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扎龙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生态脆弱带,具有独特的湿地景观、丰富的鸟类资源和原始的生态系统.开展生态旅游有利于充分利用湿地资源,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为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政府管理部门应当处理好湿地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实现扎龙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利用RS,GPS,GIS等技术手段,以闽江下游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选取景观多样型、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和分离度等指标,分析研究了闽江下游地区湿地景观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在沿海、近海和内陆地区之间,各类指标在地域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闽江下游地区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受到了地貌的支配;近海和海岸湿地具有比河湖湿地、人工湿地更高的生态功能与价值,是闽江下游地区湿地景观构成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5年和2011年获取的TM 影像,在GIS&RS技术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并用Arc/inGfo、Erdasimagine软件和Fragstats3.3景观分析软件,选取不同的景观指数,定量分析百色右江河谷土地利用景观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与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解析空间分异产生的驱动力.结果显示:土地利用变化总趋势是建设用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增加,耕地、林地减少;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景观呈破碎化趋势,形状更加复杂,生态系统正朝着多样性,均匀化的方向发展.地形,交通,人口空间分布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口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及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研究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该文选择扎龙湿地为研究区,以遥感影像、气象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建立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算法对扎龙湿地的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其次,借助障碍度模型,探讨扎龙湿地生态承载力演变的主要障碍因素;最后利用GM模型,预测其未来9年的生态承载力结果.结果表明:扎龙湿地生态承载系统一直处于中承载状态,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自然环境和地物覆盖2个因素层为制约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根据GM预测结果,未来9年,扎龙湿地生态承载力指数随年份增加而升高,生态状况持续向良性转化,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5.
扎龙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扎龙湿地是以保护丹顶鹤为主的珍稀水禽及其赖以生存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具有生态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经济效益和政治影响 ,又兼有文化、旅游、教育等多种效益 .扎龙湿地旅游资源丰富 ,在分析了扎龙湿地旅游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其实际 ,提出了扎龙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设想 :发展生态旅游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 ,开展特色旅游 ;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6.
以景观中性模型中的SimMap模型来模拟湿地的景观格局.在不受任何特定生态过程或自然地理过程的限制条件下,随机模拟不同集聚水平下的湿地景观格局;同时选取相应的景观指数来比较真实景观和随机景观的格局变化.研究发现,真实景观和模拟随机景观相比更复杂,更破碎.从斑块数目大小这类指数来看,真实景观的斑块密度较大,平均大小较小;从各种形状指数来看,不同景观的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7.
景观空间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斑块在空间上的排列,它是空间异质性的重要表现,又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景观格局分析主要是定量研究斑块在景观中的分布规律,分析空间格局的目的在于在表现上无序的景观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或有序的规律.景观格局分析有助于探讨景观空间动态变化与土地利用过程的相互关系,从而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政策.因此,它已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利用GIS和RS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研究牛态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是地理信息科学的前沿领域,也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对扎龙湿地1951-2005年逐年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变化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多年来,扎龙湿地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70-80年代气温较为稳定,90年代以来,气温呈明显增加趋势的特征,与全国气候变化趋势完全一致,同时也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保持较高的一致性.扎龙湿地降水量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与东北地区降...  相似文献   

9.
杜东 《河南科技》2011,(3):54-55
<正>景观空间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斑块在空间上的排列,它是空间异质性的重要表现,又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景观格局分析主要是定量研究斑块在景观中的分布规律,分析空间格局的目的在于在表现上无序的景观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或有序的规律。景观格局分析有助于探讨景观空间动态变化与土地利用过程的相互关系,从而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政策。因此,它已成为景观生态  相似文献   

10.
选取海口市滨海旅游区作为研究对象,以1991,2001,2008年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技术,提取了海口市滨海旅游区1991-2001-2008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并结合GIS技术手段、景观格局指数及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LUCC景观格局特征以及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海口市滨海旅游区多样性指数有所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降低,部分景观类型斑块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趋向于聚集,部分景观要素类型斑块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又趋向于分散.  相似文献   

