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苯乙烯(St)为单体,分别以含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的有机硅树脂(MTQ)、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为交联剂,采用高内相乳液(HIPEs)模板法制备贯通性良好、蜂窝状的聚合物多孔材料.探讨有机硅树脂及传统小分子交联剂对多孔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使用EGDMA交联剂制备的材料相比,以MTQ硅树脂做交联剂所制备的多孔材料泡孔孔径较小、排布更为紧密,热分解温度提升71.5℃左右,且压缩性能也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丙烯酸盐/沸石/琼脂复合高吸水材料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混合丙烯酸盐、沸石、琼脂等为原料,用水溶液交联共聚法制备复合高吸水树脂材料.研究琼脂与单体的配比、沸石添加量、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中和度对吸水倍率的影响,探讨复合材料的保水性,用红外光谱表征复合材料的结构.结果表明:沸石在聚合物中能较好分散,复合材料吸纯净水倍率为596(g/g),对生理盐水溶液的吸水倍率为100(g/g),其保水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3.
采用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DTMS)对氧化锌颗粒表面进行处理,得到改性氧化锌颗粒,将改性氧化锌颗粒涂覆在聚氨酯泡沫表面,制备得到泡沫吸油材料.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对泡沫吸油材料的表面进行表征,利用接触角测试仪(CA)对其表面性能进行分析,并对其吸油性能和重复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泡沫的表面水接触角为153°,具有超疏水特性;(2)该泡沫可以吸收多种油,最高吸油倍率为9.55g/g,吸水倍率为0.58g/g,重复利用率高.此种泡沫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吸油材料.  相似文献   

4.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BPO为引发剂,DVB为交联剂,HEC为分散剂,甲苯为成孔剂,合成了苯乙烯分别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十二酯的二元共聚树脂.研究了反应时间及温度、引发剂、交联剂、分散剂、原料配比、烷基酯的长度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所制得的树脂对甲苯的吸油率分别可达9g/g、12g/g、14g/g,对乙酸乙酯的吸油率分别可达7.8g/g、8.4g/g、10.5g/g.在显微镜下对树脂吸油前后的内部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对比.  相似文献   

5.
以杨木蒸汽爆破后的固体残渣(SEP)为原料,采用两步协同活化法制备多孔炭材料,并对制备的多孔炭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多孔炭(PC800-4)的比表面积最高(3 282 m~2/g),首次放电比电容也最高,为319 F/g。以此多孔炭材料为前驱体,硝酸铁为铁源对多孔炭材料进行金属离子的负载。采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技术(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负载有金属氧化物的多孔炭材料进行结构表征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α-Fe_2O_3成功负载在所制备的多孔炭材料上,其比电容由原来的319 F/g增加到419 F/g.  相似文献   

6.
.以淀粉/丙烯酸为原料,用二乙烯苯为交联剂,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为引发体系.经接枝共聚制备淀粉/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再由高吸水性树脂制取高分子灭火剂.本文分析了交联剂用量、引发体系配比、单体中和度以及淀粉与单体配比等因素对吸水率的影响,并考察了高分子灭火剂的灭火性能.实验证明高吸水性树脂可吸蒸馏水600g/g,用它配制的高分子灭火剂是自来水灭火效能的14倍.  相似文献   

7.
以丙烯酸十八酯为主单体,配合木浆纤维素,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法聚合成高吸油树脂.研究了单体配比、分散剂、引发剂、交联剂用量对高吸油树脂的影响,测定了吸油率、保油率、缓释性及饱和溶胀度等性能,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并进行了土壤降解实验,测定其可生物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羧甲基纤维素 (CMC)与丙烯酸丁酯 (BA)的共聚物 ,详细考察了原料配比、引发剂、交联剂用量对共聚物吸水吸油性能的影响 ,并证实只有采用硝酸铈铵 /偶氮二异丁腈复合引发剂才能获得双吸共聚产物 ,经红外光谱测试其产物含有羟基和酯基功能基团 ,吸水倍率为 5 g/g ,吸油倍率为 4g/g .  相似文献   

9.
多孔淀粉的酯化交联改性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多孔淀粉为原料,三氯氧磷为交联剂制备酯化交联多孔淀粉,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布拉班德黏度仪等分析仪器对原淀粉、多孔淀粉和酯化交联多孔淀粉的理化性质、流变学性质、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经交联处理后多孔淀粉的吸水率、吸油率与原淀粉相比有较大提高,溶解度、膨胀率、冻融稳定性、耐酸性都有较大改善,优于原淀粉和多孔淀粉,同时也提高了多孔淀粉的结构性能.  相似文献   

10.
可循环再生的多孔吸附剂是含油废水处理中最具发展前景的吸油材料.以制备的3,3'-((4-氨基苯基)亚甲基)双(1H-吲哚)(DINA)为原料,与色胺和甲醛反应并通过冷冻干燥成功制备了一种超疏水吲哚基超分子聚集体多孔材料(TDINA),利用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多孔材料的结构和形貌,研究了材料...  相似文献   

