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现代性·后现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性是多元、多样的,因而传统和现代性可以会通,中国的现代性也自有特色;当代西方哲学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围绕现代性与后现代的论争,对研究与实现中国的现代性有参考价值;要加强中国现代性的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性,作为20世纪的元话语,对其界定是从不同层面进行的。就是说,没有囊括一切的现代性,只有诸种不同层面的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中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与现代性存在"多元一体"的三重关系:现代性孕生审美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又是对现代性的批判、重建和超越。审美现代性是被把握在美学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反映的是美学主潮问题,它体现了历史主义、人文主义、审美主义三大理念的综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现代性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和总结,指出了现代性包括个人主义、现代化、实利主义等特征。这些特征中的任何一个,甚至它们的每一个变种,都代表了现代性的一个中心方面,都可以被上升为现代性的驱动力。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现代性这一极端复杂而独特的社会现象。现代性就是上述诸特征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多元现象的统一整体,就是自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至20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下,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与分散世界史中的传统文化相对的导向统一世界史的现代文化的全球化特性。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的“改革小说”正面响应了文学现代性的要求,反映了中华民族迫切现代化的呼唤。其发展经历了初期的物质现代化转向人内心现代性的追求;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逐渐深入的时候,改革小说却出现停顿。探索这段时间里它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为文学发展提供一个参考。现代性的复杂与多元,要求“改革小说”既要适应时代变化发展,又要时刻贴近人心,更多地关注于现代性过程中人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现代性建构,需要把握现代性的基本要求,也需要把握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整体上看,文化现代性以人文精神为指向,以世俗社会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文化的发展规律,从纵向角度看,文化发展体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从横向角度看,文化发展体现为一元与多元的统一。推进我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方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基础;大力弘扬改革与创新精神,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在从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生态进入急速变迁的历史进程。传统节日环境的现代性转变引发了节日文化内在结构和价值功能的时代性重建,导致了传统节日文化生态的失衡;社会精英在文化自觉、文化多元思想指导下反抗现代性对传统性的过度侵蚀,重塑节日文化的历史传统,构建节日文化生态的合理社会功能和价值秩序。  相似文献   

7.
潘年英的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体上的多元混合,内容上的乡村个人史似的书写,文化观念上的民族文化价值的坚守。其中体现出来的对于现代性发展观的反思、民族文化多元共生的认同等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台湾学者杨国枢等编制的多元个人现代性和多元个人传统性量表为工具,对来自湛江城乡的300位初二、高二和大二的青少年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青少年个人的现代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及受教育水平间的差异。就城乡差异而言,乡村比城镇青少年较为传统,而城镇比乡村青少年较为现代;就性别差异而言,男性较女性更为传统,而女性较男性更为现代;随着年龄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传统性降低而现代性增强。  相似文献   

9.
随着西南山地民族人口迁移潮流的发展,流动带来了地方性和多样性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重构:一是地方性和多样性突破了空间限制,作为城市性的多样性成为一种地方性和多样性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二是随着一系列非内生性的现代性要素被纳入到地方性中,多元的地方性中出现了普遍蔓延的现代性认同。三是人口迁移作为山地民族实践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山地民族原居地的地方性与遥远的城市和市场体系紧密联系,形成一种开放的、以市场为中心的多样性体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小说,其理论主张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守成"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主张回归传统文化,追求本土文化身份认同;其二,反思工具理性的启蒙现代性,张扬审美现代性;其三,追求自然环境生态和人文精神生态的双重和谐。寻根小说作家力图通过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及劣势,来对自身文化进行重造,使其更好地参与全球文化交汇,从而完成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寻根小说的这种"文化守成"价值理念,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西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其对多元现代性的自觉追求有着显性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创作实践中所暴露出的理念偏颇也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11.
文化全球化需要多元文化的共同参与,东方文化有责任与西方文化一同来维护全球文化的生态平衡。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发生、发展保持着先行的位置,但这只能说明其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具有领先性,并不足以说明其全部文化的完美性。东方文化所包含的智慧、哲学与精神有其自身的魅力,同时,它必然会随着东方文化现代性的发展而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发出光彩。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重要的"三农"题材作家之一,张炜的小说呈现了现代性冲击之下乡土中国的发展与裂变,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并在社会学批评、心理分析批评以及形式批评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实现张炜小说研究的新发展,深入张炜的文本世界及其精神内核,就必须立足于新时期现代化、市场化、工业化乃至全球化的中国语境特别是中国乡村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同时,以自然权利诉求和现代性断裂为研究视角,准确理解和阐释张炜重要的文学实践,探究张炜小说丰富多元的文本内蕴。  相似文献   