11.
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扎龙湿地沿着植被演替序列的土壤特征及对局地尺度土壤盐渍化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退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扎龙湿地在小尺度内表现为盐沼土、碱化草甸土以及碱土相间分布的格局.质地粘重且粉沙含量高的特征利于土壤表层富集盐分.芦苇沼泽的地表枯落物干质量含量达2 655 g/m2,使得其持水量达2.05 m3/m3,这促进了湿地保持水分效应和沼泽化.地表植被被人为破坏后导致其表层持水性能几乎完全消失,在干旱的条件下湿地表层迅速积盐.人为扰动改变了湿地土壤的持水性能,也促进湿地退化.  相似文献   

12.
从概念、区位、背景、结构、主导功能、干扰、利用及景观等方面比较分析了自然湿地、人工次生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区别与联系,为进一步强化湿地的分类规划、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1979-2006年间的一系列卫星影像,研究了扎龙湿地土地覆盖的数量变化,速度变化,趋势变化及引起这些变化的水的空间分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利用1987年、1995年和2004年三期遥感图像,在ArcGIS9.0软件的支持下,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了厦门市集美区景观格局特征以及城市化进程中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得出以下结论:集美区林地为优势景观;从1987年到2004年,集美区建成区景观面积逐步增加,且逐步连成片,林地、耕地景观面积逐渐减少,且被急剧地分割,呈现破碎化的状态,滩涂景观不断地被转化为水域景观;区域整体景观多样性增加,景观优势度下降,整体景观趋向于破碎化;建成区景观斑块趋向于集中分布,而除水域外的自然景观斑块则趋向于分散分布.针对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文中提出了在城市化过程中保留成片林地与耕地、构建生态廊道,以及维护现有滩涂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研究湿地公园景观健康变化趋势有利于促进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根据PSR模型,综合景观格局、湿地环境和社会经济建立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观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和熵值法对各评价指标因子进行主客观赋权,得到综合权重值,并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最终得出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2005,2010,2015...  相似文献   

16.
在RS-GIS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针对闽江下游沿江地区景观生态类型在整个研究区、不同地貌区、不同行政区和不同缓冲区的格局特点和分异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闽江下游沿江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中以自然景观为主,区域自然属性强;不同景观类型的景观格局水平和垂直分异明显;河流沿江景观格局受人类干扰影响深刻,亟须进行生态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扎龙湿地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并对未来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分析表明:(1)扎龙湿地水体中As、Pb、Cd在几大主体湖泊处存在较严重污染,仙鹤湖整体重金属污染情况相对较为严重,As在克钦湖中的污染形势严峻.(2)Cd在扎龙湿地沉积物中污染较为严重.(3)关于扎龙湿地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多以主体湖泊、水库、湖泊沉积物和底泥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在重金属来源判别的定量化、标准化以及重金属的二次污染等方面涉及较少,可作为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扎龙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扎龙自然保护区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因素的影响,选取了结构型脆弱因子和胁迫型脆弱因子.利用GIS技术从空间角度对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将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脆弱等级分为5级,生成了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等级图,得出扎龙自然保护区在总体上属轻度脆弱,为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恢复对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伊洛河流域河南段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其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护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2000年、2010年、2020年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为基础,利用SRTMDEM提取伊洛河流域河南段的范围,采用Fragstats软件得到伊洛河流域河南段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共9种景观格局指数。【结果】耕地和林地是伊洛河流域的基质景观类型。根据类型水平上的指数变化。可以将景观类型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林地、草地和水体,在近20年中表现为破碎度逐渐下降;第二类为耕地和湿地,破碎度增加;第三类为人造地表,破碎程度先增加后减小。【结论】景观水平上的指数变化表明近20年来伊洛河流域整体景观的破碎度呈下降趋势,异质性减小,生态趋于良好,流域内存在优势类型,景观连通性较好,且保持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0.
受人类活动影响 ,扎龙湿地被不断围垦、水源截流和污染 ,面积日益缩小 .如何保护湿地植被、恢复湿地环境现已受到重视 ,对不同生境中植被的生态、生长发育、生态适应性缺水情况下植被的演替趋势及环境中土壤水盐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决定该地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中的水盐条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