11.
利用过氧酸法提取花生壳中的纤维素,利用两种不同的改性剂对所提取的花生壳纤维素的表面进行疏水改性。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为单体,利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花生壳纤维素复合高吸油树脂。通过进行正交实验确定分散剂、交联剂、引发剂及改性花生壳纤维素的用量。该复合树脂对四氯化碳、三氯甲烷及甲苯的最大的吸油倍率分别达到了52.36 g/g,45.28 g/g,32.62 g/g。对改性前后的纤维素进行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以及动态疏水性分析;并对复合高吸油树脂进行扫描电镜(SEM)和热重(TGDTA)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对高吸油性树脂的聚合工艺、吸油机理及性能指标等进行了综合评述,概述了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及分散剂等影响因素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高吸油材料的再生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以花瓣球形的聚苯胺(PANI)为前驱体,经炭化和KOH活化制备出球形结构的多孔炭.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低温N2吸脱附、X射线衍射(XRD)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对多孔炭的形貌、结构和元素组成进行表征,并探讨了炭化温度对多孔炭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炭化和活化温度分别为750℃和850℃时,获得的多孔炭为直径约2μm的球形粒子,其比表面积高达2 496.6m2/g,并具有合适的多级孔结构分布.当电流密度为0.5A/g时,合成的多孔炭比电容值高达247F/g;当电流密度增大到20A/g时,比电容量仍有182F/g,表现出优良的倍率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A/g的条件下,经1 000次恒电流充放电循环后,其比电容量保持率为102%.  相似文献   

14.
采用微波辐射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脂(PMMA-BMA)吸油烟树脂,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吸油烟树脂的表面形貌和孔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分散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微波功率对树脂吸附油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MA/BMA质量比为0.8∶1,引发剂、分散剂和交联剂的用量分别为0.4%,0.3%和0.35%时,所合成的树脂有较高的吸油烟率,60 ℃时吸油烟率达0.191;在此工艺条件下,与常规的水浴加热合成方法相比,微波辐射合成树脂不仅可将反应时间由6 h缩短至2 h,而且其吸油烟率也高于常规法树脂、普通活性炭和商品化G-1651型高吸油树脂.  相似文献   

15.
聚丙烯酸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微孔状聚丙烯酸高吸水性聚合物,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FTIR)和扫描电镜(SEM)表征其结构特征.研究引发剂质量分数、交联剂质量分数、单体中和度、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所制备吸水聚合物的吸水倍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5%、交联剂质量分数为0.05%、单体中和度为80%和反应温度为60 ℃的条件下,仅用1 h即可成功制得微孔状聚丙烯酸高吸水性材料,其吸附蒸馏水倍率和吸附生理盐水倍率(质量分数0.9%)分别为468 mL/g和60 mL/g.  相似文献   

16.
以精梳落棉纤维为吸油主体,三维卷曲涤纶为骨架构造,ES纤维作为黏结成分,分别通过梳理成网和气流成网方式制备不同结构的纤维网,并进行热风黏合加固,表面喷洒硅油,制备精梳落棉非织造吸油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探索原料混比、硅油用量对吸油材料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成网方式和纤维配比对材料吸油性能有显著影响,在气流成网方式下,当棉/涤纶混比为80/20、ES纤维含量为10%、硅油含量为15%时,材料的吸油倍率、保油率和吸水率达到最优值.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材料的阻尼性能,采用分步方法,以丁基橡胶(IIR)为聚合物网络Ⅰ,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P(St-MMA)]为聚合物网络Ⅱ,制备了丁基橡胶/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聚合物网络[IIR/P(St-MMA)IPN].采用红外光谱、动态力学分析等检测手段研究了反应时间、IIR/P(St-MMA)质量比、交联剂用量、丙烯酸丁酯(BMA)的含量等因素对IPN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量极性单体的加入有利于提高IPN的阻尼性能;添加交联剂和单体BMA可明显提高IPN的阻尼性能.  相似文献   

18.
高吸水性树脂由于在农业、生理卫生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广泛用途近来得到广泛的观注.本文以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为共聚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Span-60为悬浮稳定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钠-丙烯酰胺)高吸水树脂.探讨了交联剂浓度、悬浮稳定剂浓度、中和度和不同单体配比等对树脂吸液率的影响,以及树脂的吸液速率.结果表明,合成得到的高吸水树脂对去离子水、0.9%生理盐水和人工血液的吸收率分别达到1100g/g、90g/g和75g/g.  相似文献   

19.
羧甲基纤维素接枝两性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羧甲基纤维素(CMC)、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原料,通过接枝其聚反应合成高吸水性树脂.对制备高吸水树脂的影响因素如CMC用量、单体AA、AM、DMC的用量和配比、引发剂(NaHSO3、(NH4)2S2O8)用量、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用量、AA中和度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接枝两性高吸水树脂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m(AA)∶m(AM)∶m(DMC)=1.86∶1.00∶0.31,AA中和度为75%,CMC质量分数为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2.5%,交联剂质量分数为0.1%,反应温度为60 ℃,反应时间为45 min.这种工艺条件下,可制备出吸蒸馏水倍率高达1 503 g/g、吸生理盐水165 g/g的两性高吸水性树脂.  相似文献   

20.
微波辐射制备PMMA-BMA树脂及其吸附油烟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应用微波辐射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脂(PMMA-BMA)吸油烟树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吸油烟树脂的表面形貌和孔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微波功率对树脂吸附气相油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MA/BMA配比为0.8:1,引发剂、分散剂和交联剂的用量分别为0.4%、0.3%和0.35%时,所合成的树脂其吸油烟率达到最大,此时树脂表面形成了较多和较深的孔.与常规条件下的合成方法相比,使用微波辐射合成WRT树脂不仅可缩短一半以上的反应时间,而且其吸附气相油烟率也高于普通合成法得到的NR树脂.此外,微波辐射合成的树脂其吸附气相油烟性能还优于普通活性炭和商品的G-1651型高吸油树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