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间硝基苯甲酸早已用于重量法测定四价元素。最近梁树权等用该试剂以测定铈和钪。但是将间硝基苯甲酸用来测定锆还研究不多。本文的目的,在于用间硝基苯甲酸将锆在一定条件下沉淀、过滤、洗涤、溶解后极谱测定硝基化合物,根据硝基化合物的量间接测定锆的含量。我们着重的试验了间接极谱测定锆的条件,并根据试验的条件拟定了间接极谱测定锆的方法。曾用于锆英石中锆的测定,获得了与比色法(茜素磺  相似文献   

2.
张法浩 《科学通报》1994,39(20):1896-1896
我们已报道过黄腐酸(Fulvic acid,FA)可引发大鼠肝细胞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并导致生物体的氧化性损伤.但是,作为一种外源性物质,黄腐酸在细胞内怎样转化,通过何种机制引发肝细胞产生内源性活性氧物质,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外源性物质多是通过肝细胞内氧化-还原酶体系进行生物转化,进而产生活性氧物质.而此类酶体系多存在于线粒体或微粒体中,本文以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和微粒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黄腐酸与微粒体、线粒体的相互作用过程,并探讨了产生活性氧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3.
楼纪东 《科学通报》1984,29(23):1472-1472
Nef反应是有机合成化学的基本反应之一,Nef反应是以硝基化合物为原料,经成盐、酸解而合成对应的醛类。但Nef反应只限于饱和烃类。作者报道从α,β-不饱和烃类硝基化合物合成对应的α,β-不饱和醛,使Nef反应得到新的应用。这种合成α,β-  相似文献   

4.
纪育澧 《科学通报》1957,2(2):50-50
为了寻找防治血吸虫病藥物,研究合成了一些在苯环上带有SbO基团的化合物。据作者了解,二苯砜的苯环上在对泣、邻位或间位上具有SbO的化合物过去尚未有过。氧化4,4’-二苯砜-二睇(Ⅲ)的制备方法如下:对位氯代硝基苯与二硫化鈉反应得4,4’-二硝基二苯硫醚,把它氧化即成4,4’-二硝基二苯砜。  相似文献   

5.
康富安 《科学通报》1996,41(16):1534-1535
在有机化合物中,氮酸酯(nitronic esters)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物质。从形式上看(R_1R_2C=NO_2R_3),它可由酸式硝基化合物(氮酸)和醇缩去一分子水而得到,但实际上既没有按此方法得到过氮酸酯,反过来,也不能将其水解成酸式硝基化合物和醇。因其通常不稳定(大多数已知的氮酸酯在常温下的寿命一般仅为几分钟至数周),所以有关氮酸酯的研究一直很少见诸报道。  相似文献   

6.
陈德文 《科学通报》1992,37(8):705-705
邻硝基苯甲醛作为标准闪烁剂和光化学量子效率测定的重要参比物质之一,其反常的光化学行为虽然为人们所注意,但迄今为止,其详细机理并不清楚。Tenth等人曾观察到其光化学反应中之ESR信号,但并未深入研究,而且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也是错误的,我们用ESR技术详细研究了邻位硝基苯甲醛在紫外光作用下产生的光化学反应过程,得到了崭新的有趣结果,并研究了详细的机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侯自杰  王素芳  潘仙华 《科学通报》2000,45(10):1033-1037
通过在碱性条件下3,7-二硝基二苯并溴五环硫酸氢盐(3)与亚砜类化合物的反应及3,7-二硝基二苯并碘杂环化合物(6a,6B)与二甲 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稳定的苯并锍酚内盐(5a~5e,7a,7b)。利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NMR)、质谱(MS)和红外光谱(IR)等分析手段确证了它们的结构。对胺(或其他碱性化合物,如NsOH,Na2CO3等)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8.
徐克俭 《科学通报》1985,30(12):909-909
本文根据模板理论,制成了[反式-二硝基-二苯骈-18-冠醚-6]化合物,随着孔径大小不同对某些金属有选择性络合作用,已经用于理、工、农、医各个部门。但主要用于铀矿、碱金属、稀土金属等的富集分离及相间转移催化反应和离子选择电极等方面。引入硝基是改进反应性能,扩大应用范围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英彦 《科学通报》1995,40(16):1511-1511
生物光子来源于细胞内生物化学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激态物.在非酶或酶促反应中肝微粒体系统产生这些激态物的条件是:(1)需有过渡金属离子,如Fe~(2+),Cu~(2+)等,或有机过氧化物;(2)不含有被肝微粒体可羟化的物质;(3)存在含NADPH或抗坏血酸的细胞色素P_(-450)/P_(-450)还原酶;(4)含有类脂.苯在肝微粒体或重组的含细胞色素P_(-450)膜中可被羟自由基(·OH)氧化.因此,它是微粒体可羟化物质.与其它水生动物比较,鱼的细胞色素P_(-450)在肝微粒体氧化代谢外源性物质和生物光子发射中起着主导作用.鉴此,本文以不外加NADPH或抗坏血酸而加入苯,构成不满足上述4项条件的Fe~(2+)或Cu~(2+)-鱼肝微粒体系统,通过观测苯与该系  相似文献   

10.
庄小燕  张瑷珲  方柏山 《科学通报》2021,66(10):1233-1239
氧化还原酶在生命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1951年经典氧化还原酶催化机制的提出,对该机制的研究和修饰一直是热点.本文首先系统地介绍氧化还原酶催化机理研究的沿革,提出两个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1)细胞内与氧化还原酶结合的辅酶经历氧化或还原后是否非得解离?(2)细胞内NAD(P)H依赖型氧化还原酶与其相应的辅酶是否存在...  相似文献   

