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超效率 DEA模型对2013年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空间分异特征和冗余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东部及东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高于其它城市,区域差异明显,且处于农业生产效率高水平阶段的城市在空间上呈连续分布状态;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效率并非呈正相关关系;3)从投入-产出关系来看,农业生产效率非有效城市在资金和土地方面投入过剩现象明显,而对于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资金利用效率、农业用地集约化程度和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2.
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中原经济区经济极化过程和极化空间格局演变,时间尺度运用ER指数和T-W指数对中原经济区30个地级市(省管市)在1990-2013年的极化过程进行了探讨,从整体上把握中原经济区经济极化过程;空间尺度选取1990、2000和2013年3个典型年份,运用引力模型为基础的空间极化指数分析了其空间极化格局的分布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中原经济区经济极化现象在1990-2013年间呈现出波动阶段(1990-1996年)、上升阶段(1996-2008年)和下降阶段(2008-2013年)三个阶段;(2)中原经济区内部差异明显,仅极化外延区的城市个数比例占到中原经济区城市的半数以上,且空间极化指数相对也很低;(3)极化空间分布上,中原经济区极化核心区、极化内缘区和极化过渡区主要交错分布在京广线上,而数量众多的极化外延区大多分布在主要交通干线之外;(4)在空间构成上,中原经济区极化空间格局经历了从单中心圈层、双中心雏形阶段到双中心发展阶段,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3.
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区域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地区之一,其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运用DEA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6个县(市、区)2009—2013年间氨氮排放效率及其变化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县(市、区)之间氨氮排放效率差异明显,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和渝水区等8个县(市、区)氨氮排放效率较高,其他县(市、区)氨氮排放效率中等或低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计算显示除了南昌县、余江县、高安市和万年县4个县(市、区)氨氮排放综合效率降低外其余都有所上升或不变.依据主导产业和氨氮排放效率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6个县(市、区)划分为高效率第二产业主导区、中效率第二产业主导区、低效率第二产业主导区等8类区域,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年和2009年两个时间截面,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测度,根据计算结果将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分为高水平平稳型、较高水平增长型、较高水平缓增型等14种类型.结果显示,2000—2009年,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空间整体格局保持不变,呈现围绕郑州、洛阳的圈层结构;中原经济区北部围绕郑州和洛阳形成城市流强度高梯度区域,而南部由于处于经济区边缘,且处于省际地区,为城市流强度低梯度区域,故在南北方向上北高南低;东西方向上,东部受经济近邻效应影响明显,而西部紧靠西部欠发达地区,故城市流强度东高西低;随着时间的变化,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溢出作用开始凸显.  相似文献   

5.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09—2013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城市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城市效率水平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2013年河南省城市效率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3年河南省城市效率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出"中西高-东南低"的特点,豫中、豫西地区的城市效率相比要高于豫东和豫东南地区;2河南省城市效率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正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即城市效率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说明城市效率水平不仅仅取决于各地区自身的发展程度,还受相邻地区城市效率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0-2013年MODIS气溶胶产品,统计分析了中原经济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年际及季节时空变化特点,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原经济区颗粒物污染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中原经济区AOD高值区主要位于新乡、开封、郑州北部和焦作南部等地区,低值区主要位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的山地地区.季节变化方面,AOD最高值通常出现在春季、夏季,秋季次之,冬季则为该地区AOD最小的季节.开封、新乡和郑州为中原城市群中卫星观测区域内AOD最高的三个城市.2011年之后整个中原经济区内AOD明显降低,但从长期来看,2000年之后,该地区AOD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7.
借助DEA模型,系统地分析了2001-2011年中原经济区农业生产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探讨农业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因素.研究发现:(1)综合效率总体上处于中低层次,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2)研究时段总体上下波动明显;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变异系数变化波动性较为显著,且二者变化趋势较为一致.(3)综合效率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作用;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略强于规模效率.(4)规模效率整体较高,且分布较为均衡.(5)中原经济区目前大多数县域单元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2005-2013年中原经济区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承载力,中原经济区发展过程中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基于人粮关系和人地关系理论,利用大尺度全区域、中尺度市级单位、小尺度县级单位等相关数据,运用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土地资源限制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不同尺度区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3年,全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稳步提高;(2)中尺度城市范围内则呈现西部人口分布土地资源限制度较高,东部限制度较低的规律,其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及所处经济中心地区,东部地区则处于第一产业发达的黄淮海平原地区,粮食产量增速高于人口增速;(3)小尺度县级范围内市辖区人口分布稠密,土地资源限制度高,但整体限制度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9.
《河南科学》2016,(6):966-972
采用2003—2013年中原经济区201个县域的面板统计数据,运用DEA方法,对201个县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2003—2013年,中原经济区各县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一定的波动,总体呈上升趋势,增长幅度逐渐放缓.2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和技术效率东部地区要高于西部地区,区内差异较大,受地形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较大.3通过对中原经济区各县Local Moran’s I指数的研究,Local Moran’s I值从2003年的0.29上升到0.48,技术效率在空间上的集聚呈现出由弱到强的趋势,并日益"两极化",呈现"高—高"、"低—低"集聚的两种空间发展模式为主的状态.针对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完善粮食生产技术空间配置的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公交效率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空间结构具有深远影响,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定量测度2013-2018年福建省城市公交效率水平,并探究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福建省城市公交效率总体呈现低水平缓慢增长态势,且其主要增长动力来源于纯技术效率的提高;(2)城市公交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