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王纯 《科技咨询导报》2010,(17):227-227,229
本文通过对我国的人口结构、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情况以及现阶段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等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延长退休年龄应遵循适时、适势和适度的原则,分步骤、分类别地进行,同时应考虑重新调配劳动力资源、合理调节养老保险金等因素,尽可能缩小因政策的调整给国家、企业和劳动者带来的冲击。文中还着重指出现阶段实行弹性退休政策是延长退休年龄的一种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2.
我国于20世纪末进入老年型国家,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提高我国法定退休年龄这一议题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在我国退休年龄偏低、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以及养老基金缺口加大的背景之下,延迟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但是考虑到延迟退休年龄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综合考虑,实行弹性退休、分步退休、加强与群众沟通等多种政策。  相似文献   

3.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对此,各国纷纷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其中,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人口老龄化较严重的国家,采取了渐进式的延迟退休政策来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及公共养老金支付压力不断增加而带来的挑战。中国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延迟退休政策在中国尚处于争议当中。本文通过对英国实行延迟退休政策的背景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提出英国延迟退休政策对中国的4点启示:1.结合本国国情,渐进式地延迟退休年龄;2.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分群体、分职业、分地区逐步延长退休年龄;3.逐步延长女性退休年龄,最终实现男女退休年龄一致;4.对延迟退休者予以适当地激励。  相似文献   

4.
王辉  李志红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9):1776-1782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延迟退休是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关于延迟退休的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我国2010~2020有关延迟退休问题研究的发文量、研究机构、关键词、突现词等进行分析,并对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延迟退休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延迟退休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养老保险、人口老龄化、退休年龄、养老金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延迟退休的相关具体政策实施效果将成为延迟退休研究的重点方向,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延迟退休政策。  相似文献   

5.
李星辉 《科技信息》2007,(27):356-357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为了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是否延长退休年龄成为当前讨论的一个热点。本文认为,目前全面延长退休年龄不合时宜,但可作局部调整,推行弹性退休制和统一女性退休年龄,与未来全面延长退休年龄接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男女退休年龄差异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女性的身体健康状况、知识水平和社会性别意识都有了很大提高,这使得人们对男女不同年龄退休的退休政策提出了质疑。退休制度实质上是对劳动义务的豁免,是一项不以现在的劳动作为对价就可以获得的报酬的制度。就其实质而言,是一项对劳动者的保护制度,女性不能放弃法律对自己的保护。因此,建议在原则上统一男女退休年龄的基础上,允许女性根据自我情况选择提前退休。  相似文献   

7.
易定红 《世界知识》2010,(23):40-41
<正>退休制度改革的背后是包括政府、雇主和员工各方利益的纷争。老龄化的"银色浪潮"席卷全球。与这一浪潮相伴的退休制度改革于上世纪90年代逐步在西方国家蔓延开来。美国、德国以及日本等国纷纷拿退休年龄开刀,对退休制度进行大手术。2010年6月法国政府宣布实施延迟退休年龄的计划,即退休年龄从60岁延  相似文献   

8.
我国过去没有统一的高级科研人员(包括教授)的退休制度,大学教授和科学家实际上不退休。1982年国务院规定科技人员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后来又规定,高级科技人员因工作需要退休年龄可适当延长。近年来虽然许多科技界人士通过政协等渠道多次反映,规定中有不妥之处,但仍坚持执行至今。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我国50年代初制定的现行退休制度已不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行的退休制度呈现许多弊端,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为防止多年后社会养老基金储备不足及劳动力供不应求,延长我国的退休年龄应提到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养老金账户压力陡增,政府有关部门一直在酝酿和探讨延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大多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也支持了政府设想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其研究大多只局限于延迟退休的收入效应,而没有考虑到其在就业效应和生产率效应方面是否存在负面影响。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全面分析我国延迟退休的三种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该在何种条件下试行延迟退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给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来调整养老保险收支的平衡,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以江苏省为例,在考虑江苏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变化趋势和职工工资增长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基本养老保险收支的精算平衡模型探讨了两种延迟退休方案对养老保险基金账户收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延迟退休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发挥自身特长,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也显著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抚养比;越早延迟退休年龄,缓解未来养老金支付压力的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4—2014年的统计数据,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其次将我国就业人口分为青年、中年、老年3组,通过对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验证老年人对中年、青年劳动力就业是否存在挤出效应.结果显示:延迟退休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带动就业岗位增加,但在劳动供给有一定弹性的条件下,延迟退休年龄会对部分潜在的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短期内,延迟退休对青年组就业存在某种程度的挤出效应,但影响效果并不明显,延迟退休对中年组就业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总体来看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中国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人均寿命延长、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以及养老金支付的压力,使原有的退休年龄显得不合时宜。本文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分析延长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希望通过弹性退休、分步实施等方式稳步实现推迟退休年龄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常华 《科技智囊》2012,(8):16-20
【新闻背景】延迟退休年龄引发全民关注近一段时间以来,“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提出,引发全民广泛关注。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集中答复网友时明确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各类型企业退休人员工资的调整工作已经逐步的完成了,近些年来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工资调整情况是怎么样的,并且在工资调整完后对企业退休人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样问题都是需要我们用更加专业的角度去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的提高、养老保险改革过程中转制成本的存在以及养老金融资渠道单一等因素,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了巨大的基金缺口。要弥补这一缺口应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做实个人账户,加大政府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人对于退休及退休生活有认知误区,比如说,很多美国雇员希望能够推迟退休的年龄,事实上,他们绝大多数人部不得不因为各种原因提前退休。延迟退休问题近两年来一直是社会热点,2014年丽会期间,延迟退休问题又成为讨论的焦点。目前中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是男性60岁,女工是50岁,女干部是55岁。某些政府部门和学者  相似文献   

18.
我长期在中学工作,近年来看到普通教育潜伏着严重危机,深感忧虑。一中学师资队伍严重老化,后继乏人。清华附中1986年度有教师121人,平均年龄近44岁。1987年达到退休年龄的11人,其余教师到1997年前要退休的51人,这就是说十年内将有62人退休,占全体教师的51%。北京市101中学现有教师118人,45岁以上的63人占53%,已到退休年龄的7人,到1997年前要退休的47人,也就是说十年内将有54人要退休,占全体教师的45%。这个数字在北京市有一定代表性。值得注意的是这批将要退休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当前中学师资队伍中既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而又具有丰富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养老保险基金未来收支平衡面临巨大的压力,政府部门将实施延迟退休政策.首先通过人口结构理论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合理支出水平模型;再通过建立我国居民养老金支出总额预测模型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测模型,得到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实际支出水平预测模型;最后围绕养老保险基金的实际支付水平应趋近于养老保险基金的合理支付水平这一逻辑中心,解决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核心问题:哪一年开始实施延迟退休政策.通过分析验证,提出对延迟退休政策相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养老金存在严重收不抵支的情况。对此,学术界普遍认为应适当延长退休年龄。而在具体实践中,要充分考虑社会各方群体对延迟退休年龄的承受能力,兼顾各方利益,以渐进方式推进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