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激杀》、《荒弃的家园》、《学者之死》和《又是中秋》是梁晓声对商品化时代人生思考和评判的四部力作。在这四部作品中,梁晓声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商品时代里韩德宝、芊子、吴谭、老隋四个不同人物的人生故事。从梁晓声对四个人物的人生和命运的评判中,既可以看出作者对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对人生沉浮难测的难以言传的悲凉,也可以看出梁晓声对商品社会和人性弱点的批判和否定。  相似文献   

2.
在表现手法上,《离骚》、《神曲》、《浮士德》这三部作品都将虚幻的美人作为一个象征的符号;在其化意蕴上,这三部作品对人生的意义作了整体上的发展。通过这两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窥见到中西学传统和化传统中的某些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3.
卢亚男 《科技信息》2008,(36):285-285
诗人用诗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在诗中思考人生,寻找生命的意义。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西方诗人与中国诗人对孤独有着不同的感受。以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二章》中的第二十五和第二十六节与苏轼的《卜算子》为例,通过对两者的写作背景及文本本身进行对比,来分析这两首诗所体现的孤独主题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4.
“思无邪”本出自《诗·鲁颂·?》篇,而《论语·为政》第二则中记载孔子论诗的一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到底指的是什么,历来说法甚多,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一、“思无邪”并非《鲁颂·?》篇的本事本义,而是孔子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二、“思无邪”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三、“思无邪”体现了孔子的一种达观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纵观古今诗歌,几名诗、好诗,有如下特点:首先,好诗常合怨忿。孔子说:“诗可以怨”。其实诗不只“可以”怨,但凡对人生体验有深度的作品,都或浓或淡地含有某种对人生的怨艾与慨叹.屈原的《离骚》,是理想不得实现的怨愤之作。曹操的古诗,是感叹人生沧桑的悲怨之作。乐府民歌,除了歌颂生活的美好,也饱含对人生的诸多哀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腔怨愤,难与世人陈说,表达一种旷世孤独之感。李白的《蜀道难入白居易的《琵琶行》、《卖炭翁》等等,都是对于人生的怨忿之作。怨,往往使诗歌负载了巨大的人生重量,具有较强的审美…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现代人生中的“无奈”现象,并从中引申出解决的方法。认为:现代人生中的“无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现代人生中的“烦”;第二、现代人生中的“没劲”;第三、现代人生中的“冷漠”。人生中的“无奈”虽然在任何时代的人的生活里都会发生,但却可以说唯现代人之人生过程中最为突出。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探讨和分析,并寻找出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边城》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方式,从《边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悟到作家所追求的“希腊小庙,’式的人生理想。这一人生理想具体表现为外化的生活、自为的性爱以及作家对湘西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现实生存危机的感叹。  相似文献   

8.
叹人生隔膜伤爱情已逝——鲁迅《伤逝》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文学史家对《伤逝》的"权威"解读都将《伤逝》局限于五四文本,这些解读几乎都认定《伤逝》是写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的失败,与《伤逝》"原生态"形象的确存在着差距。本文回到"原生态"的形象去细读《伤逝》,认为《伤逝》真实地揭示了人生的困境,将人生隔膜、爱情伤逝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可以超越五四的文本。  相似文献   

9.
路遥同志的中篇小说《人生》于1982年发表后,当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广播小说及广播剧的形式连续播出;接着又被改编成电影;小说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奖;电影的公映也反响强烈,并代表我国优秀影片第一次参加于1985年3月揭晓的奥斯卡金像奖评选活动。我认为,《人生》小说的成功关键在于:作者以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现实主义的动人画面,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带悲剧色彩的农村知识青年的性格和命运。不仅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启迪着人们对生活的认识,而且使人们看到了现代化的车轮在乡间小道上起步的艰难性,进一步激发人们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与信心。  相似文献   

