远镜探测极限,人们仍可以通过监测伴星的视向运动来发现黑洞.我们利用LAMOST望远镜对银河系的一颗B型恒星进行速度测量,发现它在围绕一颗不可见天体——大质量恒星级黑洞做周期性运动.这是国际上利用视向速度监测发现黑洞的一次成功实践.尽管引力波探测实验已经发现相似质量的恒星级黑洞,但在富金属环境中形成如此大质量的黑洞对目前的恒星演化理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介绍了恒星级黑洞的几种探测方法,并对近些年国内外搜寻黑洞所做的努力进行了回顾,最后对未来利用视向速度监测方法和天体测量方法寻找黑洞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正>100多年前,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恒星。如今,这颗名为HD140283的恒星被确定为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之一,它距离地球186光年。科学家指出,宇宙大爆炸发生于137.7亿年前,HD140283是大爆炸之后形成的首批恒星之一。天文学家通过计算预测,这颗恒星的  相似文献   

17.
<正>众所周知,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太阳又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在银河系当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达千亿之多。那么人类既然"身在此山中",又是如何能够识得银河系"庐山真面目"的呢?探索之初我们的银河系被改变了,它看起来像一块扭曲的薯片,这与此前人们对它的认识很不一样。我们在宇宙中的家是这个样子的吗?是的,这是我们对银河系的最新认识。银河系的圆盘通常被描绘成扁平的,像一块凸透镜。但最新的研究则发现,这个星系的边缘其实是弯曲的。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今年3月宣布,他们在距离地球9000光年以外的一个恒星-行星系统中发现了一颗"超级地球".这是一颗冰冷的岩石行星,质量是地球的13倍,在其所在的恒星-行星系统外围区域环绕母恒星运行.其母恒星是一颗红矮星,体积只有太阳的一半大.  相似文献   

19.
宇宙动态     
《科学之友》2006,(4):12-12
科学家发现“超级地球”天文学家利用“引力微透镜”技术在遥远的外星系发现了一颗冰冷“、笨重”的行星。由于这颗行星与地球十分相像,所以科学家们称它“为超级地球”。据报道,这颗行星的质量为地球的13倍。它围绕旋转的恒星距离地球约9000光年,大小为太阳的一半。这颗系外行星距离恒星的距离不像地球离太阳那么近,大约处在类似于太阳系中木星和土星的位置。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有岩石行星处在类似于太阳系的气态巨行星的位置。他们将这颗行星称为“失败的木星”,目前还不清楚为何这个行星没有发展为气态巨行星,不过据推测,在该行星形成…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一个天文学家小组首次拍摄到了一颗系外行星的图像。这颗编号为GJ 504b的行星是一颗巨行星,大小与木星相当,是迄今使用直接成像技术在一颗类太阳恒星周围发现的质量最小的系外行星。科学家发现,由于这颗行星大气中的云量较少,所以散发出暗红色的光芒。这颗行星的有效温度约为237℃,围绕GJ 504恒星公转的距离几乎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