13.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蜡烛",这些对教师的形象的经典描述,是社会对教师道德的要求和众多教师毕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而现代性社会却以世界祛魅、个人主义、价值多元、未来主义为主要特征,呈现出导致道德价值神圣性的丧失、师德价值的失落及与传统道德离散的生态现状。本文分析了现代社会及现代性语境下教师道德所处的生态环境,给出了对其道德生态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和机制。教师道德生态质量控制方法,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和落实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的重要反映。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总体性概念,它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成、发展的总体性过程和特征。我们可以从历史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去理解和规范现代性。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态度是辩证的,即对于现代性的历史价值的积极肯定和对于现代性的负面价值的深刻批判。反省批判现代性的目的是重建现代性。实践是重建现代性的根本方法,共产主义革命是重建现代性的现实运动。  相似文献   

15.
东西方价值文明的冲突,现代性话语下后现代主义的"幽灵般在场",使全球文化运行呈现断裂性场景转变。重新缝补被撕毁的民族文化,重新审视多元文明下的文化霸权,重新"结构"起全球公民文化或大众文化。不管是续说后现代还是"重写现代性",都必须把对文化安全的考察放置于"帝国"的宏大叙事中,着眼于帝国所操控的细小角落里,而不是淹没在虚无主义文化需求的泡沫之中。  相似文献   

16.
先进文化必然是现代性文化,文化的现代性本质上是人的现代性,人的现代性的核心是人格的现代性。忠烈人格的强谏与死战、事功与敬业、报恩、爱国等行为方式体现了许多优秀的心理素质,如坚强、果断、勇敢、不屈不挠、兢兢业业、忧国忧民等,在人格的现代性重铸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学视角阐述了"文化""现代"的概念,分析了"现代文化"的内涵。认为"现代文化"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大众性和融合性、自觉性和反思性、先进性和现代性、可塑性和可建构性、变迁性和动态性、多元性和竞争性七对特性。指出了"现代文化"的两种来源,以及"一体多元、融合开放"的"中国特色现代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作家中,沈从文是第一个对现代文明进程持深刻反思态度的作家。沈从文不仅看到了现代性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和进步,也看到了现代性在中国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可遏制的恶果;所以,沈从文在对待现代性的姿态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呼唤现代性,一方面对现代性导致的种种不合理现象表示抵抗,对现代性表示怀疑。  相似文献   

19.
审美现代性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界一个重要的理论话题。在西方学者那里,审美现代性是与社会现代性相对立的概念,审美现代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律性的审美和艺术来批判物化现实,抵抗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对社会的控制,但也陷入了对历史进步的怀疑和悲观主义情绪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看到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不仅有对抗的一面,更有结合和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审美现代性的发展有赖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主张通过审美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阶段局限性、特定时期的片面性,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社会被殖民的历程和中国现代性的被动嵌入,造就了30年代的上海现代主义、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多元共生的历史境遇,进而决定了上海现代化与殖民化、“半殖民地”情形与民主主义崛起之间的孪生关系。着眼于上海走向现代的历程中殖民因素与现代主义、民族主义的关系,力图探讨30年代上海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这一个历史过程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