10.
《诗》是孔子教育弟子、培养君子性情的重要途径。"诗可以兴"即学《诗》可以培养感通之仁,使人与自然宇宙圆融无碍;"诗可以观"即学《诗》可以博观天地万物,广览世间百态,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通达智慧;"诗可以群"即学《诗》可以培养温柔敦厚的性情,使人和睦族群;"诗可以怨"即学《诗》可以合理疏泄"怨"情,使人复归血气平和。  相似文献   

11.
汉译中古佛经中阿含部四部核心经典具有很高的语言研究价值,其中出现了很多新词新义和疑难词语,可以弥补《汉语大词典》、《佛学大辞典》、《辞源》等大中型辞书的缺失。这些新词新义和疑难词语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口语词、方言词多,这与佛陀以争取群众为目的的语言政策密切相关;第二,佛化汉词多,这类词语扩大了汉语双音节词的使用范围,大大加速了汉语词汇双音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纵观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老子》都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老子》的宇宙论、人生论、政治论、方法论和艺术论诸方面来观照《老子》思想的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13.
从故事编年的层面对《水浒传》进行研究,何心先生是第一人。何心先生这种做法不仅"很别致",而且也很有意义:第一,有利于《水浒传》的传播;第二,可以为《水浒传》之成书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第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然而何心先生之《水浒传编年》也存在明显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第一,某些事情的发生时间明显存在错误;第二,事件遗漏现象比较严重;第三,对存在于《水浒传》中的时间错乱现象重视不够;第四,把七十一回以后之事置于《水浒传编年》之外,显得不完整。  相似文献   

14.
从故事编年的层面对《水浒传》进行研究,何心先生是第一人。何心先生这种做法不仅“很别致”,而且也很有意义:第一,有利于《水浒传》的传播;第二,可以为《水浒传》之成书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第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然而何心先生之《水浒传编年》也存在明显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第一,某些事情的发生时间明显存在错误;第二,事件遗漏现象比较严重;第三,对存在于《水浒传》中的时间错乱现象重视不够;第四,把七十一回以后之事置于《水浒传编年》之外,显得不完整。  相似文献   

15.
《考城隍》一文是《聊斋志异》的首篇,蒲松龄将它置于篇首有多种用意:第一,开宗明义,宣扬仁孝;第二,有所寄托,纪念叔父;第三,假借冥司,批判科举。蒲松龄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手段方面对前人多有继承创新,通过对《考城隍》的释解可以看出蒲松龄放言常有用意,为文多有寄托。  相似文献   

16.
郭艳 《科技信息》2008,(34):266-266
茅盾和老舍是20世纪中国文坛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由于二人的早期教育和人生经历不同,在文学创作中,虽同为现实主义作家但表现方法和侧重点却大不相同。茅盾的经典作品《蚀》、《子夜》、《虹》、《林家铺子》表现出他“为人生”主张和“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等;老舍的代表作《二马》、《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则透漏出老舍的“批判”性和偏重对市民社会心理重传统观念剖析的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17.
《周易》这本书充分体现了伏羲氏的人生智慧。而对于《周易》与伏羲氏的人生智慧,神农氏、黄帝、尧、舜、周文王、周公、孔子、朱熹等人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在倡导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今天,《周易》与伏羲氏的人生智慧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说文》宀部字在甲骨卜辞和《诗经》里的使用情况,可以探寻它们在历时状况下的本体发展变化情况:上古时期使用的宀部字成为《说文》宀部字的基本词,并沿用至今,显示了较强的传承性。虚词较少,实词较多;引申义和假借义开始使用。上古宀部字的这种使用情况说明先秦时期是汉语汉字的发展期。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台湾著名作家齐邦媛的回忆录《巨流河》,认为其是恢弘的家国史诗与沧桑的人生悲歌。指出,《巨流河》写尽了中华民族饱受异族凌辱、战乱与分离之苦;写尽了家的颠沛流离与生离死别;写尽了人世沧桑与人生感怀。  相似文献   

20.
今天继续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微笑着承受一切》。第二自然段写的是桑兰试跳时发生了意外,有这样几句:“这真是天大的不幸!桑兰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可她的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