11.
高忠理 《科学通报》1988,33(18):1388-1388
深入研究涉及NAD(P)H及其模型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机理对于了解这类辅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和机制有重要意义。文献[1]曾报道一些模型化合物与有机底物之间的反应按一步氢负离子迁移机理进行。新近报道NAD(P)H模型化合物可按涉及电子转移的多步机理还原某些有机底物,但有争论。电子转移过程在热反应中的可能性也有异议。本文首次以稳定的自由基正离子作为探针,为后一机理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2.
王殿勋 《科学通报》1984,29(22):1373-1373
人们知道,硝基芴酮是类强电子受体化合物,可与咔唑等电子给体形成电荷转移复合物,具光导性而用于静电复印和感光胶片研究中。我们曾对这类作为电子受体的电荷转移复合物做了系统的研究,包括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确定了硝基芴酮与N-乙基咔唑电荷转移复合物的电荷转移量(p)。但是共轭π体系作为给体的硝基芴酮电荷转移复合物至今未有文献报道。为此,我们合成了不同硝基芴酮与芴的电荷转移复合物。本文报道这类电荷转移复合物的XPS研究,实验结果不但明确表明复合物的形成,同时,按照Grobman等对TTF-TCNQ的XPS研究中所建议的相对面积法求算了这种共轭π体系的电荷转移量(p)。因而本术是体现共轭π体系电子电荷转移的明显例证。  相似文献   

13.
有机质谱结构解析知识工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伯宇 《科学通报》1992,37(14):1280-1280
有机质谱结构解析系统的核心是分子结构和谱图之间的相关规律,在计算机建立谱图与分子结构相关规律方面,有两种方案,一是谱图特征和化合物的键断机理相联系,此法由于目前人们对化学键的裂解机理了解得还不详尽,所以还不实用;二是我们提出的化合物的谱图特征和其子结构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4.
用模型化合物来模拟金属酶的性能,以研究酶催化作用机理,是研究金属酶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有可能用模型化合物代替金属酶,以完成某些金属酶的部分特殊功能,因此研究金属酶模型化合物各种性质的报道甚多,对了  相似文献   

15.
罗渝然 《科学通报》1983,28(8):511-511
由于不能直接观测含C=C键化合物顺反异构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异构化机理争论不一。其中一种假想的机理是双自由基扭转  相似文献   

16.
曹维孝 《科学通报》1983,28(18):1110-1110
一、引言前文报道了芳香叔胺作为电子给体引发烯类单体光聚合及其机理,我们发现另一类给体硫醚及其有关化合物也能引发丙烯腈等单体光聚合。1955年,Kern曾简单报道了硫醇作光敏剂的聚合。之后,Tsuda等在研究二硫化合物的光引发作用时作为比较,报道了硫醚对甲基丙烯酸甲酯及苯乙烯的光聚合,但都未见有关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本文研究有机硫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的10年里, 有机小分子催化作为一门环境友好的有机合成方法学在不对称催化合成中的应用得到了重新发掘, 新颖的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和新型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反应受到广泛的关注. 含有氢键给体的手性有机小分子化合物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来活化反应底物中的羰基或硝基等官能团, 在很多的不对称催化反应中展示了优秀的手性诱导效果, 并获得了显著的进展. 其中, 具有双官能团氨基-硫脲类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在一系列的不对称迈克尔加成反应中获得了成功. 基于对现有的文献中关于双官能团氨基-硫脲类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分子的结构分析, 我们将“多氢键给体协同活化”策略成功应用于合成一类新型含多个氢键给体、具有多个手性中心、而且其空间位阻和电子效应等精细结构具有可调控性的手性氨基-硫脲类双官能团有机小分子催化剂Ⅰ和Ⅱ. 这类具有多氢键给体的氨基-硫脲类催化剂在乙酰丙酮、α-取代的β-酮酯、硝基烷烃等对各种取代的硝基烯烃类化合物的不对称迈克尔加成反应, 以及硝基烷烃对亚胺类化合物的不对称Nitro-Mannich反应中, 展现了非常优异的催化活性与底物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DNA与水溶性卟啉H_2TMAP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庞代文 《科学通报》1994,39(17):1605-1605
DNA与其它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构成认识某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和一些药物(特别是抗癌药物)治病机理的基础.同时,在阐明DNA结构和功能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DNA与卟啉化合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多,并且还发现了水溶性金属卟啉化合物能作为DNA链  相似文献   

19.
科技信息     
吸烟导致心血管 疾病的致病机理 医学研究已经证实,吸烟将导致动脉硬化并可诱发死亡率较高的冠心病。最近,美国的研究人员找到了吸烟导致动脉硬化的致病机理。 研究表明,香烟可抑制人体内两种化合物的产生,而这两种化合物正是履行着清除血管壁上过多胆固醇沉积的职责。实验发现,香烟有明显抑制卵磷脂磷脂酰基—胆固醇脂酰基转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生物分析化学方法正日益发展,并越来越多地获得实际应用。新近,借生物荧光现象建立的分析方法就是一种新兴的有效的生物分析方法。经过长期的探索,目前已经知道各种生物荧光体系的详细机理,迄今对分析化学最有用的主要有三个体系:萤火虫荧光素酶,细菌荧光素酶和氧化还原酶以及水母荧光蛋白荧光素酶。例如,借萤火虫荧光素酶测定 ATP(腺苷三磷酸),专一而灵敏,其检测限为10~(-15)摩尔;用细菌荧光素酶和 NAD(P)H:FMN 氧化还原酶[NAD(P)H 指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的还原形;FMN 指黄素单核苷酸]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